国庆节期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举办了丰富的社教活动。 北首岭博物馆近期推出的主题展。 宝鸡地区出土的史前文物受到游客关注。 更多青年人成为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的常客。 [镇院之宝]相隔千年[宛如初见]
文物是会说话的,那是古人留给现代人的话,你可以从文物背后,发现很多的故事。宝鸡,作为西周王朝的发祥地,见证了中国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自汉代以来,宝鸡境内就不断出土青铜器,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刻内容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可以说,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是西周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制作技艺达到了中国青铜时代的最高水平。曾有学者打趣道:“如果青铜器会说话,那一定会说宝鸡话。”
上海博物馆前馆长、被誉为“中国青铜器鉴定第一人”的马承源先生说过:“世界上凡是有博物馆的地方,就有宝鸡青铜器。”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曾表示:“中国青铜器研究中的一系列大问题,都可以通过宝鸡青铜器得到解决的钥匙。”在“青铜器之乡”的宝鸡,精美的青铜器就是这座城市的闪亮名片。
博物馆是文化的窗口,是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场所。何尊,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也是马承源先生口中的“镇国之宝”。“何以为尊,我有中国。”作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国宝”何尊,值得你看了又看。
被黄土掩埋了三千多年,于1963年在宝鸡的一处土崖中被发现。何尊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又富有变化。在何尊底部有限的范围里,镌刻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在何尊身上,集中体现了工匠的巧思、周朝的治国理念等丰富的信息。
“宅兹中国”这四个字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谜底。“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在城邦的中心会竖立旌旗,金文的“中”字由此而来。家园需要有护城河阻挡外来入侵,并在军队的护卫下才得以安宁。因此,金文的“国”字有兵戈守护。何尊里的“中国”,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后来,滋养着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这片土地以其命名,称之为“中国”。
青铜器是人类学家公认的三大文明起源之一,与文字、城市比肩齐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之一,青铜器自诞生之日起,它就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信仰、审美等密切相关,体现并映射出强烈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了青铜文化。可以骄傲地说,以何尊为代表的青铜重器,从设计到铸造技艺,正是“宝鸡智造”和“宝鸡制造”的历史烙印。
主题展览推陈出新“过目不忘”
“历史不仅需要尊重和铭记,更需要传承。”有学者表示,博物馆将深藏高阁的珍品展示于人,让沉眠于地下的文化遗产重见天日,为今人与古人穿越历史的互动交流搭建桥梁。展览陈列是博物馆面向公众的重要传播方式,让人印象深刻的主题展览,也是博物馆吸引大批公众的重要因素。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宝鸡的各大博物馆匠心独运,在展陈上下功夫。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根据布展主题,给院藏文物、展示单元,分类手绘及配画插图,用新颖的展陈方式,对文物本身的学术研究与内涵进行挖掘,像“明月照琼琚——古代玉器与艺术生活展”就经过两次“深加工”。原在2016年10月开展的展览,因观众提出了实景展示、光线调节等方面的调整建议;在收到反馈意见后,博物院快速反应,为该展览重新“换装”。在展陈时,除了展品的年代、功能、历史背景等信息外,更重视观众的体验和感受,将静态的玉器利用光影、线描等手段,置身于动态的空间内,增强观众与展品的亲近感,很多市民表示,现在博物院办的展览,越办越有意思。
今年5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联合省考古研究院雍城考古队,推出了“雍城考古80年成果展”,向观众集中展示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几代考古学人持续传承的考古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9月13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内文博界的6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渭水之滨,共庆宝鸡北首岭遗址发掘60周年。一个甲子的等候,让这个史前文明的重要遗址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北首岭遗址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的台地之上,是我国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纪念北首岭遗址发掘60周年,加强遗址博物馆馆际间的交流,北首岭博物馆主办了“渭水曙光——宝鸡史前文物精品展”,展览分为“骨石之具”“饮食之器”“爱美之心”三大部分,共展出农耕工具骨耜、吹奏乐器陶埙、彩陶罐等文物50余件(组),从不同侧面展示宝鸡史前先民生产、生活,及宝鸡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辉表示,宝鸡历史深厚,文化遗存丰富,北首岭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之一,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更多的朋友应该来这里看一看。
活动创新互动体验“意犹未尽”
讲民俗、奏石磬、做拓片……如果你还认为宝鸡的博物馆停留在单一的展品设计和简单的讲解说教,那就该好好地重游博物馆了。
从早年的《鉴宝》《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如今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近年来文博类节目变得很接地气,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圈粉”。有数据显示,博物馆游线路特别受到两部分人群喜爱,一部分是亲子游人群和“80后、90后”年轻群体,另一部分是对文化旅游更为热衷的银发族群体。
我们承认,以前宝鸡的很多博物馆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公共教育的内在功能还有待提高。但随着宝鸡城市的发展,我市众多博物馆的运营理念也在悄然改变,如何在丰富文化内涵上下功夫,更接地气、更亲近公众,成为这一时期博物馆工作的新挑战。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设施,与纯粹的城市观光相比,博物馆更能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陈亮表示,“博物馆既要当好藏品的‘翻译家’,也要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互动,只有亲近公众,才能让文物‘活’起来。”
从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到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保护展示大棚,一批批文物保护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出现在公众面前;从明信片到钥匙扣,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着力开发种类繁多、功能齐全的文创产品;从央视、新华社等媒体的关注,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的交流研究……宝鸡的博物馆在硬件设施完善的同时,也在用大视野来权衡公众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在活动当天,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凤翔县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等我市12家文博单位,在市区和各大博物馆开展集中宣传活动,进一步搭建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和互动的平台,加深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与认同,普及文物相关知识。
现如今,公众逛博物馆除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之外,还有休闲放松的目的。因此,博物馆应该具备这些功用,从而吸引游客。
国庆节期间,为了让宝鸡之宝“活”起来,我市多家博物馆在娱乐功能,特别是在互动与体验性项目上发力。近年来,每当一个个传统佳节到来,我市多家博物馆都会精心准备“我们的节日”“青铜乐坊欢乐行”“小小讲解员培训班”“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已有8000多名中小学生参与到博物馆的活动中来。
作为一名资深的博物馆从业者,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宣教部主任翟慧萍说,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逐渐对博物馆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假期,他们带着问题又一次走进博物馆,开启文化之旅,用心去聆听历史的回音。责任编辑:张家旗美编:兰莹莹校对: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