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为四城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工作综述
  

张宁 宝组宣

 
  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满庭芳。一场场改革攻坚战中,党员干部担当“急先锋”;一个个脱贫攻坚战场上,基层党组织争做“排头兵”;一间间便民服务大厅内,党员示范岗立起“风向标”;一支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成为推动宝鸡追赶超越的“生力军”!
  按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工作的“回放键”,响起的是一曲曲余韵悠长的乐章,呈现的是一幅幅催人奋进的画面。全市组织系统坚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市委的领导下,坚持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为“四城建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坚定理想信念拧紧“总开关”
  近年来,市委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思想政治建设的始终,把“两个坚决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紧盯追赶超越目标,践行“五个扎实”要求,落实“五新”战略,发展“三个经济”,聚力抓好“三大攻坚战”和优化营商环境,为我市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四城建设”实干担当。
  旗帜鲜明讲政治。全市各级党委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坚决维护”。全市上下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学习培训的重中之重。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学习、示范引领,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带动各级党委(党组)大抓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压茬轮训,市委在党校分期分批举办县处级干部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训班,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专家库成员为主体,在全市广泛开展宣讲活动。市委组织部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非公组织在行动”为题,开展巡回宣讲活动,让每名党员入脑入心,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模范践行者、新使命的奋力担当者、新征程的自觉开拓者。
  凝心聚魂抓作风。各级党委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设“三学两议一强化”、“向基层群众学习”等载体活动,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声、先辈先进“四面镜子”深查思想、细照言行、笃行宗旨。通过以上率下查摆、百姓问政聚焦、隐性问题暗访、突出问题追根,强化交办、督办、问责,建立整改账、发布“红黑榜”,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整治“四风”问题。扎实开展“万名群众评议百名科长”、“十大惠民政策十大民生项目落实”、“革除十大陋习”等专项整治。开展“九对照九查找九解决”和农村党员“六要六不”活动,推动党内教育活动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转化为常态化制度化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补了钙、加了油”。扎实开展干部作风问题排查整改,聚焦脱贫攻坚、秦岭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坚持领导带头,聚力真查实改,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全市党员干部作风持续优化。
  不忘初心强党性。充分发挥延安精神作为干部党性教育的“压舱之宝”作用,组织100余名新提拔县处级领导干部到延安“充电补钙”。深入开展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活动,立足岗位,对标践行,不忘初心,引导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宝鸡追赶超越长征路。依托扶眉战役烈士陵园、凤县革命纪念馆、冯家山水库展览馆等市内党性教育资源,新建命名6个干部培训党性教育基地和1个干部培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1000多场次,培训干部党员24.6万人次。全市干部理想信念宗旨进一步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干事创业的本领不断提升。
  聚焦忠诚干净担当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全市各级党委认真落实新时期党管干部原则和好干部标准,培养选拔了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干部,壮大“四城建设”的力量支撑。
  坚持好干部标准,科学精准选拔任用干部。紧紧围绕好干部“二十字”标准和“五个过硬”要求,先后提出“三坚持三重用”、“四不唯”选人用人导向。强化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通过实行“凡提四必”、廉洁把关“双签字”等制度,坚决防止“带病提拔”。深化综合研判,制定出台《关于深化“德”与“潜绩”考察,开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研判的实施办法》,突出“德”与“潜绩”考察,建立考准查实干部“德”与“潜绩”机制。制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范》,严把程序步骤关、严把资格条件关、严把人选质量关,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落实“三项机制”,激励干部敢担当有作为。聚焦“四城建设”目标,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靠德才定位子。出台《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担当有为的若干意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暂行办法》、《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办法》,配套建立《关于精准识别及时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实施细则》,评选表彰“忠诚干净担当”县级领导干部、“创新实干”科级领导干部、“爱岗敬业”公务员,完善支撑“三项机制”落实的考核指标体系,推动“三项机制”与追赶超越、“三大攻坚战”等重点工作高度融合,与干部管理使用紧密结合。打破用人上的“论资排辈”、考核中的“平均主义”,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竞争、在担当奉献中比拼,进一步树立起能者上、干者容、庸者下的良好导向,激发干事创业新动能。
  立足长远聚焦发展,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出台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不断完善干部“培养选拔链”。坚持备用结合,大力实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600”工程,择优确定100名副县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对象、200名科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对象、300名高学历优秀年轻干部,建设接续有力的干部梯队。强化教育培训,对1800名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培训,选派近200名县处级、科级领导干部到改革开放最前沿、发达地区“外挂”“上挂”学习锻炼,培养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增强创新担当、激情干事的实际本领。搭建年轻干部引进、成长、作用发挥平台,以校地合作、“一把手”进高校进院所为抓手,招录1100多名年轻干部;持续开展“四百”活动,选派2588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下挂”墩苗,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推介活动。
  从严管理监督干部,促进忠诚干净担当。落实“九严禁”纪律要求,压实“五大主体”的责任,强化“四必看”、“四必训”、“四必谈”纪律教育。深入开展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干部因私出国(境)证照专项治理、清理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干部“带病提拔”倒查、财政供养人员“吃空饷”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严格落实干部调整职位预审和任职备案、“一报告两评议”、离任检查、选人用人问题举报核查等制度,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坚持“凡提必核”,在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中,讲认真、敢较真,形成硬约束。坚持抓早抓小,规范提醒、函询和诫勉程序,严格日常管理监督,使“咬耳扯袖”成为常态,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
  提升基层组织力筑牢战斗堡垒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全市各级党委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强化政治功能,压紧压实基层党建责任,创新载体,精准发力,推动全市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一抓双促”建设新农村。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建班子、强队伍、聚活力。制定《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突出“三有三带”标准,开展村“两委会”换届、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治“村霸”专项行动,配强村级班子。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大幅提升村干部补贴及村级办公经费,完善村干部考勤考核、坐班值班、去向公示等制度,加强和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村级班子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创建省级标准化建设示范村25个、达标村350个。把正向激励作为聚活力的有力举措,通过向70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树立全市脱贫攻坚村党支部书记标兵杨佩侃重大典型,命名表彰脱贫攻坚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137名,提拔重用优秀第一书记129名。探索推广支部+“三变”改革+经济合作组织+贫困户模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在互融共促中取得实效。
  “一核双联四化”开启城市治理新模式。全面推行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纵向四级联动、横向互联互动,推进基层治理网格化、服务群众项目化、工作队伍专业化、基础保障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一核双联四化”工作模式,通过向街道、社区赋权扩能减负、资源下沉,建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行街道社区兼职委员制,开展“单位联点党员领岗、共建共享幸福家园”活动,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发力、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这一做法在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上交流,荣获陕西省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一等奖。
  以融合促发展为重点,加强城市其他领域党建工作。全面落实国有企业党的建设32项重点任务,推动党建工作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中有升。全面理顺中小学校党组织管理体制,深化“四规范三提升一创建”活动,将党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双促进、双提升”。全面推行机关党员积分制管理,用“小积分”管好“大队伍”,强化机关党的建设。
  争创“双强”,探索非公和社会组织党建新路径。建立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市非公党委和社会组织党委分工负责的“一体两翼”领导体系,夯实主体责任,抓实主业。理顺市、县区非公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构,在全省率先成立会计、律师、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和民办教育四个行业党委,实现了“统筹抓、层级抓”与“抓行业、行业抓”的纵横互补衔接。深入开展“评星晋级、争创双强”和“星光增辉”行动,建立市县工委党建先进典型包抓联系点,在非公企业推行“四融”工作法,在社会组织开展“三比一创”活动,破解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和事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提升有效覆盖质量。坚持开展“组建月”活动,探索建立“月自检、季检修、年评估”机制,完善党建指导员和第一书记派驻制度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有形覆盖,截至2017年底,全市非公企业党的组织覆盖率达到79.7%,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到83.4%,工作覆盖双双实现100%。搭建“非公和社会组织党组织+村党组织+X”帮扶平台,结对帮扶贫困户1.1万户,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15亿元。
  抓实党支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印发进一步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意见,坚持把党支部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的主阵地,实行主题、时间、形式、指导、点评“五统一”,市县镇领导以普通党员身份自觉参加所在支部组织生活会,带头为所在党支部或联系点党员讲党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谈心谈话等基本制度。全面推行主题党日,按照“基本形式+”的模式,全市1.1万个基层党支部22万名党员在固定日开展活动,扎实抓好基层党支部按期换届、抓党建促脱贫等七项重点任务落实,实现支部组织生活常态化、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全面推行党员承诺制、党员积分制管理,建立起党员“年初承诺、日常积分、年底评议”的工作链条,推动党员管理抓在经常、严在日常。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好发展党员和稳妥有序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创建智慧党建平台、《党旗飘飘》电视栏目、《宝鸡党建》网站、宝鸡先锋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开展远程教育“三学三提升一争创”活动,拓展党员教育途径和空间。
  广聚天下英才助力“四城建设”
  千秋大业,人才为本。坚持系统谋划、协调推进、服务大局,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为全市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政策先行,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先后出台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强化人才管理服务、招聘引进、产学研合作、科技创业扶持和鼓励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实施“1353”计划,探索完善人才引进与管理、激励、创新创业、职称评定、薪酬分配机制。近五年,吸引院士1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5名,省“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特支计划”、“创新团队”、“三秦学者”专家24名。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9个、院士工作站6个、博士后工作站9个、博士后创新基地4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为代表的高层次科技研发平台1个。
  创新理念,建立更加开放有效的“校地合作”、“柔性引才”机制。制定《关于推进校地合作的意见》,坚持在每年5月份开展“一把手进高校进院所活动月”,推动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科技攻关、项目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先后与北大、清华、西交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116个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借助柔性引进的专家人才,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87个,攻克重大关键技术153项,转化科技成果和开发新产品121项,其中39项国际领先,53项填补国内空白。连续5年在北大、清华举办人才招聘会,招录优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28名。建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研究生、本科生社会实践基地,先后有200多名博士、硕士生暑假来宝社会实践,“校地合作”的深度、范围、层次不断拓展。
  敬才爱才,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人才服务保障。重视对专家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坚持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以诚感人,以情留人。制定出台《市委常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市、县两级党委领导联系专家人才150多名。建立全市博士、硕士研究生人才库,由市委组织部直接联系全市210名博士、市人社局直接联系1800名硕士,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服务管理。加大人才投入,在市级预算中,每年优先安排4000万元人才资金,用于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和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待遇,强化服务保障,每年组织专家人才体检、考察、疗养。开通宝鸡人才服务热线,认真受理咨询,积极主动服务,近五年为80多名优秀人才协调解决了安家立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