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版
第07版:广而告之
第08版:文化周刊
第09版:文化周刊
第10版:文化周刊
第11版:文化周刊
第12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铜镜里的本报记者王星千年月光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在九月的微风中,丹桂轻吐出阵阵芬芳,秋天的步履翩然而至,转眼,又到一年中秋时节。在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中秋节不仅留下了许多“拜月”的传说和绚丽的诗词,也留下了国人代代传承的习俗,这是人人喜爱的“团圆节”,那一轮明月,更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中秋将至,本刊特选取与明月相关的铜镜,去品读文物背后的故事——
铜镜里的本报记者王星千年月光
中秋赏月,秋夜赏镜。有人说,中秋节是铜镜的节日,因为铜镜之上,不仅刻有嫦娥、玉兔、月宫等形象,也承载着我国深厚的中秋文化意蕴,凝结了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工艺智慧,成为一件件传世珍品。
唐代“双鹊月宫盘龙镜”纹饰庆吉祥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便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据史料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相传,中秋节的前身是“千秋节”。什么是“千秋节”?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开元十七年(729)八月癸亥,唐玄宗李隆基应百官请求,将其生日(八月五日)设定为“千秋节”,举国欢庆的节日,群臣百官向玄宗敬献铜镜珍宝以示庆贺,玄宗也在扬州定制铜镜颁发给四品以上的官员,并将之命名为“千秋镜”。
唐玄宗作诗《千秋节赐群臣镜》云:“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随后,“千秋节”便演化为互赠铜镜的节日,也被称为“千秋金鉴节”。
这面铜镜就是著名的唐代“双鹊月宫盘龙镜”。细细观赏,镜呈八出葵花形,直径15厘米。圆钮,左右各有一鹊相对飞翔,双鹊展翅长尾,口衔长长的绶带,向着钮上方的月宫飞奔。圆形的月宫中一株桂树枝繁叶茂,桂树的两侧分别为跳跃的蟾蜍和执杵臼捣药的玉兔,钮下方一条盘龙腾飞于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盘龙曲颈盘身,张口吐舌,前肢伸张,一后肢微曲,另一后肢与尾部相交接,龙两侧各有一朵祥云。此镜通体白光,铜质精美,纹饰华丽,佐证了古人将捣药白兔和月宫蟾蜍看作中秋明月的代表之一,也反映了唐代铜镜的审美趣味。
“双鹊月宫盘龙镜”表达了古人对月宫的遐想,也被叫作“月宫镜”,即镜背纹饰主要刻画有蟾蜍、玉兔捣药、嫦娥、桂树等。
关于铜镜上的纹饰,也有讲究。在我国民间,蟾蜍因其冬眠周期与月亮盈缺相似,而被古人视作月宫代称。喜鹊,又称报喜鸟,俗话说“喜鹊叫,喜事到”,喜鹊图案成为一种喜庆吉祥的标志。晋代傅玄《拟天问》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的故事流传,可见玉兔亦甚早成为古人对月宫的遐想代表;战国时期成书的《归藏》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所以说,“双鹊月宫盘龙镜”上的月宫中虽然没有嫦娥仙子,但生动地表现了月宫中蟾蜍跳跃、玉兔捣药、桂花盛开的景象,反映出嫦娥奔月的主题。
宋代“犀牛望月镜”弯月似牛角
两千多年前,楚国诗人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他的疑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有学者认为,这里的“顾菟”即是指古人在“拜月”时,对月影想象的称谓。
这面直径13.3厘米的宋代“犀牛望月镜”,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该镜背满饰水波纹,一犀牛立于左侧岸边,正俯首观望。镜钮上方有如意祥云托起一牙弯月,镜钮下方似为云彩和月亮的倒影。镜钮的右侧有怪石和灌木。
宋金时期的镜背常见浅浮雕一似牛的动物,仰望空中的一轮皎月。犀牛,在中国文化上很早就披上了神秘色彩,“犀牛”的谐音是“喜牛”,是大吉大利、喜从天降的吉祥物。唐代李商隐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中的“灵犀”指的就是犀牛角。旧说犀牛是灵兽,角中有两条白纹贯通两端,后来将其比喻恋爱中的男女两心相通。在民间传说中,犀角的“髓芯”剖开后,周围有一圈圈近似于圆月的同心圆,故而认为,遥望月亮的犀牛是在以角吸取月华。
有关犀牛的传说也多见于典籍,那在铜镜上,犀牛为什么要望着水中的月亮?《关尹子·五鉴》中曾这样解答,“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意思是说,犀牛看到月亮的形状与自己的角相同,就认为月亮在模仿自己,其实月亮的形状本已有之,并非出自牛角。
将典籍记载与实物相对照,专家解释道,“犀牛望月镜”最显著的特点是:镜背的月亮是弯月,才能够状似牛角;水中要有月牙儿的倒影;犀牛的神态是低头望月的。
宋代“瑶台坠月镜”铭文祝美好
宋代铜镜与汉唐相比,发生明显变化,其胎壁趋向轻薄,更加注重实用,形状仍以圆形为主,保留方形、弧形、菱花形等各种形状。没有多样的纹饰,这面宋代“瑶台坠月镜”略显“简单”,其镜背只有楷书“瑶台坠月”四字。
话说,“瑶台”是神话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穆天子传》卷三载:“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楚辞·离骚》中也有:“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娥之佚女。”
从字面上看,“瑶台坠月”就是月亮落在神仙住的地方。这是一面素面镜,它的铸造者可能在想,使用这面铜镜的佳人,在看到美好面容的同时,也会带来好运。还有一种解释,正因为简单,所以价格更“亲民”。
铜镜发展至宋代,由于辽金与宋长期对峙,战争频发,兵器用铜成了急需,双方均实行严格的“铜禁”,铜镜的生产受到限制。这个时期的铜镜形体变小、变薄,并迫使铜镜的质地必须适应这种需要。有专家认为,纹饰不清晰、铸造粗糙是宋代铜镜的普遍现象。可以说,宋代的铜镜在技术上是一次衰退。
在宋代以后,铜镜经得起磨损,可以长期反复使用。为适应社会需要,兴起了磨镜业,磨损的铜镜可以轻易地重焕光彩。宋代铜镜为了便于使用,创造了钟形镜和柄形镜,它也从供贵族、官员使用的奢侈品,转变为日常用品。
金代“吴牛喘月镜”弦月寄相思
质地较差、镜体发灰、镜身轻薄,似乎是辽、宋、金时期铜镜的“通病”。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藏的这一面,在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铜镜——金代“吴牛喘月镜”,直径12.9厘米、重294克,品相较好。镜钮的上方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周围祥云环绕,下有连绵起伏的群山,山顶上还点缀有草木,镜钮的下方卧着一只牛,正仰望着月亮。
“吴牛喘月”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讲的是晋武帝与满奋的故事:一个深秋的早晨,晋武帝和满奋在宫中议事,宫殿的窗户上装的都是锃明透亮的琉璃,视若无物。满奋以为窗户上什么也没有,浑身不自在起来,好像外面的冷风已经从窗户刮了进来,钻进了他的衣袖里,不禁发起抖来。晋武帝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满奋照实回答。武帝一听,笑着说道:“琉璃窗根本是密不透风的。”满奋不好意思地说:“我就好像南方怕热的水牛,看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忍不住就喘起气来了。”
有一种说法是,南方的水牛怕热,即使见到皎皎明月也以为是太阳,故而喘息不止。与犀牛望月不同,这类题材镜中的月亮一般为满月,牛是仰望天空的。人们用吴牛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
对于这面金代“吴牛喘月镜”,有专家还给出了另一种解读,其认为,该镜可以叫作“牛郎织女镜”。因为,满月的形象与太阳相近,但这枚铜镜上却是明显的弦月,特别是弦月旁还有星宿,而它就是中国民间星象图中的“织女星”,所以,镜中的水牛应该是牛郎,其抬头凝望的则是遥在天边的织女。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