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中秋节就要到了,在一些人眼中,中秋节代表着团圆,还有一部分人则将中秋节与小长假联系起来,认为中秋节是个游玩的好日子。其实,作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要丰富得多,不但承载着美好的寓意,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有趣的习俗——
关于中秋节的 那些事儿
本报记者张家旗




         传说怎么讲的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传说。现在人们比较认同的是中秋节起源于唐宋时期。不过早在周时,就有关于“中秋”的记载。《周礼》中曾提到过“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中秋教治兵”和“中秋献矢箙”等,不过这里的“中秋”不等于“中秋节”,只是单纯地记述时间。这里就必须要说一下古代历法。根据古代中国历法,一年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八月十五这一天是秋三月最中间的日子,所以就叫“中秋”。
  很多节日都和夜晚有关,春节最重要的是“除夕夜”,元宵节总是要在晚上“看花灯”,而中秋节则与月亮有着深深的联系。
  月亮的地位几乎和太阳一样重要。古人认为太阳是“阳之主”,而月亮则是“阴之宗”。太阳和月亮的和谐,才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所以在古人的祭祀活动中,祭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秋夜迎寒”描述的就是周人在中秋这一天夜晚击鼓祭月的场景。祭月的行为,从周代一直延续到清代,从皇室一直延展到民间。虽然活动形式有许多变化,但内容却始终没有大的变化。
  许多人认为,到了唐代,中秋这一天才第一次变成节日。这得从唐玄宗说起。
  唐玄宗在民间留下过许多传说,其中有一个叫《唐玄宗夜游月宫》,说的是开元年间的某个中秋之夜,唐玄宗在宫中赏月,忽然玩兴大发,想去月亮上逛一逛。于是一旁的方士就作法送他去了月亮,在月宫中,唐玄宗见到数百名美丽的仙女,穿着美丽的衣衫在庭院中跳舞。唐玄宗记下曲调,回到宫中后便创作了《霓裳羽衣曲》。
  当然,这只是传说。但翻开史书,也能找到唐玄宗与中秋节之间的丝缕联系。据记载,唐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生日农历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这是当时最重要的大节,人们在这一天逛街购物看表演,非常热闹。
  这个节日离中秋只有10天,再加上唐玄宗和八月十五中秋夜的传说,所以许多人认为,这两个因素最终形成了中秋节。
  除了这种说法外,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还有许多。有人就认为,农历八月十五是庄稼成熟的时期,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节是从其中演变而来;还有人认为,虽然唐朝时已有中秋赏月的习俗,但中秋成为节日其实宋代才有。
  月饼怎么来的
  正如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如果不吃月饼,总感觉节日不完整。如今,月饼越做越精美,馅料越来越丰富,也有多种口味可选。那么,月饼究竟是怎么来的?
  关于月饼的起源,也有很多传说,有人说月饼的前身是商周时期流传在江浙一带的“太师饼”,这种饼皮薄馅多,颇受人们欢迎。也有人说,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时吃的胡饼,唐玄宗嫌胡饼的名字不好听,杨贵妃被当时的月色感染,便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才有了月饼。还有人说,月饼起源于元末,当时农民起义军准备举事,但朝廷搜查很严,传递消息不便。于是军师刘伯温想出计策,命令士兵将约定八月十五日一起动手的纸条藏在饼子中,传送到各地。到了中秋那天,各路起义军果然一同举事。后来,每逢中秋这一天,朱元璋便把这种饼子赏赐群臣,用以纪念,这就是月饼。
  那么,究竟哪个传说才是真的呢?这还得看史书。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分析,我国能确定的最早的圆饼出现于汉代,也就是胡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芝麻和胡桃,作为馅料和辅料制作出来的圆饼被称为“胡饼”。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在圆饼中加入干枣、核桃仁等馅料,不得不提的是,当时还有一种常见的馅料,那就是羊肉。到了唐宋时期,馅料更加丰富,做法也更精致。著名“吃货”苏轼在诗歌《留别廉守》中就写过一种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说这种和月亮一样的饼,是用酥油和饴糖做的。一直到了元明时期,月饼逐渐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样子。
  月饼虽然出现得很早,但和中秋节联系起来却已是明代的事情了。唐代人好像都喜欢在中秋时赏月喝酒。从五代时期到宋代,人们在中秋吃的是玩月羮。这是什么羹?现在没人能说得清,只有《清异录》之类的笔记小说中提到过。到了明代,月饼终于和中秋节“相遇”了。
  在明朝文献的记载中,出现了“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则团圆之意”的记载。也就是在这时候,月饼上也被印上了各种祝福吉祥的话语。
  月饼,正式登上了中秋节的舞台。
  古人怎么玩的
  这几年,提到中秋节,除了阖家团圆外,好像就是吃喝玩乐。其实,古人在中秋节也玩,而且玩得还很有意思。
  在南宋周密所著的,追忆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书籍《武林旧事》中,关于“中秋节”有一段很长很细致的描写,说每逢中秋佳节,临安城的倚桂阁、秋晖堂、碧岑这些地方,夜深天乐直彻人间。街上的店铺都铺设货物,夸多竞好,通宵不歇。晚上,江水中还会放一种叫作“一点红”的羊皮小水灯,一次有数十万盏,这些灯浮满水面,灿如繁星。
  古时候,尤其是明清时期,妇女地位不高,大部分女性都被严格约束在家中,很少出门。中秋节就是这些妇女为数不多能痛快游玩的日子。这一晚,也就成了一场大型的“时装秀”,江苏地区有一种在中秋节“走月亮”的习俗,妇女们结伴游玩,或者互相串门聊天,举行文艺活动。
  这一晚,家家户户都要打开大门,摆上桌案,放好月饼和各色茶点,邀请好友和邻里上门,就算是平时有些小矛盾的邻居登门,也要客客气气、高高兴兴。亲戚朋友在一起吃喝玩乐,闲聊赏月,有的地方甚至可以玩通宵,这也在无形中增进了邻里和谐。这种活动被称为“月下飞觞”。
  在中秋节夜晚,许多富商会将玛瑙、琥珀、珊瑚等珍奇宝贝摆在门前,或是大宴宾客,再请出名的戏班来唱几出戏,就更有面子了。
  当然,因为地区差异,古时各地关于中秋节的民俗也有很大不同。有的地方中秋节的夜晚要呼朋唤友出门游玩,有的地方则要求全家不能外出。最好玩的当数“偷南瓜”的习俗,人们在这一晚到田中“偷南瓜”,一是因为“南”字通“男”,寓意家中男丁兴旺;二是因为南瓜有籽,寓意早生贵子。 
  
 关于中秋节的小知识
  中秋节的别称:因为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因为中秋节寄托人们期盼阖家团聚的感情,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赏月:赏月古称玩月,跟其他景物一起观赏更有韵味。
  燃灯:将花灯悬于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饮桂花酒:因为遥想吴刚砍桂,有些地方的人喜欢在中秋节喝桂花酒。
  舞火龙:用稻秆扎成龙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壮年挥舞,意在趋吉避凶,祈求风调雨顺。
  观潮: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尤其在浙江一带,唐宋年间,除中秋赏月外,观潮也是一种流传极广的活动。
  抛帕招亲:山东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的形状,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欢庆歌舞后将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上台去,有些未婚男女即是在此活动中结下良缘。
  我国各地区关于中秋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形式也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期盼团圆幸福,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报记者张家旗整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