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生产线 鲁淑娟
从乱石横陈、杂草丛生的河滩,到厂房林立、花木繁茂的园林式工厂;从仿制产品到自行设计制造航空、航海系列现代化导航产品以及系列民品;从背负上亿元欠债到年产值突破20亿元……50多年来,陕西凌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云集团)以创造为基点定位,从市场开发、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从一个老牌军工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集团,犹如一棵苍松挺立在西府大地上,屹然不动。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笔者走进凌云集团,倾听企业改革的故事,探寻其发展的秘诀。
风吹雨打勇向前
困难是成功路上的试金石,只有经得起磨砺,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面对市场的大风大浪,半个多世纪屹立不倒的凌云集团,也正是在无数困难磨砺中成长起来的强者。
1960年2月,根据国家规划,国营第七六五厂(凌云集团前身)在市区九龙泉畔开工建设。干部职工铆足了劲,面对钢材、水泥、木材供应紧张等诸多困难,一边想办法解决问题,一边披星戴月加紧施工。然而好事多磨,由于当时国内经济遭遇困难等种种原因,该厂正在建设中的工程面临下马的困境。彼时,该厂的六项重要工程已全部开建,半途下马不仅损失惨重,也意味着工厂有可能“夭折”。“我们是骑在马背上,只能走,不能停,更不能下,后退是没有出路的!”
当时,凌云决策者和创业者以绝不言弃、敢闯敢拼的干劲直面困难,迎难而上。
按照“边基建、边研制、边生产”的“三边方针”,在厂房和试验设施尚未建成,设备、仪器未到货或不配套的条件下,全厂职工用智慧和汗水,克服种种困难,于1961年下半年正式开始了1#信标接收机的试制。当年,工厂即向部队提供维修零件,1962年开始提供成套整机产品。1964年凌云试制生产的1#信标接收机荣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颁发的全国工业新产品二等奖。
在顽强的坚守下,经历了两年零三个月的困难时期,工厂迎来了基建的春天,并于1965年建成,当年10月通过了国家验收委员会的验收。
凌云集团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凌云老一辈的创业者不仅为他们创造了凌云的基地,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不怕困难,敢打硬仗的拼搏精神。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凌云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和挑战,凭着这股精神,企业经受住了市场风浪,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创新求变蹚新路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转变,国家提出了“军民结合、保军转民”的政策,大幅压缩对军工企业的投入。单纯的军品生产已不能满足企业的生存发展,凌云集团也与大多数军工企业一样开始了保军转民的艰难探索。
电视机、电子琴、电视差转机、对讲机等……保军转民初期,凌云集团先后推出数十种民用产品,但是由于缺乏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技术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产品昙花一现,很快就被迫退出了市场。
市场经济的残酷无情,让凌云人痛定思痛,深刻剖析失败原因,模拟仿制的老路不能走,没有科技含量和技术优势的产品也不能上。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1991年,企业贷巨款从奥地利引进了西北首条铅酸蓄电池生产线和全套设备,随后又与日本合资建设了电子调谐器生产线,在民用市场有了自己的核心产品。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长期以来,累积的债务包袱压得凌云集团喘不过气来。到1997年底,集团累计负债2.27亿元,不良资产达7200万元,仅银行利息每年就要支付1900万元。如果说,困难时期工程面临下马是一种考验,那么,累积的债务包袱和巨额贷款,无疑是凌云集团发展面临的又一场考验。
搞市场经济,变则通,通则活。凌云集团进一步加快了创新发展的脚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大技术开发的力度和投入。公司成立了两个产品研究所、一个工艺研究所和标准化情报室,致力于产品研发和工艺研究。按照“生产一代、研发一代、预埋一代”的思路,每年设立科研计划,分层次推进。制定、完善各项激励制度,在公司内部形成鼓励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为时刻保持对高新技术的充分接触和跟踪,公司还与省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进行产学研合作。
在人才培养上,除了从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外,更加重视在职员工的培养。为每个员工设立职业生涯成长通道,鼓励员工学习深造,对在职考研并完成学业的员工,报销全部费用。公司还与北航、西交大、西电等高校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每年举办技术比武,重奖技术能手,完善高级技师、技师聘任办法,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品质是品牌立足之本,也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为此,凌云树立质量立厂的理念,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行全生命周期管控、首问负责制等制度,提升员工质量意识,挑战更高质量目标。
1998年以来,集团从人、财、技术、机制、管理等方面,加大对军品的投入,尤其是通过实施多项军工技改项目,从根本上改善了集团的科研生产条件,实现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技术升级。通过实施“精品工程”战略,主导产品的技术、质量上了一个台阶,新产品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逐年增大,企业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强。2000年到2009年间,先后有数十项新产品完成定型或技术鉴定,并成功推向市场。
拓展市场铸辉煌
2017年,凌云集团营业收入20.46亿元。其中,民品营业收入达到15.62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76%,成为公司规模和实力的重要支撑。
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中,凌云集团始终坚持军品主导地位,以产业布局区域化为牵引,努力找准军民融合结合点,在确保国防军工建设的同时,积极布局民品发展,培育凌云发展新动能。凌云适时召开军民融合发展研讨会,成立军民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公司资源,重点关注国家政策,搜集信息,在警灯、警报器、装甲车蓄电池、通用航空无线电导航设备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
2007年,凌云集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收购了濒临破产的宝鸡消防厂。虽然对凌云而言,消防是一个陌生行业,但凌云通过打出搬迁、投资、引进职业经理人、培育自己团队等一系列组合拳,实现了该公司的重生和华丽升级。2017年,银河消防营业收入达到3.5亿元,比收购时增长了10倍。目前,银河消防已进入行业前三名,成为凌云三大民品产业之一。
在引进铅酸蓄电池产业后,凌云加紧学习、吸收,掌握了核心技术,于2008年实现规模扩张。2016年9月26日,凌云蓄电池公司新型大容量铅酸蓄电池产业化项目在宝鸡市高新汽车工业产业园建成投用。凌云蓄电池公司的生产管理水平又一次迎来提升,产值规模排名也进入行业前十。
致力于汽车电子产业的深圳市宝凌电子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实施扩产增能搬迁工作,搬迁完成后,其科研能力、生产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这个改革开放初期凌云在深圳开设的窗口企业也将再放异彩。
秉持“科技兴厂,质量立厂”的发展理念,凌云集团通过不断增强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向建设我国无线电导航设备和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的目标迈进,正在用创造书写美好的明天,在建设百年凌云的路上大步向前!
企业领导寄语
陕西凌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中健:
砥砺奋进为企业永续发展而努力
历经58年的风风雨雨,陕西凌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已成长为陕西军工行业的骨干企业,为国防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技兴厂、质量立厂”的理念,为用户提供了性能优越、质量可靠的产品,企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始终坚持“造福员工、回报社会”的理念,企业效益持续提高,员工收入连年増长;我们始终坚持“担责守土、为党分忧”的理念,发展经济,用正能量引导教育员工,企业和谐稳定。在新形势下,我们又提出了“求强发展、永续发展”的目标,明晰了发展战略,我们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国防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