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本期发布:
中明村里的安民告示碑
本报记者巨侃
    督宪牌亍碑

    中明村村史文化长廊

    王军敏介绍老物件

    中明村村史文化长廊里的展品

    中明村远景

    中明村老房子


  位于褒斜古道上的太白县王家堎镇中明村,是一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胜之地,这里不仅有天然溶洞和百年松钟奇景,还有陕西省唯一一个建在室外的村史馆。漫步村史文化长廊,形形色色的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见证着这个村子农耕文化的历史;而在长廊深处矗立的一通清代石碑,则铭记了一段乡风乡约往事。
  水田的记忆
  谁说村史馆就得建在室内?中明村村史馆的设计可算别出心裁,它依附于地势,建在一处溪水潺潺的缓坡下面,一条蜿蜒起伏的廊道,引领你步入村史文化长廊。只见煤油灯、竹编箩筐、吊罐、手摇绳车、犁铧……这些古老的物件悬挂两边,让人好像走进了时光隧道:那竹筛、蒲篮、簸箕想必都盛过稻谷吧?那木制的风车一定是吹稻谷的机械,木背夹压弯了多少农人的脊背?第一次见到用木头做的犁铧,那扁平的铧刀只有稻田里才用,因为关中旱田里的铧是长而尖的。那瓦状的竹筒和乌黑的吊罐,分明是岭南农村的特色。供桌、生漆桶和风匣,上面斑驳的漆色给人一种久远的历史感。时间驻足,鸡犬相闻,时光好像又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农耕岁月……
  “中明村以前是种稻米的,现在没有了。1981年的一场洪水,冲毁了所有的稻田……”村里老人说。
  除了种稻米,吊罐也是日渐消逝的文化。以前人们做饭无锅台,用吊罐做饭煮腊肉,将吊罐挂在火坑上,人围坐火坑边,边烤火边做饭。所以,当地有“住在老林边,抽的蓝花烟,烤的转转火,吃的洋芋果”的民谣。
  现今,这里吊罐已很少用了,但喜吃腊肉的习俗一直没变。中明村人把经松枝烟熏烤过的腊肉叫“火烧赤壁”。
  王家堎镇党委书记王军敏说,中明村这条村史文化长廊,是见证艰苦奋斗的“博物馆”,也是现代中明村留住乡村记忆、决战脱贫攻坚的“加油站”,更是未来中明村体验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的“纪念馆”。
  二百多年前的“廉政告示”
  在长廊深处一副巨大的石碾盘旁,矗立着一通名为“督宪牌亍”的清代老碑,此碑高约1.6米,方首连碑身,碑首无纹饰,仅减地平刻四个圆圈,圈内套“督宪牌亍”四字。碑身无边框纹饰,据村民介绍,碑入座榫头已断,碑座乃是后来砌的。
  看似简朴无华的石碑,刻在上面的文字却非常有意义。
  王军敏介绍,“督宪牌亍”碑系清嘉庆四年(1799年)所立,属于地方德政碑。其正文23行,满行50字。内容为陕甘总督王某安定人心、绥靖地方的一纸安民告示,内含念民疾苦、严禁官兵扰民而定的八条规定。安民告示公布后,遂被红岩河一带(今王家堎镇)的地方绅粮富户以刻石立碑的方式保留下来,晓谕四方,以为村民自保武器。
  八条规定如何?且看——
  “留邑地当孔道,东至凤县西至褒城,站程甚长,所有经过军装铅药饷鞘夫役,向来俱派拨民夫。今留坝自遭贼匪屡次焚掠,民不聊生,所有夫役恐难支应,今请夫差着夫头于厅治本街,现价雇觅,不得仍传乡练向里下催雇致荒农业……”
  “应采买白米麸苇草束,宜照时价购办。收仓应用倾发斗斛,斛面宜用概平,不得听仓书差役混用……草束不得用大称抬杖……”
  “应差鸡鸭向来取用无价,牲猪肉每斤发钱四十文……严禁厨役支差人等,不得任意克扣……”
  “清油里下轮流支应,请照文发价不得扣减。”
  “站口支点碗盏差事过后,破损遗失十不有一,万难支应,今请于厅署取用,不得派取乡民铺户……”
  “向来拉用民马支差并不发价,即倒毙亦不偿给价值。今请于取民马应差时,差官马夫应照部价给文银四两,如经倒毙宜照部价给文银八两,其守空时,每马一匹官日给三麸三料,每夫一名官日给饭,差后即着领回不得措留……”
  “向来留邑文武衙门俱收酒税,虽沿路酒饭铺亦每家抽酒税卜七八百文不等,而乡民于冠婚丧祭年终月节每家各日施酒亦抽取酒税百文……今请永饬。禁止私抽致滋扰累……”
  “号内马夫向来派拨,但日久弊生,杂役人等难免陷蹈前辙。今请永行本署自行雇备,不得复派里下。修盖马栏向来工不发价,今请计工给价,不得徒用民力。”
  这八条规定,涉及夫役、征粮、吃喝、赋税、马匹使用等众多涉民事项,对当时当地的公务接待标准起到了建章立制的作用,甚至细节如碗、盘损毁的赔偿,一只鸡、鸭的定价及吃油的价钱,都有明文规定,全部依文照价给付。一句话,一切都明码标价,无论官府还是军队来到乡间,吃拿卡要、胡征乱敛、白吃白喝不给钱的时代结束了!
  石碑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王军敏介绍,“督宪牌亍”碑原立于镇上的一座古庙前,上世纪60年代,庙拆了,碑被村民就地掩埋。上世纪80年代,镇上搞基建时,碑又被挖掘出来放在地下室保存。2016年,王军敏上任后发现了这通碑,就在建中明栈道广场时重立了此碑。
  时过境迁,为何要重立清代的老碑?王军敏谈到重新立碑的意义:一来它是无声的廉政教育碑。中明村所在的栈道文化广场是镇上的综合宣传点,广场二层是法治文化、计生、综合治理宣传栏,一层即村史文化长廊。凡有人前来参观乡村文明建设,他都会领人看看这块碑,讲讲老碑的故事。讲完,客人笑言:“你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呀,我们就按规定办,上廉政灶。”
  二来它是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的规矩碑。规矩意识延伸到村规民约里,例如关于交通事故的赔偿。自打姜眉公路开通后,路上南来北往的车多了,碾死鸡鸭、出个交通事故的事时有发生,鸡鸭到底咋赔,得有个定数,不能王家的鸡100元,李家的鸡50元;关于修路征地补偿,有的觉悟不高的村民,你修路占他一点地,他漫天要价。每当这时,镇上、村上领导总要拿“督宪牌亍”碑比照,说凡事都有规矩,按照既定的标准办。至于农村的红白喜事,村里规定:直系亲属最高上礼200元,其他人上礼也不能超过这个数;置办酒席须在20桌以下,一桌酒席连酒带烟最高不能高于400元。有人说我愿意耍排场,你村里管不着!那好,你耍吧!你办酒席总得有人帮忙吧,对不起,红白理事会不给你帮忙。因为你不讲规矩,破坏了乡风文明建设。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