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西秦视点
第06版:社会新闻
第07版:教育周刊
第08版:城管之窗
第09版:体育周刊
第10版:时事•广告
第11版:综合
第12版:专题
标题导航
|
宝鸡揽金亿元104
三变改革激活凤县农村一池水
提早动手自查自改不断提升保护水平
走出去推介宝鸡
宝鸡市第十届农民运动会闭幕
我省舆论环境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取得初步成效
宝鸡市秦岭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组关于公布举报电话的公告
关于全市干部作风问题排查整改工作举报电话的公告
宝鸡市舆论环境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工作组公布举报电话的公告
宝鸡市营商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组关于公布举报电话的公告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三变改革激活凤县农村一池水
韩富斌刘涛
“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全县覆盖”“农村群众既是新股东又是上班族”“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时下,凤县通过“三变”改革的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得到发展,惠农政策得到集中、长效显现,农民增收有了长期保障。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明显,达到了548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5%。农民收入的增加,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了改革红利。
把“死资源”变成“活资产”
走进凤县平木镇西山村,村里的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里,各色蔬菜长势旺盛,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忙碌着采摘蔬菜、装车外运。
“只有把拳头攥起来才有劲。若是依靠个人单打独斗,我们村也不会有这样的产业规模。”西山村党支部书记杨勇感慨地说。
地处秦岭腹地的凤县,村集体经济过去一穷二白,根本无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了激活农村活力,让小而杂、小而弱的个体农户经济实现组织化、规模化发展,使农村群众获得稳定增收的致富途径,2017年9月,凤县启动实施了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给筛选确定的6个县级试点村、12个镇级试点村、17个脱贫攻坚村,各拨付50万元、10万元、30万元作为村集体入股启动资金,扶持培育乡村旅游、光伏发电、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具有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的特色产业,形成了“三变+特色种养业”“三变+休闲农业”“三变+乡村旅游”“三变+田园综合体”“三变+光伏发电”等产业方向,推动了特色产业集聚、集群、高效发展。
西山村依托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优势,注册组建西山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余亩,吸纳45户村民入股21.2万元,又将村“两委”会多方争取的1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作为全村35户贫困户的股金入股,兴建15座日光大棚,栽植花椒130亩,种植架豆100亩,发展香菇8万袋,栽培黄金耳40架。2017年底,合作社按会员入股本金的10%为110余名会员共分红7.6万元。
“以前,把土地流转出去,村里的群众一次性获得收益,他们与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只管拿了多少钱,却从不管地种得好坏、产了多少。”凤县县委书记张帆说,现在实施“三变”改革,通过股份的纽带,让农村群众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实现“耕者有其股”,使“死资源”变成了“活资产”,解决了产业发展“谁来带动”的问题。同时,把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的利益联结捆绑起来,农民关注合作社的生产和利润,合作社也关注农民技能和农民增收,实现了农户和经营主体的联产联业、联股联心、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把零散户培育成经营主体
推进“三变”改革,培育选准经营主体是关键,经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农户参与“三变”的权益能否得到持续有效保障。凤县始终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作为推动“三变”改革的发力点,从市场终端找产业,长短结合选产业,扶持发展各具所长、产业错位的各类乡村经营主体。
凤县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选择成长空间大、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三变”改革。凤州镇桑园村依托陕西远景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规划建设的田园综合性园区,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形式深化合作,组建各类用工劳务队,发展花椒、苹果产业种植园,实施“一村一园”战略。村集体已发展优质苹果园30亩,集资创办果袋加工厂1个。
为了让当地群众从情感上接受“三变”、参与“三变”,凤县还积极支持村级组织和能人大户、返乡创业大学生领办创办生产型、加工型、商贸型、物流型、乡村旅游型等经营主体。坪坎镇坪坎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组建了由劳务工程服务队、产业发展服务队、农业生产服务队、环境卫生管理服务队、基础设施管护服务队、文化宣传服务队六支服务队构成的村集体股份联合社,由村里的产业带头人、致富能人带头,建设花椒试验田、林麝饲草基地,发展林麝、生猪、土蜂、土鸡养殖。村劳务服务队组建当年,就承揽了两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挣到了8万多元的劳务收入。
凤县全力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作为“三变”改革的先锋抱团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发展乡村旅游10余年的双石铺镇阴湾村农家乐经营户抱团组建旅游公司,吸纳50户贫困户入股10万元,发展摔碗酒、CS真人实战、民俗客栈等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消费。
通过引进一批、组建一批、壮大一批,凤县各类乡村经营主体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县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6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7家,示范性家庭农场4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农业园区达22家,经营主体已成为引领“三变”改革的主力军,为实施精准扶贫拓宽了路径。
让靠天吃饭变为多方来财
推进“三变”改革,农民作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是实实在在的主角,但大多数农民群众“靠天吃饭、以土为本”的思想根深蒂固,对改革谨小慎微,唯恐在生产革新中受损,特别是贫困户大多偏好于“输血式”扶贫,对入股的“造血式”扶贫接受较慢。
在落实精准扶贫精准帮扶上,凤县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户“绑”在产业链上,将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入股资金,鼓励引导贫困户将自家的土地向种植大户、合作社、经济能人流转,采取贫困户入社打工、年底二次分红等办法,实现了过去脱贫攻坚靠“干部帮脱贫”单条腿走路,到目前“干部帮脱贫”和“村集体带脱贫”两条腿走路的转变。
“没花一分钱,到头来每年还能分红3200元。”前不久,河口镇黄牛咀村贫困户王红艳领到了上半年分红的1600元钱。黄牛咀村由村上牵头成立了光伏有限公司,流转村里的3.5亩土地建设黄牛咀光伏发电站,贫困户享受金融扶贫政策贷款入股,凭借投资按月分红。若是参与光伏电站的日常清理维护,还能取得相应的报酬。因为光伏发电不影响务农养殖,王红艳自己还种植了柴胡、花椒等,可以说是走上了产业发展的“富业”之路。
双石铺镇兴隆场村的贫困户涂志兵身有残疾,今年48岁的他还打着光棍,之前都是靠打零工生活,每月收入不过千元左右。自打在村里的恒力现代农业园区“上班”以后,每天包吃包住外还有100元的固定收入,贫困户的帽子就此摘掉。
如今,在凤县,依靠入股分红和进入合作社务工获得双重收入的“新型农民”越来越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群众增加了就业岗位,使群众实现了就近就地务工,也激活了附属产业,群众变成了产业工人。
正如当地村干部所说,群众将土地入股,不仅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还有了租金这一笔硬收入,大家还能通过务工获取工资,入股的群众每年也能领到一笔不错的分红,由原来的靠天吃饭变成了多方来财,大家的脱贫信心更足了。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