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风格明显的青铜树 明代的“益门雄镇”匾额 青铜树局部 秦岭神树
人们一直认为,古代,难以逾越的秦岭,在阻隔南下的朔风和北上的暖流的同时,也阻隔了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在南北两麓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文化。然而,在秦蜀两地历年来的考古工作中发现,层峦叠嶂的秦岭,其实存在着关中文化与巴蜀文化相互渗透、影响的诸多通道。激越的秦腔和悠扬的川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秦岭的青山翠谷间此起彼伏。
秦岭神树,是流行网络小说《盗墓笔记》里重要的文物,惊心动魄的故事围绕它展开。它的原型,实际上来自历年来出土于四川各地的从夏商到汉末各时期的青铜树,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星堆的青铜神树。
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的一个祭祀坑里,发现了诸多文物,其中就有巨大的青铜树。然而,青铜树牢牢嵌在夯土层中,似乎呈现着完整的形状,一离开土层,发现主干断成3截、树枝断成18截,枝头上的花叶果实以及栖息的鸟儿,散落在周围不计其数。考古人员花了整整10年时间,让这棵夏代晚期的青铜神树再现世间。
此后,在四川各地陆续出土了一些东汉末年的青铜树,比起三星堆青铜神树,虽然保持着一脉相承的树枝形结构,但已经不再是遒劲夭矫的造型,转而精细繁复,并以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主要装饰。以前用来祭祀的神秘感和庄重性淡了,象征财富的世俗感和吉祥寓意十分浓烈,被称为“摇钱树”。这种“摇钱树”常出现在四川地区,以及周边省份与其毗邻的地区,被认为是古代巴蜀文化的象征。然而,在难以逾越的秦岭北麓,却发现了一棵青铜摇钱树。
2017年底,考古工作者在宝鸡高新区发现一处东汉墓葬,在陪葬的坛坛罐罐中,赫然有一棵严重变形的青铜摇钱树!在确认了这的确是一棵巴蜀地区的“摇钱树”时,在场的学者不约而同地直起身来,望向市区南边高耸的秦岭——这座神秘的大山,在有人类活动开始,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诗仙李白的《蜀道难》当然有夸张的部分,但起码说明在唐代,人们还认为秦岭南边曾经的蚕丛及鱼凫两个小国,从来没有和关中往来过。
但这棵青铜树却能说明一点,在李白写诗之前的东汉末年,这件与关中葬俗迥异的殉葬品,是穿越秦岭来到宝鸡的。是前来吊唁墓主人的四川亲眷带来的?是墓主人生前去四川采购的?不管是谁带来的,怎么通过大山深谷,怎么穿越绝岭飞瀑?
益门雄镇
渭滨区神农镇益门堡村南边山上发现了一块石额,也就是曾经镶嵌在牌楼上或者城门楼上的石条匾额,刻着“益门雄镇”四个大字,落款是“大明弘治十五年壬戌仲夏”。所谓益门,就是通往益州的大门。益州在哪?诸葛亮的《出师表》第二句就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益州,就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所在的汉中四川一带。
“益门雄镇”就是古代蜀道的北起点。。《宝鸡县志》记载:益门镇立牌于西山,建镇于西山脚下;元末,李思齐在益门山口筑城为镇,屯军以防备明玉珍的蜀军;明初,徐达收汉中,自长安引兵屯益门;明弘治年间,县令许庄重修城堡,并亲书“益门雄镇”,古称一镇一堡,堡为居住、镇为经商。
“益门雄镇”的石额,是镶嵌在益门城门上的,《益门镇记》中曾记载这座城门:“逐傍山之北麓,磊石为基,砌砖为台,裹铁为门,构楼三间其上,即完且美。”
宋代苏轼,明代何景明、王旸,清代王士正、李星沅等,都在益门镇留下诗文,足见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蜀道商旅繁荣。那么这些商旅走过的蜀道,是怎么开辟的呢?清代陕西学政许荪荃在《自益门镇一带山行》中就问过这个问题:“长啸问山灵,五丁何代遣?”这路在当时看着就不像人工能及,所以他问山灵,是谁请了五丁来开的山?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其实早就回答过了,鸟道!什么是鸟道?就是架设在悬崖峭壁上的栈道。
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古代穿越秦岭的栈道,久负盛名的大致有五条,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陈仓道、蓝武道,这些栈道遗址上文物遗存丰富,令人遐想。
历史最久远的是褒斜道。从眉县斜谷进入,直达汉中褒谷。《读史方舆记要》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如果记述是真的,那么蜀道交通就早到了夏朝甚至以前。
“益门雄镇”镇守的是陈仓道,开辟于先秦,刘邦在这两条蜀道上发生过故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虽说李白在《蜀道难》里说得“邪乎”,但蜀道在唐代已经非常发达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产在南方,给杨贵妃送荔枝的快马,必须翻越秦岭。而且,白居易说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那么,荔枝翻越秦岭的时间是很紧迫的,给唐明皇的宠妃弄一筐变质的荔枝,肯定活不成。所以,荔枝必须高速运达,速度的保证,就是蜀道上密布的驿站,狂奔的驿马在筋疲力尽之前,必须赶到下个驿站换马才能保证速度不减。如今凤县沿途的地名还有当时的痕迹,草凉驿、红花铺,细一想,就能回到唐朝的风韵里去。
除了这些穿山过岭的栈道之外,秦岭山中还有诸多人们生活的痕迹,在古代,这座大山里,蜀道马帮惊飞并非只有山鸟,甚至还会惊扰在山间聚居的村落。
深山迷踪
2009年,一位在秦岭之巅的林场里经营动物养殖的人,在深山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人工修建场所。
在密林间,大约有2000平方米的空地。空地南边有半人高的石墙,石墙圈出的样子像是几间房屋,还有类似门的豁口。石墙缝隙里的藤蔓,已经有胳膊粗细,一看就是生长了很多年的样子。
这座疑似房子的建筑遗址背面有一片空地,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一个用来聚会和祭祀的广场。这个广场高出地面,边缘用石块垒成,由于年深日久,不少已经淹没在荒草和黄土间了。由此可见,这片空地无疑是人为的,至于是不是广场,在没有更明显的证据之前,无法做出判断。
空地的西面是一片小一些的空地,分布着5座石堆,大小和坐落的方向基本相同。其中3座大部分被土掩埋,上面长满了荒草。石堆的西面也有一片平整的空地。考古专家觉得很像村落的墓地。但是,关中人是不会用石块垒坟冢的,这个村落曾经生活过一些什么样的人,至今仍是谜。
但是,既然有贯通的蜀道,又有山间分布的居民,秦蜀之间的文化往来绝对不会少,虽然不会像平川大道上车如流水马如龙,但也如涓涓细流,从有文明之日起,就互相渗透,从不断绝。巴蜀的青铜树,也就在这样的交流中穿越秦岭,来到关中。而与它一起来的还有什么?也许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习惯,无法分辨了。就像无辣不欢的宝鸡人,早就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这种相传是从美洲传入亚洲的调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