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住哪里?”“我住在28亩地。”“那你住哪?”“我住35亩地。”……
外地人在宝鸡听到这样一段对话,会觉得奇怪,为何住的地方叫28亩地、35亩地呢?但宝鸡人心知肚明,28亩地、35亩地是位于上马营的铁路职工小区。
宝鸡是一座铁路枢纽城市,铁路赋予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生命力,生活在宝鸡的铁路人也格外多。上马营曾经是宝鸡铁路发展的大本营,也是宝鸡铁路人的聚居地,援建宝成铁路的苏联专家曾在这里生活,宝成、宝天铁路抢修指挥部曾设在这里,2万余名铁路职工生活在这里。
9月初,记者漫步上马营,倾听发生在这里的宝鸡铁路人的故事。
以厂为家上马营与铁路的亲密情缘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上马营频频载入铁路史册,因为宝成铁路北线建设指挥部曾设在上马营,宝鸡铁路分局机关也曾设在上马营,全国38个路网编组站之一的宝鸡东站也在上马营。”原宝鸡机务段纪委书记、上马营东一小区居民何仲育介绍道。正如何仲育所说,宝鸡铁路人聚集上马营,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
从1950年开始,国家对宝成铁路南北两端进行勘测设计。1952年7月1日,在成渝铁路通车庆典上,贺龙宣布宝成铁路建设开工。为修好宝成铁路,1953年11月到1955年1月,当时的第八铁路工程局和改制后的第六铁路工程局,在石油机械厂以东、陇海铁路以南、钢厂以西、东风路以北,分七批共购置了285亩土地,在这里修建办公室、专家别墅、职工宿舍楼以及医院、学校等,形成了上马营铁路人的工作生活片区。
当时的上马营铁路生活片区是什么样呢?何仲育讲述得很详细:“老一辈铁路人在上马营修建了一条一公里多长的街道,沿街两侧建起办公室和十多栋苏式两层木板楼,还有三栋苏联专家别墅、两栋木板楼招待所、职工食堂、俱乐部、铁路小学、铁路粮店、商店、医院等生活后勤设施。上马营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如果你在上马营生活,会偶遇不少外国专家,除过苏联专家,还有法国、罗马尼亚专家。1961年夏天,上马营的专家招待所住进了四位卷发碧眼的法国专家,随之而来的是从法国引进的25台电力机车;后来又引进了罗马尼亚电力机车,罗马尼亚技术服务人员也在上马营住宿。
1971年,宝鸡铁路分局在上马营挂牌成立,设在上马营的宝鸡铁路分局机关科室、部多达46个,在职职工2万余人;那时,上马营的街道、文化宫、食堂、住宅楼等都进行了翻修或重建,上马营可谓人声鼎沸。何仲育说:“到2006年,宝鸡机务段、宝鸡车辆段等8个铁路基层段撤销,往日熙熙攘攘的景象不复存在,上马营作为铁路大本营的帷幕也徐徐落下了……”
以梦为马修铁路、开火车的青春往事
如今,上马营依然居住着许多宝鸡铁路职工。9月3日,老一辈宝鸡铁路人盖德润、何仲育、赵和平、侯思奇等人聚集在一起,谈起与铁路、火车有关的青春往事。
92岁的盖德润老人住在上马营东一小区,他曾是宝成线上的一位火车司机。1956年1月,盖德润受到了新中国第一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的接见。盖德润积极响应组织安排来到了宝鸡,1956年2月,盖德润开着1820次蒸汽机车踏上宝成线,火车从宝鸡驶出,开往观音山车站。当时,许多百姓围观火车穿过宝鸡市。1958年春天,陈毅元帅来宝鸡,乘坐的正是盖德润驾驶的火车,在青石崖车站,陈毅元帅和盖德润留下一张合影。1961年8月,宝成铁路终于实现电气化通车,入蜀的道路更快捷,盖德润等火车司机看着车窗外的秦岭美景,穿山越岭,心情格外好。
“我们一家四代都是铁路人,我最难忘的是去安康修铁路的事。”宝鸡电机段退休职工赵和平今年64岁,自1958年就住在上马营,她爷爷从河南逃荒到宝鸡,经招工进入宝鸡铁路单位工作。赵和平的父亲、丈夫、儿子都在铁路系统工作,一家人全是宝鸡铁路职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赵和平跟与她年龄相仿的一群年轻人,去安康市旬阳县参与襄渝铁路修建。赵和平回忆,修隧道时,打隧道的小伙子放炮,震得姑娘们两耳嗡嗡直响;在隧道里干活不知道白天黑夜,直到换岗的人来了,才知道下班;走出隧道,只有牙齿是白的,脸和胳膊全是黑的,头发上沾满灰,一下雨就凝结成水泥一样的硬条。修路材料沿汉江运输过来,姑娘们不甘示弱,从江边把材料背到铁路工地上,没有一个人退缩。姑娘们能吃苦也爱干净,常到汉江边洗衣服,到江边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而且地势陡峭,刚到安康没几天,一位穿着塑料底布鞋的姑娘不小心脚底打滑,从羊肠小道上摔下去,瞬间消失在汉江中……“修铁路不容易,许多同志在修铁路的事业中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人退缩,因为祖国需要我们!”赵和平说。
以路为荣铁路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改革开放以来,大家的吃穿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铁路人的感触更明显。”67岁的宝鸡东站退休职工侯思奇感慨,“说吃,当年我们吃高粱面做的‘钢丝面’,硬得咬不动,现在各种面食变着花样吃;说穿,那会流行穿的确良衬衫,宝鸡买不到要去外地买,现在可以足不出户网购各种款式服装;说住,我最早住12平方米的出租房,明年就能住上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了;说行,以前去天水十几个小时,现在一个多小时就到……”
有两次坐火车的经历让侯思奇印象深刻,1976年冬天,侯思奇想给未来的岳父买一件涤卡大衣,宝鸡没有卖的,他便和恋人黄小云相约去天水买,因为当时天水物资相比宝鸡要丰富一些,许多铁路职工去天水买的确良衬衣、涤卡大衣等时髦服装。那时火车慢,整整坐了一天火车才到达天水,下车之后,两个人饿得前胸贴后背。相比之下,去年,侯思奇坐高铁从西安北站回宝鸡,想着西去的车都路过宝鸡,没想到他们乘坐的是西安到兰州的直达车,车在宝鸡不停很快到了兰州。侯思奇惊叹:“高铁真快,西安到兰州只需要三个小时!”
侯思奇18岁时招工进入宝鸡东站,从事吊车作业;1977年,侯思奇和黄小云结婚,在敦仁堡租了一间12平方米的房子居住,一张床、一个衣柜就是全部家当;三年后,小两口搬到上马营,住进单位分的18平方米的房子;后来又相继换成32平方米、52平方米的职工住房,明年即将搬进14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侯思奇说:“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980年,何仲育和爱人冯岐惠搬到上马营居住,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多年,他们对上马营的一切都很熟悉。外地人问何仲育,上马营这些小区为啥叫28亩地、35亩地?他解释说,以前西安铁路分局在上马营两次购地28亩、35亩,大家干脆就把这里叫28亩地、35亩地;后来又在陈仓园购地100亩,修建了几十栋职工住宅楼,大家又把那里叫100亩地。2011年,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宝铁社区在上马营成立,上马营数十年来的变迁都在何仲育的脑海中,他说:“上马营作为宝鸡铁路发展的大本营,为宝鸡的交通和经济腾飞作出了贡献,相信随着国家的发展、企业改革的深化,居住在上马营的铁路人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