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秦岭是一座文化山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系列评论之四
本报评论员
  秦岭,西起甘肃东,一直绵延至河南,横亘于中国版图的中部,与淮河共同构成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掠过大漠的雄强之风,与发自水乡的温婉之气,在秦岭汇合,形成了中国大地上最独特的文化气息。秦岭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先贤,蓝田人、半坡人、北首岭人在此生活,伏羲、炎帝、黄帝在这里开拓文明;秦岭催生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周文化把社会推向有秩序的时代,关学带给人立心立命、崇尚气节的精神品格;秦岭沉淀了南北文化的华彩,不可计数的人文佳话、艺术作品诞生于秦岭……破坏秦岭的生态环境,就是在毁灭祖辈先贤留下的人文珍宝,挖断民族的文化根脉,岂可为之?
  秦岭是华夏文明的根脉。华夏先祖炎帝、黄帝从秦岭出发,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进程。秦岭北麓天台山下有“日中为市”古遗址,炎帝规定正午太阳当头时,人们到这里进行物物交换,换取生产生活用品,由此产生了原始集市——廛。常羊山上有炎帝陵,村民皆知炎帝在秦岭尝百草、制耒耜、种五谷的故事,每年清明节,不少海内外华人赶来祭祀炎帝,寻根热实质上是华夏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著名学者文怀沙认为炎帝故里在宝鸡,中华民族的根就在这里,称之为“宝学”。秦岭是“宝学”的诞生地,保护秦岭,是炎黄子孙的职责所在。
  秦岭是南北文化的交会地。秦岭作为南北地理分界线,南北的文化在这里沉淀、交融。至今,秦岭山脉里存留多处栈道遗址,陈仓道、连云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等,通过栈道,人们南来北往,兵将、文人、百姓、商旅在秦岭中穿梭流动,他们的人文韵事、生活习俗在秦岭山脉里沉淀下来,形成秦岭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军事家诸葛亮六出祁山,经栈道过秦岭,意图实现他北伐中原、中兴汉室的政治理想,秦岭山中留下了“木牛流马”“火烧葫芦峪”等典故。诗人李白过秦岭,感慨山势险峻、道路艰险,写下名作《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不仅让李白名震京师,也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泼墨秦岭,产自秦岭的文学、书画佳作繁若星辰。保护秦岭,就是保护一座人文宝库。
  秦岭塑造着中华儿女的肝胆与气魄。秦岭不仅是周秦汉唐的屏障和臂膀,带给中华儿女保护和依靠,也参与着我们精神的成长和塑造:周人的礼乐、秦人的胆魄、汉人的儒雅、唐人的大气,在秦岭怀抱中汇聚交融,形成了包容兼蓄、拼搏上进的民族精气神。北方人形容汉子实在、守信,就会说这人像山一样,可靠!这种性格和精神上的崇拜,正是来自稳重、大气的秦岭。
  秦岭这座文化地标,激荡着秦人乃至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保护我们所依靠的山脉,周人就已给出劝诫:“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种对待山川河流可持续的、有温度的态度,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秦岭蕴含着沉甸甸的文化珍宝,面对这座文化山,我们当携起手来,与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还秦岭青绿模样!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