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本期发布:
高新区千河镇李家堡村位于底县路边,依着北塬。李家堡村与周围几个村子过去隶属于石羊庙乡,直到现在,大家都习惯称这几个村子为“石羊庙”。这个称呼,与现存于李家堡村的一尊神秘石羊有关——
守护石羊的李家堡村
本报记者张家旗




  神秘石羊的传说
  李家堡村并不像传统的关中村落,许多村民早已住进李家堡新区,这是一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高大的西式门楼上印着“李家堡”三个大字。一进门就是一座广场,既有供人休闲的凉亭,也有球场和健身器材。围着广场,十余栋高层和多层住宅楼整齐矗立着。上了年纪的村民在楼下下棋闲聊,孩子们在广场上荡秋千,几个热爱运动的少年在篮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
  走出李家堡新区,向北不到一百米,就能看到道路两旁的许多商铺、企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过去这里是石羊庙乡的街道,撤乡并镇后依然热闹繁华。在街道东边的一条小路上,有座不起眼的小院子,正对院门的是一座明清风格的六角亭,亭内有一尊羊造型的石像,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石羊。
  这尊石羊长约1米,造型为盘角公羊,呈跪卧姿态,双目平视远方,头部的雕刻虽略有残缺,但整体保护完好,弯曲的犄角、隆起的耳朵和微闭着的嘴都很清晰。在亭子周围有四块石碑,其中两块石碑是清代所留,一块石碑正面写着“圣母官地泉水灌田规式碑”,为光绪七年所立;另一块石碑左下角已经残缺,碑上的字迹多有模糊,从记述文字看,应是《重修石羊庙碑记》,落款为乾隆四十六年。
  从古碑上的记载来看,古时此处有座名为石羊庙的寺庙,但没有人能说清古庙是何时所建,只知道乾隆四十六年时曾有过一次重修。村里老人说,上世纪初庙宇仍在,曾在庙里设立小学,后来石羊庙乡的公署也移至此处办公。但因年久失修,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这座石羊庙逐渐消失。直到近几年,村民才在古庙原址上重新修起一座新庙。
  庙虽几经变迁,但石羊庙中的石羊却始终保存完好。关于这尊石羊,李家堡村还有一段流传已久的
  传说。70岁的村民谢存焕告诉记者,传说很早以前,曾有十只从天而降的羊,这些羊并不像其他羊一样乖乖吃草,而是在村民的庄稼地里乱跑,不但偷吃庄稼,还到处搞破坏。李家堡村的村民对此十分头疼,最终忍无可忍拿起武器,将这十只羊驱赶出去,其他九只都被赶跑了,剩下一只腿受了伤,就跪倒在地,化为石羊。传说,村上有哪片庄稼地收成不好,就是当年十只羊跑过的地方。老人会把这个神奇的事情讲给孙辈听,儿孙们当然不以为然。石羊究竟为谁跪
  传说终究只是传说,石羊不可能是凭空变出来的,那么石羊究竟是哪里来的?早在几年前,本报专门就此采访过省社科院特邀研究员、民间文化学者蒋五宝。蒋五宝表示,这尊石羊来自古代陵墓。他说,在古代陵墓,这样的石羊一般位于神道两侧,象征逝者生前的仪仗和护卫,如大唐秦王陵的神道两侧,就有狗、猪、羊、虎等造型的石像。而地下有陵墓的土地上,植物的生长是要受影响的,建造陵墓会有夯土层,太紧密,不利于根系生长,所以这些地方的庄稼一般都长不好。
  同时,蒋五宝认为,石羊在普通人的生活或墓葬中并不常见,因此他断定,这尊石羊来自古代有身份者的陵墓。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研究室工作人员也曾研究过这尊石羊,据工作人员介绍,石羊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多见于三品以上
  官员墓前。这尊石羊风格偏向写实,从这种艺术风格的角度判断,应制作于元明时期。
  元明时期葬在李家堡村附近的官员不多,结合史料推测,石羊属于李思齐墓的可能性最大。
  李思齐是元末明初将领,河南罗山人。据《宝鸡县志》记载,元代,李思齐曾在罗山组织地主武装,数年间,复汴梁,定山东,逐刘福通,降田丰,遂以功授四川行省左丞。公元1358年,李思齐屯兵凤翔,割据一方,并在长安抵抗元将王保保进攻数次。明洪武三年,徐达攻破凤翔,李思齐逃到甘肃,被明军围攻不下,李思齐最终降于明军;投降后,被朱元璋授予江西行省左丞。
  后来,朱元璋派李思齐招降王保保。到了帐内,王保保对李思齐礼遇有加,但绝口不提投降之事。李思齐最终只好告辞,王保保派骑兵送归,快抵塞内时,骑兵说:“主帅有命,请您留下一物送别。”李思齐说:“我从远方来,没有带礼物。”骑兵说:“希望能拿到您的一只手臂。”李思齐知道不能幸免,只好割断自己的一只手臂交给骑兵。断一臂可不是割破个手指那么简单的事儿,回家不久,李思齐就因伤势过重而死,葬在石羊庙北坡,也就是李家堡村西边不远处。
  按照李思齐的官职,墓前有石像几乎是必然的,加上死亡年代正是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推测的元明时期,所以石羊很有可能与李思齐墓有关。至于石羊为什么会出现在李家堡村,就没人说得清了。河南大学曾在此办学
  李家堡村不仅有石羊的传说,还和远在河南的河南大学有着很深的渊源。
  建校于1912年的河南大学是我国建校较早的高等学校之一,也是当时国内规模较大的一所大学。1937年12月,河南大学为躲避日本侵略者,无奈之下撤离开封,虽一路辗转搬迁,但始终坚持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办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1945年3月,南阳失守,本在淅川县荆紫关上课的河南大学师生决定西迁陕西。师生和家属一路步行,用了近一个月时间抵达西安;在西安休整数日后,师生们再次向西行进,来到宝鸡。在宝鸡,师生分别在石羊庙、卧龙寺、姬家殿等地暂时安居。据记载,迁至石羊庙时,河南大学仅有文、理、农三院学生600多人,教职员及眷属500余人。《河南大学校史》中提到:“农学院1945年4月中旬迁至石羊庙后,随即复课。学院又聘请西北农学院王绶、沈学年等教授为生物、统计、作物育种等课程的兼职教师,给学生答疑解惑。”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河南大学师生齐聚石羊庙举行庆祝胜利大会。10月,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的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来到宝鸡,当得知河南大学西迁于此,便主动提出来校访问。为了欢迎李约瑟一行的到来,河南大学在石羊庙村校址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全体师生集中在空地上,席地而坐,听取了李约瑟题为《科学与民主》的演讲。12月底,师生们从宝鸡返回开封。
  在那段艰苦岁月中,李家堡村村民为河南大学的师生们提供了热情的帮助,这也让师生们十分感动。近年来,不断有河南大学的师生来到李家堡村,重温当年河南大学办学的艰难历程,并感受学校与宝鸡村庄的情谊。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