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廉政广角
第04版:专题
第05版:社会新闻
第06版:特稿
第07版:健康养生
第08版:时事新闻
第09版:文化
第10版:广而告之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今日高新
标题导航
|
本报副刊全国评奖双喜临门
张浩文《绝秦书》分享会举行
读书善用更有味
《晚霞映栈道》付梓
霜西草《鬲溪梅令》出版
秦商史话
军号嘹亮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军号嘹亮
■傅进军/著
编者按:
《军号嘹亮》是我市知名作家傅进军以回顾为主线,从多个角度出发,附带各个时期父亲以及他们同时代人的回忆文字,生动翔实全面地展示了父亲不平凡的一生。他的父亲是共和国的首批空军大学生,修建过“两弹一星”和空军基地。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舍生忘死、奋勇杀敌;在和平年代里,他正气凛然、忠义担当、艰苦朴素、百折不挠,处处体现出革命军人的精神。傅进军著述颇丰,曾出版散文集《校园的季节》《闪烁的星辰》,以及理论书籍《先进与典范》《崇德与缺德》,并编写《佛留村史话》《窃密反窃密》《情报与信息》等各类书籍共计600多万字。本期开始,让我们通过这篇长篇散文,去领略一位军人平凡中蕴藏的伟大精神,挖掘那用之不竭的革命精神宝藏!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历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至真至纯。父亲去世十周年忌日刚过去,正逢建军节,恰是他诞辰八十周年之时,又勾起我的无限思念。他人生旅程七十年,十二年在旧中国生活,五十八年经历共和国从新生走向辉煌,这也是他人生的轨迹。工作四十三年,二十九年在军营,百万裁军他作为首批师职干部转业国有企业工作,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有一种永不磨灭的革命军人的战斗精神。
苦难求学
父亲出生于“卢沟桥事变”的次年,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业已形成。日寇所到之处,狼烟四起,尸陈遍野。日寇前锋所指,人心惶惶,难民如潮。告急,告急!失守,失守!沦陷,沦陷!地处黄河西岸的陕西,也因中条山告急、潼关告急,蒙上了兵荒马乱的阴影。
抗战,抗战,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孙蔚如将军带领国民革命军38军奔赴前线,爷爷奶奶作为抗战军人和女子战地服务团护理员,准备着陕军东征的训练任务,每日奔走在练兵场上,“训练”这个新颖的词,便成了我父亲的乳名,成了我家老小参加抗战的佐证——翻开史册,关中农村娃娃多叫“富贵、发财、开科、平安”等名字,几乎没有一个农村娃名叫“训练”。
蒋介石为堵拦日军炸开黄河花园口,河南、山东一带饥民蜂拥陕西关中腹地,各地街头路边饿殍遍野,卖儿卖女,啼饥号寒的惨景,目不忍睹。而关中土匪昼行,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家家提心吊胆过日子,童年的父亲就是在这种艰难环境中长大的。
父亲七岁那年,是抗战胜利的前一年,他就读乾县佛留学校。当时,国民政府名义上给爷爷奶奶抗战安家费,但物价飞涨,那点钱根本无法安家栖身。爷爷奶奶把积攒的粮钱,全部用来换购地主家的柴院子,并搭建了茅草房作为住宅,就算全家安顿下了,但家境十分困难,无力供父亲读书。后因米骏校长对爷爷奶奶说了句玩笑话,“这娃书念成了能当个校长”,爷爷奶奶便信以为真,就奔着这句话勒紧裤带让父亲读书。父亲逝世后,我才猛地悟出来真诚而善良的谎言,有时要比循循善诱高明许多倍。
父亲一年到头吃不饱穿不暖,读书的同时还要天天挖野菜充饥,拾柴火做饭。一次在村后的泔河沟捡柴火,饿晕掉在两丈深的堠圈里,差点丧生。财东家同学经常让父亲替写作业,他们用作业本当“报酬”,父亲写字的纸张就是这样东一张、西一张凑集。日复一日,父亲功课未因穷困而耽搁,他天资聪颖,勤学钻研,读完《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及四书五经等,便能向人背诵。多年后,村里老人都清楚地记得,父亲小时候站在村头土台子上,向全村人背诵课文的情景,朗朗童声赢得阵阵掌声。正当父亲读书起劲之时,小他四岁的叔父(乳名抗战)因无钱看病不幸夭折,后又添了姑姑,家里生活更加拮据,他几次休学的想法,都被爷爷奶奶劝了回去。爷爷说:“米先生的话就是贵人指路,我娃聪明就能把书念出个样儿来。”奶奶说:“人穷志不短,不许羡慕有钱人,穷人的孩子只有念书,将来才会有好日子过。”从此,全家人粗布褴褛补丁衣,节粮缩食瓜菜汤。爷爷平日甘愿清贫吃苦,从不低三下四乞求,他凭一身力气干庄稼活,挣血汗钱。奶奶原住西安市西大街早慈巷,她父亲是布匹商,抗战后随爷爷回到佛留村,为了父亲读书,不分昼夜地织布纺线。她宁愿累死在纺车前挣钱供父亲上学,也绝不向任何人要针借线看脸色。父亲被爷爷奶奶的精神所感动,他几乎在校一天只吃一个菜团子,看见财东家同学在校门口挑担旁吃豆腐脑,扭过头假装没看见,实在想吃了,就舔舔嘴唇咽口唾沫,实在饿了在没人处勒紧裤带。父亲读完初小去礼泉县城读初中,时值我军1948年解放乾县、礼泉县城,每次回家取馍,不足十里的路要歇四五次,勉强到家,看着爷爷碗里的清汤白水,看着奶奶骨瘦如柴,看着冰锅冷灶,他饭难吃馍难咽,坚定地向爷爷说出退学,要帮家里干活的想法,可这想法又一次被深明大义的爷爷挡了回去。
说起爷爷,还真有些资历,在文盲遍地的农村,爷爷不但算得上识文断字的文化人,更是一个见过世面的革命军人!早在1932年,十七岁的他被国民党拉壮丁,随部队从长武到凤县,跟随习仲勋、吕剑人参加“两当兵变”。兵变失败,敌人围追堵截,他翻山越岭九死一生才逃回老家,一边在亲戚家东躲西藏避过搜捕,一边秘密寻找逃散的战友,实在没有指望了,就回家埋头农耕,乡长保长多次审问,他只说自己病了,昏睡了多天,醒来后逃荒要饭才保了一条命,但对兵变的秘密,始终做到“一问三不知”。
(连载1)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