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廉政广角
第04版:专题
第05版:社会新闻
第06版:特稿
第07版:健康养生
第08版:时事新闻
第09版:文化
第10版:广而告之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今日高新
标题导航
|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 出版发行
市委常委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秦岭大自然赋予的宝库
乘坐幸福快车奔赴美丽关山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岭大自然赋予的宝库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系列评论之一
本报评论员
秦岭,庞大而绵延的山脉,将关中平原揽入怀中,其苍莽雄浑的身躯屹立于神州中央,是中国乃至世界当之无愧的“宝库”。
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秦岭,绵延1600多公里,在分隔了南方与北方的同时,自身也有了“南北兼具”的气质。放眼中国,没有一座山脉能够同时孕育出黄河三大支流(渭河、洛河、洮河)和长江三大支流(汉江、嘉陵江、岷江);没有一座山脉能够兼具南北方生物多样性特点,孕育植物3400多种、兽类160多种、鸟类335种、昆虫2000多种,被尊称为“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没有一座山脉能够如“屏风”般横亘于中国大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南方和北方的雨雪风霜;没有一座山,能够让你驻足于山巅时,顷刻之间明白什么是南方烟雨和北国风光,什么是浩瀚长江与滚滚黄河。
秦岭之“宝”,不仅源于自然,这里也衍生出了灿若星河般的人文之“宝”。从农业的角度看,在秦岭那雄伟身躯的两侧,关中平原的小麦、玉米,陕南区域的稻谷、果蔬,千百年来养育着三秦儿女。从科研的角度看,秦岭是生物学、气候学、地质学等众多学科公认的天然基地与实验室。从医药的角度看,所谓“秦岭无闲草”,这里是天然的中草药宝库,孙思邈就曾在秦岭山中度过了48年的漫长时光,完成了造福人类的著作《千金方》。再从人文的角度去看,出土于秦岭北麓宝鸡的石鼓被尊崇为中华“文脉之根”;东汉蔡伦在秦岭南麓发明的造纸术,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分水岭;以秦岭脚下古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更是架起了中西方商业交流的桥梁……
一座座山峰,一片片山林,一幕幕历史,秦岭这座“宝库”的清单,可谓泱泱大气,不可胜数。如此“宝库”,如果不去爱它、敬它、保护它,那我们就对不住历史,对不住后人。在今天,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生态建设的一张必答试卷。党和人民,以及子孙后代都是阅卷人,保护好秦岭,就是我们最好的时代答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不是非此即彼、二选其一,而是一枚硬币不可切割的两面。同样地处秦岭腹地,凤县红花铺镇永生村就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路子。这个山村只有200余人,一度是当地的贫困村,然而,短短几年时间,却凭借“山村采摘”“天然氧吧”等特色旅游走上了一条增收致富之路,当地人说“真没想到这致富的金钥匙就藏在树林和泉水中”。永生村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肯下心思、善找门路,不但能够避免走牺牲环境的老路,还能敲开秦岭这座“宝库”的大门。
新时代的今天,如何找到能够打开秦岭宝库的“钥匙”,关键就在于斩断陈旧发展模式的利益链条,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落在实处,让秦岭这座“宝库”能生息,能持续,能为国家可持续所用。近年来,在中央环保督察的整改报告中,“主体责任”“政治责任”成为高频词,这就要求我们在当下保护秦岭这座“宝库”的工作中责无旁贷,更加突出问题意识,马上行动。
唐朝诗人王维曾在秦岭山林中写下了那首千古流传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为我们展现了秦岭山水美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可以说,保护好秦岭这座“宝库”的同时,我们也在传承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下大功夫守护好秦岭这座“宝库”,秦岭就能一直美下去,我们也能在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好!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