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本期发布:
黄巢为何兵败龙尾沟
◎吕元亨
  黄巢系唐末农民大起义首领,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私盐贩出身,曾称“冲天大将军”“天补大将军”等,年号王霸。
  王霸三年十一月,起义军攻克东都洛阳,沿途慰问百姓,坊市晏然。
  881年初,起义军进入长安,居民夹道欢迎,起义军向百姓宣布:“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指百姓)。”此言深得民心,在百姓拥戴下,黄巢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但因后援困顿,粮食匮乏,军事失利,难以维持。为了摆脱被动局面,黄巢于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二月,派部将尚让、王播率五万人马进攻凤翔,向关中西部发展。当时驻守凤翔的节度使名叫郑畋,字台文,进士出身,后官至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同平章事等职,系唐荥阳(今河南)人。他熟读兵书,韬略甚深,详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一系列军事知识,是一位用兵谨慎、出兵必胜、文武兼备、忠于朝廷的地方官吏。他探得黄巢出兵进攻凤翔的消息后,制定了中途埋伏、截击义军的作战方案,并且从地形上选择了跨度大、便于埋伏的岐山县城至益店镇中间的龙尾沟,提前部署好兵力,张网以待。黄巢的部将尚让等,以为自己势力强大,郑畋又是一介书生,不懂军事,根本没把对方放在眼里,因而轻敌,部伍不整,军备松懈,大摇大摆进入伏击圈,结果被凤翔行军司马李昌言率领的精锐岐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兵败的主要原因是义军将领思想麻痹,认为此前凤翔节度使郑畋以草表投降了黄巢,殊不知对方是假投降、真备战,义军将领思想上完全解除了武装,对敌人中途伏击毫无警惕。义军到达龙尾坡,岐军一声号炮,摇旗呐喊,鸣角击鼓,居高临下,逐渐将义军逼下坡底,这时李昌言伏兵四起,喊杀声不绝于耳,滚木礌石纷纷落下,两万多义军在沟底奋力拼杀,战至天黑,加之处于凹地,义军不能施展本领,人马自相践踏,岐军逐渐缩小包围圈,并不断派出小股部队混入义军大杀大砍,最后岐军四面合围,两万义军壮烈牺牲。接着郑畋率领主力部队发起总攻,义军全线溃退,尚让、王播带领余部退到兴平一线,龙尾坡为唐将朱玫把守。
  此次战斗失利,使黄巢的西进计划彻底破灭。加之唐军围困,迫使黄巢不得不于金统三年(即公元883年)撤出长安;旋即攻克蔡州(今河南汝南),进围陈州(今河南淮阳)三百日不下,使义军疲惫不堪,元气大伤,由于腹背受敌,屡战受挫,次年黄巢退至泰山狼虎谷,为敌军追及,不屈自杀。
  黄巢失败的原因:一是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全靠流动作战,根基不稳;二是与此次龙尾沟大战失败有极大关系。倘若攻取凤翔成功,有可能在西北打出一片新天地,义军的前途有可能发生改变,龙尾沟战斗失败,完全是尚让等人轻敌麻痹思想造成的,可见骄兵必败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如今,龙尾沟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西两面的坡度已被削去了大半,沟底的小桥也被抬高了,小溪水从桥下流过,深沟变成了车辆滚滚的通途大道,周边草木葱茏、野花盛开,使昔日岐山八景之一的“龙尾春波”,展现出盛世春意盎然的亮丽景色。历史虽然向前发展了,但岐山人并没有忘记黄巢起义军在此遭到的惨败,在厚重的《岐山县志》中郑重地写下了一页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篇。真是:难忘当年黄巢兵,“龙尾春波”血染红,两万弟兄丧生命,迫离帝都长安城。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