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坚决剜掉毒瘤维护舆论的风清气正
本报评论员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华章。”这是人们对新闻媒体和记者的高度赞誉。如果说新闻是舆情的晴雨表,那么媒体就是社会的瞭望者,记者就是社会正义和良心的守望者。可前不久发生在榆林的真假记者相互勾结敲诈勒索的事情,给新闻界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在全省深入开展的舆论环境专项整治。
  近年来,我市广大新闻工作者认真学习习近平新闻思想,积极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坚持“四向四做”,胸怀大局,心系群众,深入基层采访,倾听百姓心声,写出了大量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新闻作品,为宝鸡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鼓了劲加了油。但在主流成绩的后面,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以曝光相威胁的新闻敲诈行为时有发生,真假记者沆瀣一气,用所谓的舆论监督实施敲诈勒索,让基层不堪其扰不堪其烦,干部群众对假媒体、假记者站和假记者深恶痛绝,一些网络媒体和自媒体打着记者的幌子,违规开展采访,大肆炒作发酵,违规编发负面消息或谣言,在一些部门或单位勒索财物,凡此种种,都给党的新闻舆论事业抹了黑,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声誉,败坏了新闻队伍的公众形象,必须强力进行舆论环境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和新闻敲诈行为,严肃查处非法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机构和人员,严肃查处编印非法报刊的利益链条。
  “三假”和新闻敲诈是新闻界的“毒瘤”,也是基层干部群众痛恨的不正之风。媒体是社会的“啄木鸟”,固守着舆论公平和公正,要明辨是非澄清谬误,开展舆论监督是其重要职责,目的在于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帮助相关部门改进和促进工作。然而,个别媒体和个别记者从中动歪心思打歪主意,以曝光相威胁谋取利益,实行经济敲诈,用闻而不报换取版面或时段、网络上的广告,一些闲散人员也纷纷效仿,或伪装成记者,或充当真记者的马仔,或用网帖关联翻炒陈年往事,对基层工作指手画脚,从中非法中饱私囊,让基层干部群众敢怒不敢言,反映十分强烈。因而,要刀刃向内,严管重罚,认真开展好专项整治,整治个别媒体和个别记者的违规行为,撕下假记者骗人的伪装面具,把害群之马彻底清除出去,保持新闻界的清风正气,保持人品文品的高度统一。
  开展舆论环境专项整治,首先应明辨真伪,把好记者的入口关。按照新闻出版部门的规定,要严格记者行业准入和记者证发放管理,将那些政治不合格人品不良有劣迹的人拒之门外,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坚持开展新闻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更好地纯洁记者队伍。同时,主动公布记者证的查询方法和持证人员名单,便于基层干部擦亮眼睛识别真假记者,分清正常的舆论监督和非法敲诈。
  开展舆论环境专项整治,还应公开举报电话,为群众举报“三假”和新闻敲诈畅通渠道。记者是党的新闻舆论战士,要守规矩明底线。各级宣传、新闻出版、网信和记协及各媒体应共同发力,向社会公开公布举报电话,积极发动群众举报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和新闻敲诈、收费删帖、真假记者勾结作案等非法行为,广辟案件线索。
  开展舆论环境专项整治,更应重拳出击,对事实确凿影响恶劣的“三假”现象和新闻敲诈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三假”行为有损党的新闻舆论事业的崇高使命和良好清誉,新闻敲诈更是加重基层干部群众的负担,与党纪国法格格不入,必须重拳打击,不可任其滋生蔓延。在主动摸排线索和接受举报的基础上,对查实的案件要依规依纪严肃处理,采取约谈、警告、吊销记者证、停刊整改和经济处罚等手段进行处理,对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坚决刹住假借舆论监督之名行敲诈之实的歪风邪气,打击真假记者勾结网上网下作案的非法活动。
  新闻舆论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字里行间渗透着社会大局和人文情怀。要充盈满满的正能量,保持干净的文字,就要公正写作廉洁写作。整治舆论环境,就要彻底杜绝各类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决不容不顾廉耻的敲诈行为玷污清白之地!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