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本期发布:
远古陶器里的时尚与科技



    装水的陶瓶

    再现当时生活场景的城市小品

    鱼鸟纹彩陶壶

    船形彩陶壶

  本报记者陈亮
  陶器是人类最早大规模制造和使用的器具,并且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到今天,不但没有淡出生产生活,反倒在电子、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大显身手。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陶器的发展巅峰应该在大规模使用金属之前,也就是有青铜器之前,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完全离不开这些泥土与火结合的“精灵”。
  金陵河西岸的乐土
  从公元前5150年开始,就有一群人生活在市区北部的金陵河西岸的台地上。根据考古发现,当时这里大树参天,水草丰美,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人类栖居的极佳场所。
  在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考古挖掘中,发现先民在这里生产生活了1300多年的痕迹;发现房屋遗址50座、窖穴75个、陶窑4座、墓葬451座,出土各类文物6000余件。其中最令人惊奇的是大量的陶器,这些精美器具的审美和技术水平,让人很怀疑这是出自7000多年前的先民之手,因为它们看起来比后现代陶瓷艺术家的作品还要现代。
  这些陶器出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把泥土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吃饭用的碗,打水用的瓶,纺线用的轮,脱粒用的盘,甚至连遮风避雨的家,入土为安的瓮棺,都是用泥土烧制的陶器。
  可以自动装满水的陶瓶
  时光回到7000多年前,在北首岭的林间,啁啾的鸟鸣唤起清晨的阳光,透过繁茂的树叶在草地上洒下斑斑点点的金色,陶屋里的人们醒过来,开始一天的生活。
  老祖母走到陶屋门前,撩开厚厚的草帘,清新的晨风贴着地面涌进来。她走到陶屋中间的火塘边,轻轻拨开火种上盖着的灰烬,虚虚地盖上一把干枯的茅草,小火苗在风里一下蹿了起来,吐出一股青烟冲上穹顶状的屋顶,从最高处开的天窗里跑了出去。周围一座接一座的陶屋,纷纷有了烟柱,渐渐弥散,飘游在林间,衬托出阳光洒下来的倾斜的光柱。
  老祖母拿起一只陶瓶走出屋子,去金陵河边打水。河岸是陡峭的土崖,水面离老祖母站着的岸边有一段距离。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高地建村子,是为了远离雨季时沿着河道冲下来的洪水。但打水就有些麻烦,要顺着陡峭的崖壁下到河边,腿脚灵便的年轻人还行,老祖母就有点力不从心了。不过,她手里拿着的陶瓶却有玄机。
  这个陶瓶是纺锤状的,尖底小口大肚子,肩部有两个对称的耳朵,可以穿绳子。有了绳子,这个瓶子就可以从高高的河岸上垂到水里。而纺锤状的瓶体头重脚轻,一进水就栽头“猛喝”,“喝”到快饱了,瓶身重了,就能在水里站直了,往下沉,这一下就把水灌满了,再用绳子垂直地提上来。在7000多年前,这个陶瓶应该是高科技产物。
  打猎时可以背在身上的陶壶
  老祖母带着一瓶水回到陶屋里,把水倒进挂在火塘架子上的陶罐里烧开。烧过的水没有河里的鱼腥味,喝了也不会肚子疼,这些水要让孩子们带上到北面的山上去打猎。
  精壮的少年们这会儿也醒了,不过起床可没有早饭吃,得去觅食。他们整理好长矛和弓箭,从墙上取下挂着的陶水壶。这个水壶特别漂亮,像一只两头翘的小船,壶嘴在中间,两边是两个耳朵,穿上绳子,就像一个现代人用的挎包。把水壶背在身上,打猎的时候就方便多了。
  年轻人的心性总是活泼的,他们在自己的水壶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一是为了区别,更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个性。很多画得好看的水壶被大家羡慕效仿,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图案,这也许是最早产生的时尚的观念。
  神通广大的绳子
  刚才看到的这么多陶器都要用到绳子,那么绳子从哪里来?藤条和树皮显然不能胜任这么细致的工作,北首岭出土的陶器里,就有拧绳用的陶纺轮。其工作原理一直运用到近代,农村的手工作坊一直这样纺线拧绳。
  有了绳子,就能解决诸多生产生活问题。比如搭建树屋,比如编织衣物,比如制造渔网。
  说起渔网,这是在北首岭陶器上出现比较多的图案。依河而居,打鱼自然是获取食物的重要途径之一。和打猎相比,打鱼成功率高,危险性小。于是在北首岭人的生活中,鱼的收成成了生活质量的一个指标,而和打鱼有关的一切,都被记录在陶器的图案上。
  前面说到的那个背在身上的水壶上,就画着渔网,而另一件陶瓶上则画着水鸟捉鱼的场景。
  这个瓶子上的图案构图十分现代,显示了平面构成的很多基本规律,形成了颇具动感的场景。当时的人们根本不会有什么设计原理的训练,这个陶瓶的作者显然具有与生俱来的高超的审美水平。要是把这个图案展开在一个平面上,就会呈现出一个奇妙的圆形,鱼和鸟头尾相接,互相追逐。这也许不是一个简单的场景记录,而是对水鸟捕鱼精准的崇拜,是一个希望渔获丰富的祈愿。
  人类最早的毛笔
  在欣赏北首岭陶器上精美图案的同时,会产生一个疑问,这是拿啥画的?写过毛笔字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些图案是用柔软的毛笔画的!
  毛笔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不知道,诗经里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的诗句,说的是美女给帅哥送了支红色笔杆的毛笔,那最多是3000多年前的事儿,可北首岭的毛笔是7000多年前的产物!就这一件事情,可以想到很多。首先,那时候没纸没帛,毛笔往啥上写?毛笔应该是画陶器的专用工具。专用工具的出现,就说明当时的制陶是一个产业,而且是十分发达的产业。当然,这从陶器在当时生活中使用之广泛,也可以证明产量巨大。而且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陶器作坊应该是装备精良、利润丰厚的“大企业”。
  一个企业的活力在哪里?来自于科技创新!这句话放在7000多年前北首岭的陶器制造业上,依旧适用。且不说前面提到的陶器款式和使用功能方面的精巧设计,在一般人没有想到的方面,古代陶器也有不凡的表现。
  刻画纹中的秘密
  在北首岭陶器中,有一些没有图案,却有规则分布的刻画纹。这其实不是设计师的心血来潮,而是提高陶罐使用效率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后来的陶器上被广泛使用。
  这种被刻画的陶器,大多是用来烧煮的。而其表面均匀分布的凹槽或者凹坑,会增加陶罐的受热面积,缩短加热时间。这个方法,在后来的陶器制作中被广泛应用,在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的展厅里,专门有一组不同时代的陶鬲,用来介绍陶器在热能利用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最初是光面的陶器,后来有了绳纹和刻画纹,而且这些纹路的形状依年代不同呈现不同的特征。最初,这些纹路被认为是不同时期不同生产方式留下的痕迹,仅仅被当作远古工艺美术欣赏。后来,有专家发现,这些纹路能产生更好的加热效果,而且出现时间越晚的纹路,加热效果越好。由此,人们发现,这些纹路的实用效果远远大于装饰效果。直到现在,许多金属煎锅的底部,还会有同心圆的纹路,其目的,和远古陶器上的刻画纹是一样的。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