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长岭家属院:
陪伴一代国防人的芳华
    长岭家属院

    1960年的长岭上海姑娘

    1967年部分男职工在长岭招待所前合影

    来自上海的长岭职工顾龙根、颜景泓、周华芬、经安琪、徐焕云(从左至右)

  本报记者张琼
  “侬早饭切过伐?”“常久弗见”“拎勿清”……如果你在清姜一带,听到两个阿姨正在用熟练的上海话交谈,不用惊奇,她们是来自上海的宝鸡人。上世纪50年代,800多名上海学生被招到宝鸡,进入782厂工作,至今他们已经在宝鸡生活了整整60个年头。
  782厂说的是国营西北无线电厂、长岭机器厂(现名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国防单位,被宝鸡人称为“长岭”“43信箱”。长岭职工及家属主要生活在清姜一带,近日,在长岭职工家属院里,顾龙根、周华芬、颜景泓、徐焕云、经安琪向记者讲述了漂亮的上海姑娘、高个子的苏联专家、清姜河里的美味等趣事,这些故事汇聚成了老一辈国防人的青春芳华。
  清姜坡的上海姑娘
  家住清姜的周辉是烽火退休职工,他回忆:“清姜一带曾流传这么一句话——‘212的大礼堂,769的大食堂,782的大姑娘!’说的是宝成大礼堂气派,烽火大食堂伙食好,长岭大姑娘漂亮。”为什么说782厂有这么多漂亮姑娘呢?原来,在上世纪50年代,782厂有几百名从上海来的女学生,她们不仅漂亮优雅,而且有知识有文化,加上江南女子特有的温婉和时髦,成为清姜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上海姑娘是如何来宝鸡的呢?长岭退休职工顾龙根介绍,782厂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3年,工厂在北京建厂,两年后迁至宝鸡。当时,工厂在北京、天津、河北地区招了700多名学员,后来又接收了两批400多名抗美援朝回国的复转军人。1958年,782厂在上海招收知识青年,这次招工得到聂荣臻同志的批示,号召广大知识青年支援国防建设,上海各个学校选送了825名学习好、品德好的优秀学生,分三批来到宝鸡,其中男学生100多人,女学生600多人。“厂里考虑到原有男同志多、女同志少,便在上海招工时多招收女同志,既能平衡厂里的男女比例,也能解决大家的婚姻家庭问题。”顾龙根说。
  1958年,周华芬还是上海市第八女子中学一名女学生,品学兼优。一天,老师来到周华芬家中,询问她是否愿意去大西北,支援国防建设。周华芬当着父母的面说:“好儿女志在四方,我愿意去!”于是,15岁的周华芬离开上海来到宝鸡。同年,上海培明女子中学的颜景泓、经安琪等600多名上海姑娘,告别亲友,踏上西去的火车。
  颜景泓回忆:“我们到宝鸡陈家村后,住的是驻地部队的营房,32人一间大平房,也有人打地铺,吃土豆和白菜煮的大锅菜。当时,还没有清姜路,只是一条简单的泥土路。市中心也不大,半个小时可以走个来回,从厂里到宝鸡市只有一趟2路车,我们想去宝鸡,就结伴走着去。”虽然条件艰苦,但这些上海姑娘没有退缩。周华芬说:“当看到一流的厂房、先进的设备,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正在投身国防事业建设,心头一热,更加坚定了信念。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就在这里好好干!”
  正如周华芬、颜景泓、经安琪一样,这批上海姑娘个个好学能干、吃苦耐劳,白天在厂里学技术,晚上在“清姜大学”学习保密课、制度技术课等课程,很快成长为厂里的骨干。
  在职工生活的院落里,上海姑娘也是一抹独有的亮色。夏天下班后,周华芬、颜景泓、经安琪等上海姑娘吃完晚饭,穿着白衬衫、布拉吉花裙子,在清姜路上散步,或者去烽火食堂跳舞,那身姿和气质分外靓丽。她们手很巧,手工制作的衣服样式时髦好看;她们善于做美食,粗简的食材经她们的双手一收拾,立马色香味俱全;她们爱笑,彼此交流说上海话,常常嬉笑着挤成一堆……当年,许多清姜小伙都梦想着娶一位782厂的上海姑娘为妻。
  简单的婚礼和大件的包裹
  1965年3月,在长岭机器厂,上海小伙滕伯才如愿娶到了心爱的上海姑娘葛瑞芳,两人准备在5月举行婚礼。那时的婚礼很简单,滕伯才曾撰文写过那场婚礼。
  当时,职工有了结婚证可以向厂里申请租赁婚房,借用桌椅板凳等家具,如果结婚的人多,还得排队等房。滕伯才运气好,很快就分到了婚房,一个房间带个小厨房,面积很小,妻子葛瑞芳利用回老家探亲的机会,在上海买了柜子、樟木箱、凯歌牌收音机、糖果等。两人将房子粉刷了一番后,把各自的东西从宿舍搬来,一个温馨的小家就收拾好了。
  婚礼当天晚上,两人准备了瓜子、喜糖,招待各自科室的同事。婚礼仪式简单,主持人代表组织主婚、证婚,祝福新婚夫妻生活幸福,小两口对着毛主席像三鞠躬,仪式就算完了。为答谢同事,小两口合唱了一首《唱支山歌给党听》,整个婚礼约一个小时,虽然没有婚纱,没有酒宴,但两人婚后生活很甜蜜。滕伯才曾感慨:“在当时,像我们这样的婚礼很多,很节俭,当前不少婚礼大操大办,甚至负债累累,值得人们深思。”
  走进长岭家属院里,每个职工都能拿出一件有故事的老物件,比如印着“国营长岭机器厂奖先进工作者”红字的搪瓷杯、竹制的小孩推车、给爱人送饭的旧饭盒……让周华芬印象深刻的是包裹——厂里上海人多,有人回上海探亲总是大包小包,帮同事带一些衣服、特产之类。有一年春节前,周华芬在上海老家选购了三十多件棉袄罩衣,整整齐齐地叠放在家里,家人很诧异,问她买这么多罩衣做什么?周华芬说,这是同事托自己捎带的春节新衣,好看又实用,寄回宝鸡去她们等着过年穿呢。如此,上海的假领子、布拉吉花裙子等时髦衣服,早早地穿在了长岭女职工身上,有长岭女职工去宝鸡市区逛服装店,营业员一看她们的穿着就问:“你们是43信箱的吧?”
  邻里情和宝鸡情
  如今,在长岭家属院,不论是从北京来的、从河北来的,还是从上海来的,只要长岭人聚集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宝鸡就是他们最热爱的家乡。
  退休后,老长岭人常常聚在一起谈论往事。“那时候,我们国家的飞机、潜艇上都有咱厂造的雷达,你说牛不牛?”“可不,当年,解放军战士在咱厂车间里站岗呢。”“十几个苏联专家当时就住在我们隔壁招待所,大个子卷头发。”……
  上海人徐焕云常谈起在宝鸡挖葛根、捉鱼、挖防空洞、夏收等故事。秦岭山里面有大量野生植物葛根,淀粉含量高,拌入面粉里,可以蒸制成葛根馒头,既节约粮食,还能充饥。厂里后勤部门曾组织职工上山挖葛根,大家在山里艰苦奋斗挖了好多葛根,厂里用大卡车把葛根运回来,立马加工成葛根馒头分给大伙吃。
  周华芬说,当时,清姜河里有不少鱼,宝鸡人以前不吃鱼,上海人爱吃鱼,他们就到河里把鱼捉来,烹制成菜肴;在他们的带动下,周边许多宝鸡乡亲也开始去河里捕鱼吃。还有田野里的荠荠菜,是女职工的最爱,春天一到,周末她们就带着子女去田野里挖荠荠菜。夏天,女人们去清姜河边洗衣服,孩子们在河边玩水,在欢笑声中,大伙对宝鸡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前几年,有一位坐轮椅的老人千里迢迢来到长岭,儿子带着他坐飞机几番周转,从上海到达清姜,专门来看782厂和老同事,他说:“我的青春都挥洒在了这里,宝鸡是我的第二故乡。”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