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本期发布:
公交家属院见证公交人生活的地方
本报记者巨侃




   
  和烟厂家属院相似,宝鸡公交公司家属院零散分布在市区的几个地方。比如最早的经一路137号家属院,最大的中滩路31号家属院,已经消失的火车站对面经一路口家属院和改建后的原胜利巷家属院。日前,公交公司退休老职工乔师傅结束五年半租房日子,拿着新房钥匙重返胜利巷故里,看着昔日的砖楼小院已变成一栋栋矗立的高楼,她突然有种结束漂泊停靠港湾的欣喜。这种感触,只有风里来、雨里去、起早贪黑两头跑的公交人方能深刻体会。
  往事如烟,公交人每天的工作正是从他们生活的家属院里开始的——
  辛劳的父母把孩子生在了上班路上
  公交公司1956年建厂,公交家属楼也随之一步步建起。几乎在每个老公交人的脑海里,都有一幅从宿舍、平房、“穿堂葫芦房”到单元楼的迁居图,今年70岁的退休职工程明娥即是其中一位。
  程明娥1975年从外地调到宝鸡公交公司工作,丈夫是复转军人,在线路上开车。一家三口,起初住单位宿舍,没住多久,就腾房给一名结婚急需住房的同事,一家子搬到了后勤部冷冻室暂住;后来在汉中路的半坡上寻了个民房租住,在那里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降生。1978年,火车站对面的家属楼建好了,程明娥一家四口喜迁新居。那个房子,进门是个过道,往里走依次是厕所、灶房、小卧室和大卧室,职工家属形象地叫它“穿堂葫芦房”,但毕竟住上了福利房,程明娥已经很满足了。在这里住了几年,1985年程明娥调到公交二厂财务部门,一家子又从经一路口搬到了中滩路31号家属院1号楼,算是住上了单元房。
  程明娥刚来公司时在票库工作,早晨5点就要到班,给跑早班的售票员配发车票。有一天,一名在岳家坡住的售票员,到发车时间还没来领票,程明娥正纳闷时,传来消息:原来这名女售票员正处妊娠晚期,刚刚把孩子生在了上班路上!
  这事过后不久,程明娥自己也差点把孩子生在单位。那时她怀了第二个孩子,肚子一天天大起来,直到临产那天还在上班配票。“当时突然感觉肚子疼,我心里说忍一会儿,因为我们的岗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麻烦别人的。正忍着,幸好进来一个同事,听说后让我赶紧上医院,她替我分票。票库离家不远,我就赶忙往家走去,准备叫上上晚班的丈夫同去医院,结果走到汉中路半坡就走不动了,我呼喊丈夫名字,丈夫闻声从家里跑出来,把我架到了河滩医院。医生检查后对丈夫说:‘你赶紧办手续去!’结果没等丈夫回来我就生下了小孩。”
  程明娥说,家里有人跑车,是最操心的事。她丈夫先后开过16、17、18路郊区车,每次晚归都让她提心吊胆。最让她受惊吓的一次是跑17路时,郭家崖有个险路,司机每次在那里拐弯都小心翼翼。那天她丈夫上早班,按说下午两点应该回家了,可都两点多了没见人回来。程明娥忙去打问,还没进调度室就听见人喊:“617出事了!”程明娥听到后双腿发软,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因为丈夫开的车号就是617呀!进去一问,原来是刚刚接丈夫班的司机出了事,车在郭家崖拐弯时翻进了沟里。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和路政建设,那段险路已不复存在。
  程明娥一家搬进公交二厂1号家属楼后再没挪窝,后来这个地方陆续又建了四栋家属楼,住户达三百多户,有托儿所、卫生院、澡堂、食堂和篮球场,逐渐形成公交系统内一个比较大的家属院落。
  今年64岁的高明德也住在这个院里。他1986年从部队转业来公司,最早开4路车,因安全行车和节能降耗曾荣获省级劳模。他回忆说,由于家在远郊农村,老婆在家里带两个孩子需要照顾,他每天上下班都要骑自行车两头跑,碰到风雨雪天,摔倒了爬起来也要准点赶到单位,起早贪黑,非常辛苦。这种艰苦的日子直到1998年,他从单身宿舍分到了二厂家属院,把老婆孩子接来住才结束。
  快乐的孩子闻惯汽油味的公交子弟
  公交公司双职工多,建厂之初,人员大部分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下乡知青、复转军人和社会各行业熟悉机械操作的人占绝大多数。因家不在宝鸡,公交行业的工作又非常辛苦,这些双职工的子女,就面临一个无人照顾的问题。
  公交子弟王曦回忆说,他很小的时候,就被当售票员的妈妈带到公交车上跑15路。那时售票员的座位成了他的专座,妈妈为防他哭闹,给他手里塞了一本小人书让他看,自己则在车上来回穿梭卖票。线路很长,王曦很乖。他安安静静地看着小人书,把书从头翻到尾,直到车到了终点站;当车返程时,他又把书再翻看一遍。这样的时光大约持续了两三年,结果是:他在车上看了大量的小人书;从此坐车经历再长再颠簸的路,也不会晕车。
  王曦的爸爸,那时在公交公司汽修厂工作,有时爸爸会带他到汽修厂,这样能边上班边照看他。王曦说,汽修厂到处弥漫着汽油味,这是他最熟悉甚至是最喜欢闻的气味。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用王曦的话说,成长较快,独立性较强,社会经验也比一般孩子丰富。王曦说他很小的时候就会生火做饭,做饭前要先生炉子“借火”,他用火钳夹邻居家烧着的煤块生火,邻居们都很乐意帮助他这个懂事的小孩。后来他家添置了煤油炉子,从此生火做饭的燃料改用汽油和煤油,没想到却埋下个安全隐患。
  王曦说:“那时家里添了弟弟,我也上小学了,那段坐公交车看小人书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替工作繁忙的父母照看弟弟,成了我的主要任务。有一天中午,父亲下班在家休息,母亲在外面跑车,我照看弟弟,看着看着我睡着了。弟弟那时有两三岁吧,一个人在阳台玩。当时阳台上放着煤油炉和纸箱等杂物,弟弟就模仿平时大人点火做饭的样子,竟然用打火机点着了阳台上的杂物,火苗一下子蹿起来。弟弟看闯祸了,也不敢叫大人,就跑进屋里用刷牙缸舀水扑火。父亲躺在床上半睡着,老听到不停地开关水龙头的‘扑哧扑哧’的声音,就起来察看——阳台着火了!父亲连忙用水蘸湿被子,扑灭了火,被子也被烧了一个大窟窿。为这事弟弟挨了一顿打,我也被‘连坐’。”
  那时候每逢寒暑假,大孩子带小孩子,成为家属院一景。父母一上班,家属院就成了孩子们的快乐天地。楼下叫人,呼朋引伴。公交子弟“蓝色闪电”回忆起他少年时代的快乐时光:他家1978年搬到经一路口“穿堂葫芦房”时,对院子的印象是一个楼房式大杂院,里面养鸡的、养狗的、养兔子的,干啥的都有。一个夏天的午后他走出家门,发现院子里空无一人,他想小朋友们都到哪里去了?他找啊找,终于找到了一个小伙伴,小伙伴告诉他说:“人家都结队出去玩了!问去哪里也不说。”他瞬间有种落单的感觉。小伙伴说:“咱去面粉厂游泳吧!说不定他们在那里。”于是他们乘坐2路车到达了终点站面粉厂。两人下车来到清姜河边一看——哈,河里都是院子里的小朋友!
  孩子们虽快乐了,上班的大人们总不放心。应职工要求,公交公司家委会成立“小工厂”,把几处家属院的孩子统统集中到“小工厂”学习,每天车接车送,解决寒暑假期间孩子没人管的问题。王曦说:“各个院子的大孩小孩终于在‘小工厂’‘会师’了,结果大家玩得更‘嗨’了!”
  闲不下的公交人调解邻里让院落更和谐
  程明娥在公交公司家属院里是出名的古道热肠,直人快语。她2003年退休后担任二厂家属院院长,热心给大家服务;自家屋顶漏水长期没解决,还去调解别人家因楼房漏水发生的邻里矛盾。前些年有家媳妇,半夜里老哭,原来媳妇和婆婆闹矛盾,婆婆嫌媳妇没照顾好因病退养在家、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程明娥一了解,觉得是婆婆的问题。后来婆媳因经济问题矛盾升级,婆婆要管儿子的存折,媳妇不给,闹到了社区。程明娥进行调解,劝媳妇说,她既然不放心你带,你就把人和存折都给她,让她自己带,你安心上班。媳妇听了她的劝,让婆婆把儿子接回自家住,从此相安无事。还有一次是调解父子关系:楼上有个爱喝酒的,喝完酒撒酒疯,程明娥一时也拿他没办法。有天晚上那个人撒酒疯时又打骂儿子,他老婆半夜敲门求助,程明娥打110叫来石坝河派出所的警察,让警察吓唬一下酒疯子。警察进门训斥了一番。酒疯子吓醒了,当场写下保证书。后来儿子伤口经医院包扎无恙,他也再不敢酗酒了。
  这些年,为家属区乱养狗问题、老楼房上下水管道维护问题、退休党员职工学习室问题和退休职工加强联系问题,程明娥没少跑路。有人劝她:“你一个退休的人,老往单位跑啥?让人多嫌你!”程明娥说:“现在福利也好,条件也好,职工待遇也提高了,比以前各方面好多了。我们这些给社会尽过义务的老公交人,只是希望社会能更多地弘扬正能量,让院子的居住环境和退休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好!”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