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本期发布:
岐山县雍川镇何家村:
苗家里的红色情结
本报记者张琼
  “锵锵咚锵咚咚锵……”7月23日,岐山县雍川镇何家村苗氏宗族祠堂前人山人海,苗姓村民打起热闹的“四马跷蹄”铜锣鼓,庆祝一件喜事——“家风家训馆”挂牌。
  何家村有3个队,村民皆姓苗,出自一族,约2000人,称为苗家里。苗家有什么家风家训,如此备受人们关注呢?其实,苗家家训只有四个字——“孝、友、俭、家”,然而这四个字的背后,是满满当当的红色故事,听着村民的讲述,我们感受到了苗家子弟浓浓的红色情结。
  苗家地窖曾是习仲勋藏身地
  “上世纪40年代,革命先辈习仲勋同志曾3次暂留何家村苗家里,苗养田与苗世英两人掩护、护送过习仲勋。”岐山县退休教师、苗养田孙子苗晓智说。
  1946年4月初,地下党员习仲勋来岐山,此行是为协助西安女子师范地下党员曹碧文建立西府妇救会工作,不料走漏风声,习仲勋被特务追踪。当时,爱国民主人士苗养田以岐山国民党警备大队长为掩护,果断采取措施,将习仲勋带到警备大队部,藏在后院书房,不一会儿,几名警察前来搜查。苗养田喊来卫队,以捣乱公务为由赶走了警察,到了晚上,安全护送习仲勋去凤翔城。
  同年夏天,习仲勋在西府地区开展工作,再次遭到国民党的追捕,藏身在西府游击队亢少平处。苗养田接到西府游击队的通知,将习仲勋送回三原,途经凤翔,苗养田见太阳毒辣,担心习仲勋中暑,买了一顶手工编织的草帽,送给习仲勋遮阳。途中,两人结下了友谊,此后有书信往来。
  1946年秋,经人介绍,被国民党追捕的地下党员习仲勋、汪锋、王任重三人,来到何家村苗家里避难,在爱国民主人士苗世英家中藏身半个月。那时,苗家几乎家家都挖了地窖。地窖不存菜、不藏粮食,而是用来藏人,因为战乱年代匪事不断,村民为了人身安全,纷纷在家中隐蔽处挖地窖,地窖纵深约15米,地下面积10至100平方米不等,而且苗家地窖多半彼此相通。一旦土匪来袭,妇女儿童老弱皆到地窖内藏身,或沿地窖通道逃走。
  “革命先辈习仲勋等三人就藏身在我家地窖里。”苗世英的儿媳赵玛秀今年80岁,她曾多次听公公讲起这段往事,苗世英家的地窖约10平方米,放着桌子和煤油灯,为了保护好习仲勋等人,苗世英严格保密,连邻居都不知道他家地窖里藏着三位共产党员。苗世英妻子每日做好饭菜,放在竹篮里,用绳子吊下去,送给地窖里的三人。习仲勋、汪锋、王任重在苗世英家度过半个月后,经太白去往汉中。
  如今,苗世英家的地窖因年久失修,已经局部塌陷,不能安全探寻,但留在这里的故事没有遗失。苗养田与苗世英掩护习仲勋的事迹,在何家村苗家里流传甚广。当时,苗养田与苗世英两人为何会如此热诚地帮助地下党员呢?作为民主人士,原来他们早已倾心于共产党和革命工作。鸡后,国民党反扑,对游击队进行“清剿”。同年9月到12月,有三批岐山、凤翔、宝鸡县地下党和进步青年160余人被派往延安去学习,队伍行进到岐山冯家坡时被“清剿队”发现。苗养田高喊:“不要乱开枪,枪朝天打,下面是学生!”坡下人听到枪响四散逃走,由此躲过一劫。
  苗家青年运送支边物资
  苗家地窖不一般,苗世英家地窖藏过地下党员,苗养田家的地窖则存储过大量的支边物资,这段历史有苗养田的自传文稿为证。“我爷爷在担任岐山国民党警备大队长时,带领苗家百余名青年走上了‘跑北路’的路子,给陕北运送枪支、弹药、药品等物资。”苗晓智说。
  苗养田是个有故事的人物,他曾是一名教书先生,喜好读书;抗战爆发后,苗养田弃笔从戎,考入保定士官学校,毕业后在西安十七路军绥靖公署参谋部工作。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苗养田以参谋部书记员身份参加国共双方会谈,目睹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以及国共两党合作一致抗日的历史性一幕。
  1942年,日寇疯狂进犯中国大片河山,各地加强城防军事设施配备。岐山国民政府组建保安大队,在十七路军军需处处长王维之等人的介绍下,苗养田担任岐山国民警备大队长一职,兼任兵役科长。苗养田在惩治匪患之余,利用对外身份,多次配合中共岐山县委书记王宏谟等人做掩护地下党的工作,将陈建元、赵建文等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安排到保安大队,开展边区物资的运输,缓解边区经济困难。
  苗养田家的地窖很大,窖内占地近100平方米,这里成为存放边区物资的重要据点。当时,国民党对边区加紧军事封锁,中共陕西省委号召地下党组织以及人民团体开展支边物资贸易。中共岐山县委广泛发动群众和进步人士,组成民间武装队伍,苗养田配合地下党组织,组成武装队伍运送物资,并派得力人员护送,越过国民党的封锁线,南塬支边物资运输队伍曾多次顺利进入陕甘宁边区,进行物资贸易。
  苗养田自传文稿记录,向边区输送的物资有药品、银圆、电话线、长短枪、子弹、电池等,岐山周围东到扶风午井,西到凤翔彪角,一大批爱国勇士加入支边物资运输队伍,多次将物资运送到边区的驿马关、孟巴寺、庆阳等地。其中运输物资数量较多的是苗保山、赵邦杰两支队伍,由原来的50余人发展为数百人,苗家里许多青壮年参加支边物资运输活动,口头叫“跑北路”。
  当时,运输支边物资很危险。苗晓智讲了一件事,1947年秋季,苗养田安排心腹苗保山和赵邦杰等人,将73套军服棉大衣、两挺歪把子机枪、两部电话及药品运去延安。不料此事泄密,伪县长袁德新派警察局带100多人赶到苗家里,把苗养田家围得水泄不通,并进行大搜查,查出了支边物资药品大车。这次搜查导致苗养田4位亲友牺牲,苗养田的表弟苗保山、护兵赵邦杰、同乡苗江全、堂弟苗民柱被枪杀!
  此后,苗养田前往太行山,两年后,苗养田接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岐山,将县保安大队人马及地方武装200多人,带到渭河北岸宣布起义,参加一野六师赵寿山部队,苗养田任副团长职务。
  苗江全的侄子苗安让今年69岁,他至今还记得叔父告诉他“跑北路”的事情,当时,苗家里许多男青年带着棉花、布匹等物,走在去往边区的路上……
  红色文化和家训进祠堂
  苗家里的热血男儿不少,苗培林、苗生海、苗步全等苗门青年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苗世英的儿子苗兴中在朝鲜战场上任某高炮营教导员,立战功,获得金日成奖章一枚;苗志青小名拴禄,亦为国捐躯,他家门楣上挂着烈士匾。
  苗养田、苗世英、苗江全、苗民柱、苗兴中、苗培林、苗生海、苗步全、苗志青……一个个名字,组成了何家村苗家里人的精气神,也组成了一曲浩然正气的红色之歌。由此,衍生出了苗家家训:“孝”,生命在,责任在;“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俭”,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家”,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何家村支部书记苗保岐说:“正因为有了好家风,苗家里人心齐、厚德。”
  在1957年前,苗家里有“麦客场”,陕、甘、宁、川、青等地的麦客都愿意来这里揽活。为啥?因为苗家人待麦客厚道、和善,麦收前,苗家里麦客场四周支几口大锅,为麦客做饭,而且都是好饭,尤其是苗家冰豆面,颇受麦客喜爱。
  苗家里有三样宝贝——大槐树、祠堂、“四马跷蹄”铜锣鼓。苗家里大槐树至今还在,据苗晓智讲,约在明洪武年间,苗氏三兄弟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来到这里居住,后成家繁衍生息。苗家老二为了让后人记住家乡,便在村外种了一棵槐树。这棵槐树如今依然郁郁葱葱,四人环抱不住。
  苗家祠堂也是村民的共同回忆,苗安让回忆,以前每年大年初一上午,苗家儿女就齐聚祠堂门前,按辈分长幼依次祭祖,德高望重的长辈给祭拜者发馓子,如果哪个苗家子弟做了对不起家人和乡邻乃至国家的事情,就不给他发馓子,以示惩戒。近几年,祠堂重修,祠堂旁建起图书馆,今年7月,家训贴上祠堂,随后,苗家人的红色故事也将逐步展示在祠堂内。
  “家风家训馆”挂牌对苗家里来说是大事,祖传的“四马跷蹄”铜锣鼓上场,约40名苗家人拿起鼓槌,甩开胳膊尽情地敲打起来,那气势恰如万马奔腾,响彻云霄。据传,这“四马跷蹄”铜锣鼓已在村中传承百余年,是苗家里独有的民俗文化,苗家儿女借用这铿锵有力的鼓声,传达着苗家人爱国爱家的浩然正气……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