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祝嘉
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上海女子图鉴》里,职场新人罗海燕因为没有英文名,受到了其他有英文名字的中国同事的鄙夷和笑话。于是她“洗心革面”,起了一个好念又好听的英文名字,每次向别人介绍自己都感到信心爆棚。
如今,英文名早已成为中国高端职场的“标配”,谁若没有英文名,谁就“土得掉渣”“俗得冒泡”。不仅在职场圈,很多中国企业也倾向于给产品“起洋名”,甚至一些中国父母也热衷于给孩子“起洋名”——
幼儿园里的假洋孩
去年,有媒体以《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幼儿园》为题,报道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一些家庭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成长环境,不惜花重金报美式早教班、贵族幼儿园。这些家长认为,有英文名的孩子素质更高,家庭也更注重教育,自己的孩子与这些孩子为友,有利于开阔大眼界、培养大格局。
如今,给孩子起英文名已是普遍现象,甚至孩子还没出生,父母就给起好了英文名。在他们看来,拥有英文名是孩子放眼世界、迈向全球的第一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家娃较同龄孩子优越的一种表现。一些所谓欧美化教育的早教班、幼儿园,也通过给每个孩子起一个英文名,来彰显自己的教育方式卓尔不群,从而赢得孩子特别是家长的信赖。市民李桦的儿子今年3月刚上幼儿园,园长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起了个英文名,李桦说:“这可乐坏了孩子,回到家里一遍遍地给爷爷奶奶教英文名的发音,晚上在院子里玩时又不停地向其他小朋友介绍自己的英文名。”但也有些家长不买账,他们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如果撇开价格不谈,那么这些早教班、幼儿园与同行最大的不同,也就是给孩子起了个英文名而已。
不仅是孩子,越来越多的大人也有了英文名。且不说那些常年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企业白领,就是普通的销售类、服务类行业里,也充斥着头顶英文名字的中国员工。每当他们自我介绍或彼此称呼时,各种英文名满天飞,让同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顾客一头雾水:你们究竟是谁?
“我们究竟是谁,我们自己也搞不清楚。”在一家私企工作的“亨利”说,“刚来单位,主管就要求使用英文名,但新员工大都没有英文名,于是大家纷纷现场起名,我就把球星亨利的名字作为自己的英文名。但新员工本来彼此就不熟悉,中文名还没记住,忽然又多出一堆英文名,所以大家常常记混、记错,对着‘乔治’喊‘约翰逊’,而‘约翰逊’也说不出喊他名字的人叫什么。”故事还没结束,后来,员工们习惯了彼此称呼英文名,却又想不起对方的中文名是什么了。
大商场里的“假洋牌”
爱起洋名字的不光是某些中国人,还有一众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网络上有人总结,若论“假洋牌”,家装行业可谓一马当先,光是瓷砖品牌,就有许多以外国人名当品牌名,或者宣传照上用欧美模特的,实际上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品牌;而在服装领域,意大利高级时装品牌华伦天奴(Valentino)莫名多了一帮“中国亲戚”……
不要以为这些“假洋牌”只是东施效颦,人家都宣称自己是定位高端、接轨国际的中国品牌。与之相比,那些大商场里的中国服装品牌可就显得“底气不足”了。爱购物的市民高妮丽说,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现在商场里有许多品牌店很奇怪,明明是完完全全的国产品牌,但招牌上却全是外文,店员介绍品牌时也用英文名,不知道的人还真以为
这些都是欧美国家的品牌呢。此外,还有不少中国服装品牌是在英文名下用小字号标注中文名,而模特、海报和店内陈设,无一不是欧美风。市民李波陪媳妇逛完商场感慨地说:“放眼望去,整个商场全是打着英文名的中国品牌,唯一有醒目中文名的品牌却是肯德基。”
除了用英文名,中国品牌还喜欢冠以一个“大来头”,比如某某国际、美国某某、日本某某,其实跟国际、美国、日本没有半点关系,只是一个看起来“高大上”的噱头罢了。另外,还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冠以国家名不如冠以城市名更吸引人,比如,“源自法国”就不如“源自巴黎”,“始于英国”就不如“始于伦敦”,“意大利风情”就不如“米兰风情”,那些热衷于“起洋名”的中国企业深谙此道。
名字不是核心竞争力
应该看到,“起洋名”的本意是为了方便称呼,如今却逐渐成为一些人和企业的包装手段——想提高自身的“含金量”,又不愿经历漫长而艰苦的淬炼,从本质上升级、精进,于是便用“起洋名”的方式自我“镀金”。这表面上看是虚荣心作祟,实则是自信心不足,而一旦孔雀转过身露出屁股,起洋名往往就变成了出洋相。
前段时间,外国网友们纷纷“吐槽”中国人的英文名,令许多羡慕英文名小伙伴的中国网友大跌眼镜。外国网友们表示,由于文化差异,中国人对英文名的认知有限,于是在起英文名时往往走上两条“歧途”。
一条路是跟随大流,起个常见普通的英文名,这类名字虽然不会犯错,但重名率却很高。而且,在外国网友看来,这种名字简直是“土爆了”,他们善意地提醒中国网友:“千万不要再用这种名字啦,这就好像你们的‘李建设’‘王兰花’一样,一点儿新意都没有。”
另一条路是剑走偏锋,起个富有个性的英文名,然而往往“用力过猛”,起成让人啼笑皆非的名字,比如童话故事或迪士尼动画片里角色的名字,又比如将两个词生硬地拼在一起。外国网友表示,这些都不是规范的英文人名,恐怕只有中国人才想得出来。
企业“起洋名”的风潮最早出现在房地产领域,前些年,每个城市都有那么几个“洋小区”,比如莱茵庄园、塞纳小镇等。时至今日,房地产早已不再“崇洋媚外”,越来越多优雅、稳重、大气、诗意的中文名小区出现在各个城市中。
起洋名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对一些中国人和本土企业来说,起洋名、贴洋标签的行为,是在向他们心目中的“洋大人”和“洋文化”靠拢。殊不知,这是典型的“捡芝麻丢西瓜”。泱泱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蕴藏着数不尽挖不完的文化宝库。就拿宝鸡来说,从姜炎文化到周秦文化,再到汉唐文化和三国文化,多少典故和文化内涵就摆在面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连“挖”都不用“挖”,只是有些人不愿睁眼,不愿赶上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速度。
从另一方面来说,名字只是个称呼。大多数和你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只会注重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会在意你叫什么。同样,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最在意的永远是产品质量和实用价值,至于产品品牌叫什么,并不会真正影响产品的口碑。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人们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回归生活,越来越多的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名字和名称更加受人喜爱与追捧,洋名字自然也逐渐减少。
再“洋”的名字都不如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