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林可欣
日前,记者从市质监部门获悉,目前宝鸡太白贝母(咀头产区)的地标产品品牌价值已达到2.5亿元,比申请地标前增加了10倍。太白贝母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当地农民脱贫的“致富门”。
获批地标产品太白贝母身价大增
太白贝母是陕西太白山本土的中药材,太白县咀头镇是太白贝母的最佳生长产区,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特定区域。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品种川贝母的源植物之一,太白贝母具有润肺、化痰、止咳等功能,是治疗呼吸道疾病的常用大宗中药材。因其野生分布极为局限,药用价值高,加之采挖严重,因此资源濒临枯竭,已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收载,并列为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
从2010年开始,市质监局对照产品地理标志固有特性和登记条件,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推动、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和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总体思路,积极开展太白县地理标志产品资源的普查工作,制定地理标志保护发展规划,组建专项申报工作机构,聘请专家对特色产品的历史文化渊源、地理气候特征、土壤水系特点、原料生产工艺、产品独特作用、市场及产业发展前景等进行深入论证后,最终将太白贝母作为重点发展品种之一,并积极组织申报。2013年,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太白贝母(咀头产区)”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县市场监管局也获得了市政府给予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50万元奖励经费,让太白山中的名贵中药材“太白贝母”闻名遐迩,其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大幅提高,有效促进了太白贝母种植、加工、销售等一体化发展,为振兴当地农村经济和农民脱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陕西太白圣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该公司联合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聘请相关专家,成立了太白贝母研究项目组,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太白贝母的引种驯化、种苗繁育、规范化栽培等系统研究工作,目前建成了太白贝母种子繁育基地6亩、示范种植基地120亩。
7月17日,记者来到公司生产基地时,工人们正在挖贝母,他们头顶烈日,用小铲子仔细在土里翻找像小花生米大小的白色颗粒。
“这就是三年生的太白贝母,别看它个头小,身价可不低,目前一公斤的收购价在4000元至6000元,而且供不应求。它的品质非常好,有效成分西贝母碱含量高出国家药典规定的数倍以上。”太白圣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科对记者说。
据悉,自太白贝母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身价大涨,一批针对太白贝母加工和深加工的企业纷纷进入太白县,其中太白圣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是规模最大的一家。该公司也是质监部门积极推广“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的企业代表。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达到23家,种药大户有2000余户,太白贝母系列产品热销全国30余个大中城市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加工纯利润达到1.92亿元,成为我省乃至全国贝母药材产业的“领头雁”。
助力精准扶贫打工增收有保障
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类型之一,地理标志这个“国字号”品牌在增加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农民收入、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助力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咀头镇塘口村,太白贝母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
该村2组的张小军,今年34岁,家里六口人,母亲瘫痪在床,两个孩子还小,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的几亩地主要种植蔬菜,但种菜的收成要看市场,销路好了才能多卖点钱。没建贝母基地之前,农闲时,张小军就和妻子、父亲外出打工。虽然能挣些钱,但是除过吃、住、路费等开支,剩不了多少。2015年,村里自建了贝母基地后,张小军再也不用出远门打工了。农忙时种自家的菜,农闲时到基地打工,他和父亲每人一天挣100元,妻子每天80元。家门口打工,对张小军一家来说,就是净落,老人、孩子和地里的菜都能照顾上,一年挣2万多元,他们已经很知足了。
“等基地开始大面积推广了,我还想种些贝母。”张小军说。
据悉,在圣峰公司打工的周边村民有120人左右,有些能吃苦的村民一年能拿到3万多元的工钱。
塘口村党总支书记杨海全对记者说,太白圣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塘口村后,村民得到的实惠不少,流转的土地一亩1000元,公司一次性交了十年的租金,还使贫困户和其他村民有了家门口打工的机会。
“村民种菜,一亩地一年的收入只有2000多元。现在村民光打工一年就要挣一两万元。”杨海全说。
宝鸡市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董晓岗对记者说:“下一步,我们要依托地理标志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既守护好绿水青山,又收获金山银山,努力在知识产权助推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贡献‘地标质量元素’,为建设美丽宝鸡提供精准扶贫支撑!”
目前,市质监局系统组织精干力量,扎实开展“工作下沉、专家下县、干部进企”活动,致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紧锣密鼓地制定太白贝母的生产技术规程,持续推进地理标志产品国际互认互保工作,争取让太白贝母(咀头产区)这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金字招牌”更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