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敏(右二)和研发人员一起商讨。 本报记者魏薇
灭火队员不必到现场、智能装置自动喷洒水雾、6秒内控制火势……这些听起来“怎么可能”的事情,在宝鸡,就有人干成了。干这事的不是科技“大牛”,也不是大企业的创新团队,而是土生土长的草根创新达人,他就是陕西安益机电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志敏及团队。
3年多来获8项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产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技术鉴定,安益公司成为目前我国唯一能生产车辆消防“智能化、非现场、不接触”消防产品的企业。记者好奇,一家在消防行业“零基础”的企业是如何取得大突破的?
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这套自动灭火系统的创意,源自于志敏有一次在异地看到起火的公交车。能不能生产一种智能化消防设施,一旦发生火情,就能及时发现,并迅速控制火情,在极端情况下远程按钮一键启动,就能将火及时扑灭,而不用消防员来现场?2015年,从宝鸡某国企退休的于志敏开始思考搞这么一项研究。于志敏干过车工,后来又上学深造,无论搞生产、销售还是管理,他都是一把好手。虽然年过六十,但他认为“新的征途才刚刚开始”,于是就集合原来厂里的几个老伙计,商量要做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想法一出,不少人认为他是异想天开:一个消防行业的门外汉,搞什么智能消防?
任何原始创新都面临三大问题:时间长、花费大、不可控因素太多,一旦失败,前功尽弃。于志敏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请广州的一个消防企业搭建了消防实验室,按照他们的设计完成了一个消防模型。通过实验,发现这项研究可行,于是他们才开始研发。“以前照相是专业人士干的,后来发明了傻瓜照相机,人人都能拍照。那灭火为什么非要消防员去现场呢?普通人能不能也自己干?把消防灭火做成普通人都能干的事,这是我的梦想!”于志敏说。
坚持不懈向目标迈进
从2015年开始,以于志敏为核心,杜建军、齐亮、刘文革、许滨等研发人员不分昼夜,爬坡过坎不断进行探索、研究。
陈仓区渭阳路某厂内,一个500多平方米的车间,是他们这几年付出努力和心血的见证地。研发人员先要过的是“知识关”。这个研发团队年长的60多岁,年轻的也已近40岁,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可想“啃”下这块陌生领域,不在消防专业、电路、机械、网络技术等领域上有所攻克,是走不下去的。为此,大家经常挑灯夜读、请教专家,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日复一日,终于从“门外”走到“门内”。
紧接着要过“坚韧关”,就是发现问题毫不退缩,敢于探个究竟。研发人员许滨有一次在研究系统电力的时候,发现电子元件有问题,就对元件进行测试,在接通电源的一刹那,只听“砰”的一声巨响,许滨耳朵“嗡嗡”作响,听不清外界声音,像聋了一样。后来到医院检查,鼓膜损伤,直到两个月后才慢慢好转。虽然如此,但也收获了回报,很多技术问题都迎刃而解。
还要过“勇气关”。搞灭火实验,很考验团队的勇气,人身安全、财产损失随时都可能出状况。有一次,他们去实验场地做灭火实验,当操作人员点火后,火势迅速蔓延,10秒后火势加大,这时操作人员启动按钮,灭火装置竟没启动,火势凶猛,眼看着车越烧越黑,当大家都准备用其他手段灭火时,杜建军又一次去按启动按钮,这时系统正常启动,灭火剂喷射出来,6秒就成功灭火。随后一检查,才发现操作系统组装正确,只是操作人员第一次按错了按钮,大家虚惊一场。
最后一道是“心理关”。本想着用一年时间攻克难关,可深入其中,到了第三年还没有大的进展。在研发看不到光亮的日子里,研发人员没一个是按月拿薪水的,整车灭火试验做了数百次,花费已近400多万元,大学校友劝于志敏及时止损:“那么多消防专业科研院所、上市的消防企业不搞车辆智能消防系统,是知道里面的创新风险太大了,很多行业专家也不看好这项目,你别犯傻气了。”现在研发到一半,是进是退?老于不以为然,既然是“这么能战斗的团队”,为什么不再搏一回呢?大家最难的时候都是从家人那里借钱继续干,但他们心中仍然充满希
望。老于的
妻子也给他吃了“定心丸”:“如果研发失败,咱们就卖房子,补偿大家损失!”
系列产品获多项专利
任何成功,与选择的路径、坚持不懈的努力都有关联。经过3年多的努力,于志敏及团队在电控气体驱动器这一核心技术上取得大突破。今年7月,他们研发的“移动式消防排烟机”“车辆智能灭火系统”“发动机舱灭火系统”等系列新产品,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通过了消防3C认证和消防产品技术鉴定,其“智能化、非现场、不接触”的产品设计开发思路,替代了传统的以人防为主的消防理念。因具有行业颠覆性,最近公司获得某公司融资支持。
于志敏说:“我们现在还没到骄傲的时候,只有真正打开市场,牌子叫响了,才是阶段性成功。”最近,安益公司在申报国际专利,他们的梦想是:让全世界认可这项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