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七月的宝鸡骄阳似火,而比这天气更热的,是宝鸡加快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心和干劲。作为炎帝故里、周秦故地,“古陈仓”正在加速向“新宝鸡”行进。不难想象,这必将是一场跨越历史的相逢,也必将是一趟迈向未来的征程。
当古陈仓遇上新宝鸡
——宝鸡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特色与亮点
    周文化景区本报记者张帆摄

    宝鸡市加快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座谈会现场本报记者张帆摄

    凤翔东湖景区近日正式开放

   
  古代与现代的碰撞
  7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场闪烁着智慧火花的会议热烈举行。会议的主人是宝鸡市委书记徐启方领衔的市领导和市文化、旅游部门负责同志,客人则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权威专家学者。主人们就我市加快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诚恳求教,客人们则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为宝鸡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问诊把脉、建言献策。
  宝鸡历史源远流长、名人足迹众多,从神农尝草到子牙垂钓,从文王访贤到周公制礼,从刘邦袭楚到诸葛伐魏,从张载讲学到三丰修道……西府大地上,留存着太多遗迹和古物,流传着太多故事和传说。然而长期以来,一些遗迹得不到保护,孤单地矗立在荒滩;一些古物得不到发掘,安静地沉睡在地下;一些精彩的故事得不到再现,寂寞地隐没在书里;一些动人的传说得不到倾听,遗憾地消失在风中。
  去年底,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加快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是民族之根、是城市之魂,加快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吹响了宝鸡文化建设的冲锋号,绘就了宝鸡文化发展的大蓝图。而就在不久之前,我市又编制出《宝鸡市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三年(2018-2020)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迈出了加快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步。这意味着,那些曾被忽视或遗忘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会被重拾,将会被唤醒,将会被激活,将会成为宝鸡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更将会成为宝鸡人屹立不倒的文化自信。
  雄鸡一唱天下白,有着8000多年文明史、2770多年建城史的“古陈仓”,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在这次未名湖畔的会议中,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宝鸡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就是为了讲清楚宝鸡的历史传承、文化积淀、特殊市情,走出一条文化发展的路子。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诗经有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3000多年前,周人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迁徙到岐山脚下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继而建立西周王朝、开创礼乐文明,为中国历史发展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岐山和宝鸡也被国内外历史文化专家学者公认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
  对一座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而言,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载体,文化的弘扬更离不开载体,而根据北京、南京、杭州、西安等城市的经验,传承和弘扬文化的最佳载体就是旅游。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雷兴山在宝鸡周原从事考古工作近三十年,对宝鸡的历史文化有着特殊而浓烈的感情。在谈到宝鸡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时,这位自许为宝鸡人的专家表示,周原是西周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周原遗址一线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可以在周原遗址上打造几个重要景点,再将这些点连成线、将这些线织成网,形成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周文化大景区。
  7月18日,坐落在岐山脚下的中国周文化景区盛大开园。景区由周城、周公庙、凤凰山、周公湖四大板块组成,以岐山周文化产业示范区为核心,包括西周文化长廊、周文化展览馆、青铜器博物馆、西周风情园等,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全方位展示周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建成后将是全国唯一的西周文化遗址公园。
  宝鸡不仅有周风,还有秦韵。自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人在凤翔雍城定都长达294年,包括秦穆公在内的19位秦国国君先后在雍城执政,及至秦汉两朝,雍城仍是重要的宗庙、祭祀之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研究室主任田亚岐等考古专家一致认为,雍城无论之于秦还是之于整个中国历史,都有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7月14日,位于雍州大地的凤翔东湖景区揭开面纱,景区不仅展示了秦都雍城的雄浑与壮丽,还依托苏轼文化和民俗文化,打造了东湖南广场、饮凤苑湿地公园、六营民俗村等景点。一个个大景区相继开园,不仅让旅游“热”了起来,更让文化“火”了起来,有效提升了宝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继承与创新的思辨
  避免千城一面,避免有名无实,走一条富有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是宝鸡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之初,就确定好的目标和方向。正如市委书记徐启方所说,宝鸡作为历史文化大市,有责任、有义务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振兴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起来,使文化成为核心竞争力。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西安市作协主席吴克敬几年前在宝鸡参加一次文化活动时曾说:“长期以来,我们喊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我认为这是很荒唐的,也是本末倒置的。无论什么时候,文化都是血脉、是灵魂,文化都是主人、是主角,应该是经济搭台子,文化唱大戏……”宝鸡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就非常注重把握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没有形式主义地“照搬照抄”,也没有利益至上地“啥火做啥”,而是在深入挖掘、研究本地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彰显宝鸡特色的文化产品。
  作为宝鸡本地两家专业文化院团,市艺术剧院和市戏曲剧院近年来立足本地文化,创作了一批精品文化力作,如讲述西周文王与太姒爱情故事的大型音画舞剧《周秘玄风》、歌颂共产党员梁生宝高风亮节的大型方言话剧《梁生宝买种记》、彰显西府女子苏若兰忠贞与才华的大型秦腔历史剧《苏若兰》、表现东汉扶风人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年不变初心的大型秦腔历史剧《班超》等。这些作品取材于宝鸡的历史与传说,经过艺术的加工与改变,更适合在舞台上表演,也更利于在群众中流传,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梁生宝买种记》《班超》还分别在陕西省艺术节中斩获了最高奖——优秀剧目奖。
  而在宝鸡民间,也有大量的文艺爱好者,创作出一大批讲述家乡历史、赞美家乡文化的文学、书画、影视、曲艺作品,并通过网络传播至五湖四海,赢得全国网友对宝鸡的点赞。可以看到,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所思所想,更是宝鸡广大群众的所期所盼。今年是宝鸡加快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元年,相信经过三年的建设,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彰显文化自信的宝鸡将展示在人们面前。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