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孝本左右手正反写的书法作品
烟厂北家属院的“干部楼”曾是金渭路上的时髦楼
“银发达人”抖空竹
烟厂东家属院
不同于秦机家属院的整体封闭,宝鸡卷烟厂的家属院有点“星罗棋布”的意思,北院、南院和东院毗邻老厂,建成较早,西宝高速延伸段的高层建成稍晚;后来随着工厂搬迁,东高新左岸新城又有了烟厂的家属区;这还不算上马营铁路小区、金陵新村等几个外围。现今,宝烟南山区的数栋家属楼已经建好,新房钥匙领到后,烟厂职工又把他们的居住半径扩大到了秦岭北麓。
企业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一批老职工的努力和奋斗,他们被称为烟厂“老黄牛”,78岁的烟厂退休职工王大民就是“老黄牛”中的一员。改革开放40年来,王大民搬了几次家,从最初的砖瓦院到简易楼,又到单元楼,再到小高层,直到现在买上了南山的高层。王大民一家的生活史是所有烟厂职工的生活缩影,而几名烟厂“文化达人”的故事,更反映出宝鸡厂矿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对精神力量的渴望。
“筒子楼”和“蹭”电视
上世纪七十年代某一天,烟厂职工王大民搬家了。
之前他一家在市区瓦场街的一个杂货院里住,这次厂里给他分配到了“筒子楼”。所谓“筒子楼”,是那种一字排开、楼道左右各五户并且共用两个卫生间和水龙头的简易楼。房子虽小只有一间半,但毕竟住上了福利房,王大民很高兴,自己动手刷完墙后,他就开始搬家。搬家这天,因老婆带孩子回老家探亲不在家,王大民叫了厂里的几个徒弟来帮忙,徒弟们拉来四五辆架子车,一次性把家从瓦场街搬到了建厂局对面的筒子楼上。徒弟们搬完家就要走,王大民极力挽留,请新邻居秦素贞帮忙做了顿感谢饭,那个年代的饭菜很简单,就是蒸馍、稀饭和土豆丝,但大家吃得很香,很满足。
筒子楼的生活,除了排队打水、洗衣服这些日常琐事外,给王大民父子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煤气和看电视的事。
王大民回忆说:“那时家家户户门口用砖块垒个简易炉子,我捡了个废桶,改造成一个炉子,炉子没烟囱,冬天放屋里取暖,结果媳妇先中了煤气,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那时人哪有中煤气的概念呀?我还笑媳妇太娇气!没过多久,我就被放倒了,早上起来上厕所趴在了楼道上,邻居发现后扶我起来,我还连说没事。后来把炉子改进了,炉口掏洞加了管,把煤气引出去,这才安全了。”
王大民的儿子王小丁,则回忆起小时候到邻居家“蹭”电视的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电视还是个稀罕物,我们这一层十户,好像只有一两家有那种小黑白电视。有一次我和弟弟到邻居家看《大西洋底来的人》,看得入迷把时间都忘了,一回头,发现邻居一家都在床上呼呼大睡了。按理说我们应该撤了,但毕竟是小孩子贪玩,我们继续看,一直看到半夜才回家。现在回想起来,要感谢友好善良的邻居没有驱赶我们,使我们拥有了这段美好有趣的童年记忆!”
调信号和看《血疑》
在筒子楼住了几年后,筒子楼北面起了个单元楼,王大民一家又住上了单元楼。
1982年,中国女排在世锦赛上夺冠,非常振奋人心。王大民和妻子商量,挤出点工资,买台电视机,让孩子们在家看电视。电视买来了,小丁记得那是一台12英寸的带天线的“红梅”牌黑白电视。不过,那时闭路电视尚未进户,每次看电视时,都要把电视机顶部的金属杆调半天,雪花点似乎是那时电视画面的常态。“有一次,父母不在家,我和弟弟看电视,看着看着画面不行了,我就赶忙调那根天线,调来调去发现:只要手握着金属杆,画面就清晰,一松手,雪花点就出来了。可总不能老握着天线吧!我灵机一动,到厨房切下一块大肉,将肉块粘在天线上,这样一来,画面终于清晰了!”
但肉块不是总有,雪花点的困扰仍在。那时,中日建交不久,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日本影视剧,比如《追捕》《蒲田进行曲》,还有热播全国的《血疑》和《阿信》。电视剧《血疑》讲的是日本姑娘幸子患了白血病,围绕幸子姑娘发生的家庭和爱情故事,此剧让人泪奔。为看《血疑》,家属院南面的公房里放置了一台彩电,每晚六七点,《血疑》就开播了!“吃完晚饭,我搬上小板凳,跟着大人下楼。当《血疑》的主题歌响起,电视机前面的空地上就坐满了大人小孩,大家都在为幸子跌宕起伏的命运而揪心。我一边看一边仰望星空,发现星星也在天上观看……”
1984年奥运会中国女排战胜美国女排夺冠,全国沸腾了,以郎平、孙晋芳为代表的“女排精神”,深深感染了小院居民。王大民毅然决定:换彩电!于是,一台14英寸的“昆仑”牌彩电进了王家。小丁和弟弟一同目睹了中国取得15块奥运金牌的辉煌战绩,后来,又目睹了中国女排以3:2战胜世界明星联队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比赛。
1987年,王大民一家告别单元楼,迁到渭河畔的烟厂南家属院,住上了带有电梯的小高层。孩子们在迅速成长,静谧的河床在悄悄发生变化,一座大桥正从东面金渭两河的交汇口,一点点向这里延伸。家庭也在变化:补丁时代结束,过年时孩子们再不穿旧衣服和板鞋了;因闭路电视开通,电视信号前所未有地稳定;几年前,曾让人羡慕的、首次出现在“干部楼”上的落地台灯,现在看来,底座是那样的笨重;流行数年的捷克式家具,妻子嫌其老绊腿,她看上了一组轻便小巧的低组合家具……王大民确信: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好。
“文化达人”和“骑行达人”
王大民一家的生活告一段落。接下来说一说从烟厂家属院走出去的几位“文化达人”和“骑行达人”的故事。记者认为,他们是宝烟职工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代表。
今年62岁的左生明,现任宝鸡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1989年他从宝鸡市人民剧团调入烟厂俱乐部工作,烟厂俱乐部那些年的红火和他的音乐创作及业务能力密切相关。他创作的组舞《宝烟魂》,曾荣获西北五省区戏曲歌舞大赛音乐创作奖。他编写了大量紧扣时代脉搏的优秀歌词、歌曲。2009年他被聘任为宝鸡市周礼乐团音乐指导兼大提琴独奏演员,成功组织了很多次文艺演出活动。近些年,左生明创作戏歌二重唱《笙箫和鸣》、歌曲《茵香河畅想》、舞剧音乐《神农之歌》,以音乐为载体,把宝鸡的历史文化元素推向全国。
被网民称为“银发达人”的邹孝本,是宝鸡卷烟厂科研技术中心的退休职工,在单位时他搞装饰设计,烟厂生产的香烟外盒包装都经他手设计修改,最高还获得过国家轻工部装潢设计二等奖。像“好猫”“猴王”“新星”香烟品牌的外包装,都有他的一份心血。由于自小练习书法,久而久之,他练就了双手持笔、同时写正反书的绝活。他把这双巧手用在了学习钢琴、手风琴等乐器上,竟然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上手之快,令人惊讶。
多才多艺的邹孝本还是一位抖空竹的好手,拿手绝活是“中长杆放线”。他现任宝鸡市空竹专委会会长,曾率领宝鸡“抖友”大军,把空竹抖到了美丽的海南三亚。为更好地宣传宝鸡“抖友”群,70岁的他又自学视频剪辑,及时发布最新视频供全国“抖友”观赏交流。
今年72岁的退休老职工赵龙老骥伏枥,喜欢骑车出门旅游。2007年为宣传北京奥运会,他和同伴用54天走了9个省市5000多公里路。2014年北京“夕阳秀”团队搞台湾环岛游,他和宝鸡5名骑行者加入了宝岛游大军,一路骑一路看,游览了美丽的台湾。他说一年有一半时间都在外面,不出远门的话,就在宝鸡周边骑。今年4月他组织了80多人的团队,从扶风出发,骑到了汉中。他还计划10月去澳洲骑行,实现他的出国骑车游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