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宝鸡正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漫笔(之一)
  吕向阳
  在京参加宝鸡市加快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座谈会,有幸面对面聆听文化名流为宝鸡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问诊把脉、出谋献策,特别是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的即席发言,既让我茅塞顿开,又令我浮想联翩,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宝鸡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是梦想更是雄心。把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像刚出笼的热蒸馍端到京城贵宾面前,显示了宝鸡人的勇气和担当。学问学问,不耻下问。面对厚重的历史,只有当好小学生,才能做出大文章、做成大事业。正如仲呈祥所说:“这体现了宝鸡市委、市政府真正是在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他的文化思想。如果每个城市都能像宝鸡一样,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意识来从事文化建设,那么中华文化的百花齐放就指日可待,那种同质化、一窝蜂、雷同化的现象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
  仲呈祥指出的“同质化、一窝蜂、雷同化”这三种老毛病,在一些地方打造文化名城中屡见不鲜,陷入了“瓜蔓疯长瓜蛋小”的困境。如何走出这个怪圈,我市从方案制订到倾听八方意见,并请专家支招,着实下了苦功夫、硬功夫。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是宝鸡市委、市政府“四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宝鸡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历史的星空闪烁着炎黄、文王、周公、秦穆公、张载等震古烁今的伟大人物的光芒,影响中国的齐天大事多发于此。但怎样突出特色,让宝鸡之宝一鸣天下惊,就需要我们仔细盘点祖先遗产,擘画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蓝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才能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我市制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之所以受到京城大家的好评,就是定位精准、特色鲜明,牵住了牛鼻子、找到了结合点,打出了避免雷同化的特色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是人民群众千百年来认同的道德支柱,与民族精神、社会风气息息相关。像炎帝的不怕牺牲、文王的仁政爱民、周公的夙夜在公、秦人的自强不息,以及百姓的勤俭持家、急公好义、守望相助等,都是这个城市的文化之根脉、育人之摇篮、化人之春风。我市让文化自信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植根于沃土中;让美丽传说不是尘封在书籍中,而是变成乡规民约;让宝鸡之宝不再沉睡打盹,而是引来八方宾客,重要的一条,就是将文化建设的理念同本地发展结合起来。
  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坚定的信念,实干的本领才是检验自信的尺度;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丰富的创新,创新的高度也是检验自信的底气;真正的文化自信也源于一以贯之的作风,从提出目标到实现目标来不得半点虚浮,历史文化名城从论证到定位,不仅让宝鸡人看到了这么一股踏实劲,也让京城及更多人感悟到了宝鸡人一步一个脚印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最宝贵的就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宝鸡的文化建设就要在这两个基点上找焦点、找热点。也许有人说,文化要变现要变钱真的那么容易吗?我要说,文化是化人的,成事在人,有了高素质的人,肯定就有高科技,就有经济增长点,否则就像仲呈祥所说的那样:“如果用文化去‘化’钱,以牺牲人的素质为代价,就会让这些败家子吃穷我们积攒的财富。”有了自信,还需要耐心。文化自信实际上是“强起来”的精神源泉。我们要强起来,就要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铸魂、用先进文化化人。周礼是文化,诗经是文化,张载的“四为句”是文化,传统国学是文化,红色故事是文化,这就是宝鸡的魂、宝鸡的根。把我们的“土特产”,把我们在中华历史上的“硬货”拿出来、利用好,就是宝鸡要走的一条文化发展之路。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