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改姓的有趣传说
从西宝北线田家庄段下车,向南走1公里左右就是申都村。雨中沿着村道前行,只见村道两旁绿树成荫,间或几丛鲜花在路边绽放。成群结队的燕子在绿树之间翩跹飞舞,有时候甚至肚皮贴着路面掠过,甚是有趣。
记者来到80岁的6组村民敬俊文家中时,他正在家中休息。敬俊文说,相传,古时候,村中有一名姓申的都督,所以才叫申都村。关于申都的故事有很多,其中一则“改姓”的故事在村中流传非常广泛,不仅敬俊文听说过,还被《凤翔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收录。
这个故事与敬俊文的姓氏有关。申都村有四大姓,分别是张、敬、蒲、严。但这个故事中,敬姓原先并不姓敬,而是姓苟。这是怎么回事呢?相传,在很早以前,申都村有个名为苟家堡的地方,村中苟姓村民大多居住在这里。苟家堡有一名叫苟瑞文的秀才很有学问,有一年,他去往京城赶考。因为苟瑞文的文章写得极好,很受考官的赏识,于是他的名字便顺利上了皇榜。待到发榜那天,报喜的差役来到客栈,大喊:“苟老爷,苟老爷,恭喜您高中!”谁承想,因为“苟”这个读音,客栈里其他人笑出声来,苟瑞文听后,心中甚是不悦。
后来,苟瑞文在殿试上表现出众,被皇帝钦点为一甲进士,并准他回乡探亲祭祖。苟瑞文带着满心欢喜回到村中,乡亲们很高兴,纷纷围上来,口中连称:“苟老爷回来啦。”弄得苟瑞文心里怪怪的,于是他灵机一动,拿着毛笔爬到“苟家堡”的牌匾前,在“苟”字的右边加上了自己名字里的“文”字,“苟”就变成了“敬”,并对乡亲们说了自己在京城客栈里的窘迫情境。村民们听了,都觉得还是把姓改了好,于是姓苟的村民纷纷将姓改成敬,从此村中便没有苟姓。
其实这个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在南充市南部县的一处石窟内,曾发现一块石碑,上面记载了清代时,当地苟姓先人考中进士,清乾隆皇帝在殿试时亲笔将其苟姓改成敬姓一事,在当地县志中对此事亦有记载。
申都小学里的红色火种
从村中广场出发,向东走数百米便是申都小学。在凤翔县的历史中,这所小学可是赫赫有名,这要从村中的严姓后人说起。
据相关文史资料记载,1912年,申都村村民、晚清拔贡生严敬出任凤翔县议会议长一职。次年,他又被当时的陕西省教育厅任命为陕西省第二中学校长。1929年,严敬在申都村菩萨庙创办起凤翔县第三高级小学,也就是后来的申都小学。
从那时起至今,申都小学的位置一直没有改变过,在校长马永宏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申都小学教学楼一旁。记者看到,几块石碑静静立在草丛中,在雨水的冲刷下,碑上的字迹清楚了不少。第一块石碑上写着“陕西第三届省议会议员、省立第二中学校长乙酉科拔贡慎暄严老夫子德教碑”,右上角刻着“民国三十一年”等字样,应是为了纪念严敬对申都小学的功绩所刻。这块石碑保存完好,正面、背面字迹清晰可辨,碑座大半埋在泥土中,从露出地面的部分来看,仍能看到雕刻的细节。
这块石碑背后是几块民国时期的断碑,从残存的文字看,应是创建学校碑记。
除了几块石碑以外,申都小学并没有留下多少旧日痕迹,但这所小学在革命史上留下的痕迹,却是不可磨灭的。
据《中国共产党宝鸡历史》记载,1938年,中共陕西省委派任戈白到凤翔巡视了解党的工作。任戈白到了凤翔后,就与申都小学教师、地下党员王志贤等取得联系,随后建立了中共凤翔县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县工委),王志贤负责宣传。
县工委成立后,认真研究了本县党员的构成情况,决定在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同时,巩固申都小学党支部,实行农村、城镇两条线发展党员的工作方针,并要求王志贤以申都小学为中心,在农村发展党员。随后,申都村还成立了农民夜校和党支部。从此,革命火种从申都小学和申都村熊熊燃烧起来。
村中发生的红色传奇
抗日战争时期,申都村发展出了一批农民党员,在申都小学任教的王志贤为学生购买《新华日报》,组织学习,并从中选择进步青年进行培养教育,先后发展学生党员20多名,随后在学校的三个班级中建立了党支部。这些学生党员毕业后,继续在所在地发展党员,扩大组织。
随后,中共西府地委决定成立中共凤翔县委员会,王志贤任县委书记。这一时期,国民党加紧了对国统区共产党组织的破坏,反共事件时有发生。时任申都小学校长的刘骐思想进步,县委三位主要负责人先后在该校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刘骐表面不闻不问,暗里提供便利条件。有的共产党员还借职业之便,与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交朋友,如县参议长谢兰和常友仁、王活、鲁济美等人,都成了共产党的挚友。
1939年暑期,省委派冯和骏(冯惠庵)到凤翔,任县委宣传部长,公开身份是申都小学教员。省委同时明确凤翔师范学校和从西安搬迁到凤翔的东北竞存学校党组织受凤翔县委领导,两校党组织由冯和骏负责。随后,县委决定在农民党员集中的申都村等村举办党员夜训班,对农民新党员进行培训,以尽快使他们适应斗争需要。培训都是在夜深人静时悄然展开的,党员来到指定地点,围坐在一起,没有人点灯,培训完后再分批离开。
在之后的数年中,许多共产党员都以申都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申都小学为党的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申都村的红色传奇仍在继续。1947年夏,申都村三官庙唱皮影戏,西府武工队派人侦察,发现榆杏乡保队副韩有为在戏台后赌博。散戏后,武工队以国民党凤翔县便衣队之名,将韩有为带到保公所,收缴长枪11支、短枪1支。撤离时,命韩有为向乡上打电话报告说,“过了一夜八路军,把保公所的枪收了。”国民党凤翔县政府如临大敌,十分惊慌。
马永宏带着记者来到申都小学操场,他指着操场中的一处花坛说,这里原先是一间平房,王志贤等地下党员每天就是在这里工作到深夜,制定党在凤翔活动的方针政策,发展新的党员。现在虽然房屋已经不在了,但红色精神依旧在村中流传,永不磨灭。
视线越过花丛,一面五星红旗在花坛背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