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本期发布:
历史长河中曾经的神秘古国
本报记者王星




  弓鱼国:繁荣一时的古蜀分支代表文物:男相女相铜人左边是“弓”,右边是“鱼”,这个字你认识吗?查阅《辞海》《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都找不到“弓鱼”的身影。这个并不在现代汉字范畴之内的字,被专家称之为“yú”,“弓鱼”最早出现在宝鸡茹家庄一号墓葬中的青铜铭文上。关于它的故事,要从一个神秘的古国讲起。
  弓鱼国!没错,这就是三千多年前,在宝鸡地区一个“知名”且不“著名”的方国。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已知的史料文献中,并没有留下关于弓鱼国的只言片语,而这个神秘的古国,却在上世纪70年代“冒”了出来,宝鸡市考古人员在我市茹家庄、竹园沟、纸坊头的土塬下,陆续发现了西周时期的车马坑6座、墓葬27座,精美的吉金、玉器、骨器达3000余件(组)……渐渐地,一个将“弓”“鱼”诡秘图样视如“图腾”的古国——弓鱼国,走进了现代人的视野。
  经过八年的艰辛发掘与研究,考古人员成功将一个西周方国墓,明确地推断出数代国君世系——西周初期文、武王时期纸坊头弓鱼国墓地,西周中早期成、康王时期竹园沟弓鱼国墓地,西周中期昭、穆王时期茹家庄弓鱼国墓地,如此清晰的脉络关系,这在考古界是罕见的。
  关于这支傍渭水而居的神秘部族,没有人知道他们来自何方,去往何处,只知晓这里出土的文物,散发着浓烈的古蜀气息。
  先从铭文上看,这个神秘的“弓”“鱼”与三星堆金杖上所铸的图形相似,而且这个图案又同样出现在了金沙金带上。众所周知,金和青铜器都是古代重器,一张弓箭与一条鱼的图案,会蕴藏着什么诡秘密码?
  再看两件文物,我们叫“男相女相铜人”——男相铜人高约11厘米,身着对襟、无领袍服;女相铜人高11.6厘米,穿对襟袍服,头戴三叉形发饰。从体量上看,宝鸡的男相女相铜人与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像“身高”差距明显,但他们都是两手握成环管状,好像手中拿着什么。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居住在甘南、川北、川西和陕南一带早期氐人皆辫发、穿袍服,很多习惯类似羌人。有专家表示,这种穿着反映出弓鱼国在服饰上与战国之际的蜀人着装,有相似之处。
  难道这些都只是一种巧合?当然不是,他们同属一脉!
  这座古国在宝鸡地区曾繁荣一时,西周中期以后,弓鱼国或是归蜀,或是被歼灭,而关于他的记载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井国:姜尚后代建立的方国
  代表文物:井姬独柱带盘鼎
  这个古国叫“井”。据《广韵》载,“井”是姜姓之国。关中一带周代有井国,据现代学者考证,这个井国的始祖是姜尚。姜尚完成大业后,被姬发封到齐国,但他特别怀念他起家的垂钓故地——宝鸡渭河边,就把他后代的一支留在那里。因为古时那里有过井国的存在,所以姜尚的后代就用此名重建起“井国”。
  还有一种说法是,姜尚建立了齐国,而他的后代中又有人到虞国当了大官,后被虞国的国君封为井邑的首领,被人们称为井伯。井伯有个后代叫井奚,后来到秦国当了大官,被秦穆公封为百里邑的首领,人称“百里奚”,其后代也以封地为姓,故世代姓“百里”,所以,有人说,井姓和百里姓是同宗。
  正史也好,野史也罢,简单说,这个井国背景显赫。
  在清理茹家庄弓鱼国墓葬时,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墓葬。它的一角与弓鱼伯墓葬“重叠”,也就是发生了打破关系,证明其墓葬晚于弓鱼伯的墓葬。不久,在该墓墓室的二层台上发现了两具殉人,并从墓室中清理出青铜器、石玉器近100件(组),仅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就达10余件,译文多为:弓鱼伯为井姬作器。
  有一件器物名“井姬独柱带盘鼎”,其造型独特,鼎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鼎,下层为盘,鼎盘之间立一圆柱,盘底有三个短足。器物通高15.2厘米,带盘鼎为温食器,鼎中盛食物,盘中放炭火;鼎腹底部还残留有厚厚的烟炱,单足带盘的设计为西周鼎中所罕见。
  如此丰富的陪葬品,在礼制森严的西周时期,只有生前地位显赫之人才能享受如此奢华。这个人就是井姬!井姬可能是井伯或井叔其中一代的女儿,西周金文中经常见到的周公后裔,身份尊贵。
  弓鱼国、井国,因为一场政治联姻,建立起“同盟”关系。通过一件件精美的出土文物,一段三千多年前的爱恨离愁渐渐清晰:弓鱼伯本是在周人京畿内一个非姬姓异姓小方国的诸侯。为了在周人之地立足,试图通过婚姻外交,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将目光转向东邻的井国,井国由周公旦的后嫡执政,井侯曾在周王室任卿士,辅佐天子。于是,弓鱼伯便迎娶井侯之女为正妻,以求附庸姬周统治集团而求得生存。若干年后,弓鱼伯离开人世,按其惯例,妻妾要殉葬,但弓鱼国的宗室贵族不敢将母家势力强大的井姬殉葬,只得将可怜的妾“兒”当作牺牲品。后来,井姬百年之后,按照正妻规格,宗室贵族将其与
  虢国:尚武善战的军事强国代表文物:虢季子白盘宝鸡有个地方叫“虢镇”,按照西府方言中的发音,本地人习惯将“虢”念作“gui”。虢镇就是虢国故地,西周初年,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于此,史称西虢。在西周晚期的周宣王时,因不堪犬戎的侵扰而东迁,西虢也迁到了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一带,仅给这里留下了虢镇、虢川等地名和不少文物遗存。
  在宝鸡出土的众多传世青铜精品中,有一件堪称西周青铜器的“魁首”,它就是虢季子白盘,商周时期盛水器,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是“国博”的“镇馆之宝”。这件器物造型酷似大浴缸,呈长方形,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名副其实的“大家伙”。
  虢季子白盘由青铜铸造而成,内底铸铭文8行111字,记述在西周宣王时期,北方的猃狁族入侵,子白在对猃狁族的一次战斗中,杀敌500余人,俘虏50人。战斗结束后,子白将俘获的敌人左耳献于周王,周王设宴款待子白,并赏赐子白马匹、武器等物。虢季子白盘上的铭文是对战功与赏赐的记录。
  其实,虢季子白如此骁勇一点也不意外。据史料记载,“虢国尚武,其国君好战。”再看看虢国的族徽,是一只虎,“虢”字的金文字形是一只张牙舞爪的猛虎,与一柄手执的叉在搏斗的场景。所以,可以想象,这个古国在建国之初就树立了一个勇武立国的形象。特别是西周晚期,已反叛周王朝的南方淮夷多次进犯,虢国虢伯多次随周天子南征平叛,经数年征战,淮夷臣服于周。
  从虢国墓的考古成果也可以看出,虢国贵族的陪葬品必有戈、剑和车马器,是一个军事强国。
  据《史记·秦本纪》载,西虢东迁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北虢,实为一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
  那么,被晋国所灭后,虢国贵族下落如何?有一种说法是,古人以国为姓,古代“虢”与“郭”同音,在虢国亡国后,其宗室贵族便改姓为郭。
  散国:因大散岭得名的隘道
  代表文物:散氏盘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考证,周朝的散国在散关一带,嘉陵江有一支上源发源于大散岭。历史上的散国,因大散岭而得名,在这里,秦岭山势有所中断,与自甘肃西来的陇山之间形成了一条隘道,古人利用这条隘道,开通了连接巴蜀与关中的陈仓道。
  要说散国的历史,有一个古国不得不提,那就是夨国。夨国的势力范围在今贾村塬一带,是西周初期宝鸡地区较为活跃的方国之一。要说两国的关系,就得说一件“国宝”,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散氏盘。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这件“国宝”最吸引人注意的还是铭文。散氏盘的铭文共357字,全篇记载西周时,散、夨两国土地纠纷的事。大意是说,周厉王时期,夨国侵扰散国的城邑,被散国打败后,便用田地向散国赔偿,赔偿的田地有两块,一块是眉田,另一块是井邑田。然后以新划分的疆界画了土地分界图,由夨国送给散国保存,作为割地的依据。另外,在一国向另一国表示降服时,常以奉献地图为标志。
  据史料记载,此事发生后,各地形成了献图制度,在整个中国古代影响都很大,并且以后历代皆沿用之,逐渐发展为定期呈献及闰年献图制,成为使用于我国封建时期地图档案收集制度。提到散国,还得讲一位名人,那就是西周的开国功臣散宜生。周以前,散宜是复姓,随着姓氏演变,散宜简化为散姓,因此散姓皆尊散宜生为始祖。早在汤尧时,散宜氏就已在史书中有记载:汤尧为取得散宜氏的支持,娶散宜氏之女为妻,可见散宜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商末,西伯侯姬昌被纣王囚禁于羑里,散宜生进谏姬发广求奇珍异宝,通过权臣费仲、尤浑游说纣王,赎出了西伯侯。武王克商后,散宜生封地于今宝鸡大散关附近,为通往巴、蜀的要道。后来,散国衰亡,其后世子孙以国名“散”为姓,分流各地。
  在近年来的考古调查中,考古人员没有发现关于散国的文化遗存,那么这个古国是被吞并灭亡,还是择地迁移,还待考古工作去证实。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