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在虚拟空间追求认同与满足
“我孙子的情况有好转吧?”一位老人每隔几天,都要到市区中山东路上的一家心理咨询机构打问情况。他孙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行为也变得有些古怪,正在这里接受心理治疗。据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忠玲讲,我市青少年中疑似游戏成瘾的不在少数,但接受心理咨询的却不多,游戏成瘾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网络游戏不可小觑。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互联网网民达7.72亿人,其中网络游戏用户超过5亿人。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游戏成瘾”,会出现一系列令人惊愕的社会事件:17岁的广东省青年小刘窝在宿舍连续玩网游40多个小时罹患脑梗;杭州市13岁男孩因玩“王者荣耀”被家长训斥后跳楼致身体多处粉碎性骨折,被送医院时还要求登录手游账号;湖南省23岁女性被年仅15岁的初三学生残忍杀害,只因后者沉迷于暴力网游,想体验快感……
“这些悲剧的产生,绝大多数与家庭关系不和谐、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以及社会大众缺乏心理健康意识有关。”杨忠玲认为,游戏成瘾者高发阶段在青少年时期,此阶段的人群认知能力有限、自控力较差,若缺少关心和支持,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不被重视,内心受挫感就会被触发,很容易转向从虚拟的游戏世界中寻求安慰。她提醒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一经发现孩子出现频繁的网络游戏行为,应及时识别并予以关注,与孩子积极沟通,以便知晓其行为产生的原因并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记者采访多个家庭发现,家长最关心孩子的是“作业写完了没有”,而很少关注孩子“开心不开心”。不少家长见到孩子放学后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布置的啥作业?由此不难看出,在家长的心中,孩子的学习成绩高于一切,心理需求则往往被忽略,或者不被重视。
网络游戏是电子毒品吗?
这几天,家住宝鸡高新区水木清华小区的杜女士心中总有一种焦虑感挥之不去,于是前往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她说,孩子在某校上高中,放暑假前学校开家长会,班主任说:“想毁掉孩子,就塞给他一部手机。”她回家后产生了一种心理:只要看见孩子打开手机几分钟,马上怀疑其在玩游戏,立刻火冒三丈,情绪无法控制。
“这是对网络游戏缺乏正确认识。”宝鸡康复医院心理科主任苏掌权医师对此颇有看法。他说,网络游戏并非电子毒品,本身没有过错,它只是一种娱乐工具而已,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和管理。一些家长和学校一味杜绝孩子接触游戏,是一种消极的态度、错误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绝大部分消费可以在网上完成,学习和工作也同样离不开网络。“家长应该对网络游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杜绝、不纵容,立下相关规矩,按照规矩行事。”苏掌权说,其实,游戏成瘾只是一种表象,归根到底,是孩子的心理首先出现了问题,然后才在玩游戏这件事上集中表现了出来。想弄清游戏成瘾的原因,要仔细分析孩子心理的哪个方面出现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辅导和治疗。
苏掌权表示,爱玩游戏并不代表成瘾,爱玩与成瘾并不是一回事。对于普通游戏爱好者来说,是他们控制着游戏,而对于游戏成瘾者来说,他们是被游戏控制了。游戏成瘾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要对量严格控制,就不会成瘾。
远离游戏成瘾需要共同发力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外发布的消息称,确诊游戏成瘾疾病往往需要相关症状持续至少12个月。该组织在现行标准中,一共列出了9种症状,一般要满足其中5项,才可考虑确诊。即:完全专注游戏;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玩游戏时间逐渐增多;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专注游戏;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玩游戏时间;通过玩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因为游戏而丧失或可能丧失工作和社交。
“游戏成瘾,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预防。”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宝鸡心理专家解丽娥说。她多年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她认为“三位一体”各有角色,家庭是基础,学校是教育者,社会是补充。家庭要注重和睦,关心孩子情感需要;学校要注重素质教育,推广课本以外的兴趣和科学知识;社会要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营造浓郁的现代文明氛围。
解丽娥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成功戒掉游戏成瘾的案例。去年,我市某中学高二学生小刚(化名)迷上了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无心上学,老师和家长多次规劝,他不但没有悔改,而且出现了强烈的对抗情绪,家长只好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心理专家上门后通过与小刚交流,发现了其中的原因:上高一时早恋失败。小刚为了逃避情感失落,开始在网络游戏中寻找安慰和满足。心理专家以此为突破口,采用心理辅导和系统训练唤醒了小刚回归正常生活的意识,又通过家庭情感交流和学校的鼓励,让小刚在学业上有了新的目标。目前,小刚已完全恢复健康,并且信心满满,决定从高一重新学起,努力成为一名优等生。
对于游戏成瘾,解丽娥说,需要提前预防、及时救助,特别是在及时救助方面,家长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抱着“丢人现眼”的旧观念,这种瘾早发现早治疗,效果最好。“游戏成瘾是心理疾病,心病需要心药治,找到病因是关键,不必谈之色变、极度恐慌。”她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市对网吧实行了更为严格的管理,坚决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一旦发现,严肃查处。教育系统也经常在各学校开展有关网络游戏方面的教育活动,树立科学、健康的观念。各学校出台了相关制度,对网络游戏实行严格管控,不少班级还根据实际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暑假期间,我市一些社区举办夏令营、文体比赛等公益活动,倡导孩子多参加户外运动,多参与社会实践,多接触历史文化,避免长期窝在家里,窝出病来。
声音
莫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王怀宇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不少家长发出这样的感叹。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笔者通过走访老师、家长、心理专家等相关人士后发现,许多家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孩子的身体成长情况和学习情况是家长关心的重点,而孩子心灵的成长却往往被忽视。孩子心理状态如何,家长不了解,或者不愿意了解,长此以往,孩子与家长在心理上产生了隔阂,甚至出现了无法用语言正常交流的不良后果。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当然会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管”了。
沉迷网络,游戏成瘾,是孩子心灵成长中出现了问题。
孩子的心灵和身体一样,需要一定的营养,需要各方面的关心。据有关专家研究,孩子心灵成长大致需要五大营养:肯定、自由、情感、宽容和梦想。孩子在得不到表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将会逐渐变得消极或厌世;孩子合理的自由被时时限制,将会失去应有的兴趣和爱好。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家长往往与孩子缺乏情感的交流,忽略了孩子的优点,只看到缺点,还不停地攀比,又不知道给予适当的宽容,其后果将是悲剧不断。每个孩子都有很多美好的梦想,在家长的眼里也许很不现实,但是梦想是孩子成长的动力,作为父母应该加以保护和鼓励,让孩子的内心充满正能量。许多心理专家曾经大声呼吁:家长都应该好好学一学心理学!
如今已进入网络时代,家家有电脑,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孩子们可以轻松地接触到游戏。若想帮助孩子避免游戏成瘾,粗暴地禁止不可取,把孩子隔绝于网络之外也不可能,最好的办法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游戏观念,寻找孩子沉迷游戏的真正动机,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和心理需求,用人性化的方法预防游戏成瘾。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该带头做到。
观点
金台区铁路小学校长毛冬梅:
支持玩游戏 但要有节制
提到少年儿童打游戏,大多数家长视其为洪水猛兽,内心十分排斥。我认为,孩子打游戏的好处不能低估:一是有助于开发智力,孩子要想尽办法攻克难关;二是帮助调节情绪,让孩子精神更加饱满;三是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四是有利于亲子关系,家庭和谐融洽。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目标意识、协作意识。但是,家长不能一味迁就,更不能纵容孩子无选择、无节制地打游戏。目前网络游戏五花八门,家长一定要掌握选择权,必须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游戏排除在外,还要在玩游戏的时间上加以把控。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打游戏,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王怀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