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黎楠
在岁月的长河中,五年时间不过是浪花一朵,然而过去五年,对我市22万残疾人来说,却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市残联牢记使命担当,唯实创新工作,不断提升残疾人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跨越,全市残疾人工作者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不能少”的目标,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收获了喜人的硕果,让我市残疾人事业迈上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
在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记者深入我市各级残联组织,了解到多个令人振奋的故事。
康复全覆盖温暖残疾人
健康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残疾人朋友也不例外,虽然多数残疾人的身体机能无法完全恢复,但他们渴望着能改善健康状况,于是,康复救助就成了残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五年来,我市残疾人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就是率先开展了全国地市级残疾预防体系综合试点。
为了让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都能及时、便捷、持续不断地享受最有效的康复项目,市残联从2016年起取消了指标限制,把所有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都纳入到救助范围中,争取各类配套资金,统一救助标准。为此,市残联积极与卫生、民政、人社等部门协同联动,并采取市场运行的办法,整合政策资金,吸纳社会力量,解决“提标扩面”所需资金,此举顿时让我市的残疾人康复工作进入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市残联投入近500万元建成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对全市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在医院急性期治疗结束后提供2-3个月的免费康复训练,同时设立了20个社区康复中心和102个村级日间照料康复站,形成了医院、市级康复中心、社区(镇、村)康复中心(站)为一体的三级康复网络,实现救助无缝对接和全覆盖。残疾儿童、精神残疾人和股骨头坏死、白内障及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眼病患者残疾预防项目救助也都实现全覆盖,精准康复服务率达到80%以上,位列全省第一。
为减轻残疾人家庭照护负担,我市探索政府购买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模式,依托民政部门和社会养老机构、农村幸福院等建成17所残疾人托养中心、260个残疾人康复托养站,并实施了“阳光家园计划”和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项目,每年帮助1500多名残疾人释放家庭劳动力、缓解生活压力。
扶贫出实招致富不是梦
当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已成为人们熟知的话题时,我市残疾人朋友也正享受着精准扶贫带来的种种实惠。自全国扶贫攻坚战开展以来,市残联围绕“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两扩面(扩大基本康复服务、家庭无障碍覆盖面)”目标,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千方百计帮助残疾人脱贫奔小康。
五年来,我市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每年近9万名残疾人享受生活和护理补贴,100多人享受3000元至5000元的残疾人家庭特殊困难临时救助;将1.8万名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实施分类施保;对753户贫困户和“三无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危房改造项目,每户享受5.5万元的“普惠+特惠”的政策扶持资金;同时还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协调落实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政策,为市区近8000名残疾人免费办理“爱心卡”……
针对一些身残志坚、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残疾人,市残联以“协议帮扶”的形式带动残疾人发展致富产业,将残联扶贫资金投入产业基地,基地通过免费发放苗木、鸡苗、羊羔、猪仔及开展技术培训、帮助销售等方式,帮助残疾人发展种植养殖业,增加家庭收入。目前,市残联确定了太白县黄菜花种植专业合作社、麟游县丈八镇豁口村残疾人核桃示范基地、千阳县盛园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残疾人扶贫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由残联组织分别给予2万元-3万元的扶持资金,共带动1258名残疾人走上了产业致富的道路。针对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市残联则采取“入股分红”和协议帮扶的形式助其脱贫,让残疾人不花一分钱,坐在家中即可享受红利。如今,我市已建成省、市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48个,帮助近2000户贫困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家庭长期受益,稳定脱贫。
上学有帮扶就业门路宽
知识改变命运,市残联将为残疾人营造良好的就学环境作为重中之重。
2015年,市残联联合市教育局制定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建立贫困残疾人大中专学生入学资助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新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积极争取中省残联、残疾人福利基会和公益机构助学项目,每年资助全市民办康复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教班残疾少年儿童近200名。据统计,五年来,我市已有918名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享受到了175万元的助学金。
残疾人教育环境的改变,让他们也获得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五年间,我市全面完成中残联“长江新里程计划——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并先后建成省、市级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特色工艺品基地和培训示范基地35个,每年新增就业残疾人300多名,扶持300多人实现自主创业。按照“六个统一”的标准推进盲人保健按摩连锁店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百店千人”工程,先后打造省、市示范店65个,安置近400名盲人就业,让身残志坚的残疾人能自食其力,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更加美好的生活。
艺体大发展生活乐融融
随着时代的发展,残疾人的需求也早已不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他们还有更多精神方面的追求。为了让残疾人在文艺活动和体育赛事中陶冶情操、强身健体、交朋识友,享受更加健康充实的人生,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市残联连续多年大力开展文体活动,让残疾人有展示风采的大舞台。
说起我市残疾人的文体事业,这里面的“名人”“能人”真是不胜枚举,从飞翔艺术团到特奥选手代表队,从女子轮椅篮球队到阳光秦腔团……一个个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在属于他们的舞台上演绎自己的“拿手绝活”,为人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和感动。在其背后,既有残疾人的坚持努力,也离不开残联组织的支持与关怀。市残联出台了残疾人文化活动社团化发展的意见,支持飞翔艺术团、阳光秦腔团和合唱团3个市级残疾人文艺团体注册为社团组织,指导千阳、岐山、麟游、陈仓、凤翔、陇县等县区建立文艺团体,突出群众性和参与性,每年深入社区、企业、助残机构、扶贫包抓点演出,不仅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很多残疾人文艺创作者从一次次的下乡演出、表演活动中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五年间,我市选送的《琴声》《爱的接力》《西府娃秦腔梦》《善良心似太阳》等节目在全省、全国文艺汇演中获奖;岐山县残疾人李武国的皮影项目入选全国26个残疾人特殊文化艺术挖掘与推介项目,陕西省仅此一例……
制度保障全干事活力足
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始终把残疾人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市委、市政府逐年加大投入,市级财政支持由2013年的1700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2800万元,年均增速12%;市人大、市政协组织代表和委员先后开展了残疾预防综合体系建设、残疾人社会保障、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等专项视察活动;我市承担的中省集善残疾儿童助养项目,累计投入1200万元,救助残疾人家庭、残疾儿童1.9万人次;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募捐各类资金突破1.14亿元,实施的“双千助残”“网络创业”两项自主创新项目受到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表彰……
干好事情需要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市残联作为我市残疾人工作的中坚力量,一直把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放在首位,用过硬的素质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坚强保障。从2013年开始,陈仓区、岐山县、凤翔县、凤县和全市13个镇、120个村(社区)先后创建为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县和基层残联组织。市残联还逐步提高我市残疾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目前,我市286个镇(街)、社区专委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享受岗位补贴,最高为每人每月1580元;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为2000多名基层残疾人专委和工作者办理意外伤害险。市残联还下放残疾评定权限、补贴评定费用、简化残疾证申办程序,对出门不便和居住偏远的残疾人进村入户上门评定;全面推行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坐班、走访、全程代办”工作制度,打通了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
回首这五年,我市残疾人事业呈现出了政府投入规模大、事业发展快、残疾人受益多、社会影响广的喜人形势。展望未来,我市残疾人工作者更是信心满满,他们将再接再厉,创新实干,不断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