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本期发布:
人好奇的是,村子虽名为曹家塬,但村民中几乎没有姓曹的,这是怎么回事?带着好奇,记者在雨中走进曹家塬村,探寻这个秘密——
没有曹姓的曹家塬村

    曹家塬村的涝池

    曹家塬村一角

    清道光年间的石碑

    中原庵旧址

  曾经辉煌的中原庵
  从千阳县城出发,向北走六七公里,就上到一片辽阔的台塬,这里就是张家塬镇曹家塬村。刚走进村口,就令人感到心情舒畅。这里的村道宽广,有五六米宽,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路面上也非常干净整洁,看不到一点垃圾。
  沿着村道走进村中,在文化广场对面,村上的涝池被木栏杆围了起来,涝池周围被绿草覆盖,一边的大树下,还有供村民休憩的石桌石凳,道路两边是灯笼造型的路灯。沿着村道前行,道路旁的民房高大整齐,在灰色的门墙上,有的画着内容丰富的墙画,有的爬满了翠绿色的藤蔓。这些五彩的颜色与朱红色的大门映衬在一起,在雨帘中显得越来越有生气,漫步其中,田园乡村的景色格外美丽。
  顺着村道一路向前,便走到一处院落门前。隔着铁门向内望去,只见院子很大,但看起来疏于打理,地面长满了杂草与绿苔,一座香炉立在院中,旁边还有一块石碑,原来这是一座小庙。随行的曹家塬村村民李宝智介绍说,这里名为“中原庵”。别看现在庙不大,但在过去,这可是座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刹。
  院中的石碑可以印证李宝智的说法。这块石碑的落款为道光十二年,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从碑上刻的《重修中原庵碑记》中可以了解到,这座庵的位置在曹家塬的正中,据传古庵始建于唐,但因年久失修庙宇坍塌。清康熙、乾隆年间,中原庵曾两次被修复,后来村民决定重修中原庵。这次重修历时数十年,从清嘉庆年间一直修到道光年间才修好。修好后的中原庵阵势颇大,据记载,中原庵上有大殿一座,前有关帝庙,还有娘娘庙。总览全庵,庙宇、山门、钟楼、舞台、房屋俱全,还有古柏、古槐等参天大树。建筑宏伟大气,飞檐翘角,琉璃饰顶,蔚为壮观。每年举行的庙会,群众络绎不绝。可惜的是,古庵历经沧桑,到了上世纪中叶,一切建筑已荡然无存。改革开放后,村民在古庵原址上修起了几间小庙,庙会也恢复举办。
  李宝智说,曹家塬村里没有曹姓村民的秘密,就藏在一段秦腔和中原庵的娘娘庙中。
  秦腔中掩藏的秘密
  曹家塬村是个大村,据该村村委会主任李永忠介绍,村上一共有8个村民小组,2000多口人。但这么多村民中,只有一名村民姓曹,而且是嫁来的媳妇,本村村民一个姓曹的都没有。
  曹家塬村没有曹姓,这就令人好奇了。想知道答案,不如先听一段秦腔。
  有一出秦腔传统剧目,名叫《走雪》,又名《走雪山》《反大同》《广华山》《聚峰山》《南天门》等。这出戏改编自明代故事戏,京剧、晋剧有同名剧目。讲述了明天启年间的一个动人故事。当时,宦官魏忠贤专权,平时出行,锦衣玉带、靴裤握刀者随行左右,厨子、优伶等随属甚至以万计。魏忠贤所过之处,士大夫遮道拜伏,直呼九千岁。
  这出戏讲的是,天启年间,魏忠贤残害忠良,欲夺王篡位,以母亲寿诞为借口,约会文武百官过府画押。其中有位曹天官宁死不从,魏忠贤便捏造理由污蔑他,要将其问斩。幸得他人搭救,曹天官被判削职归里。当他携带家眷夜宿官庄时,魏忠贤又差人杀其家眷,悲愤之下,曹天官自刎,其夫人投井而死。女儿曹玉莲随义仆曹福出逃,奔大同去投大同镇守李德正。途经广华山时天降大雪,曹福便将衣服脱下给曹玉莲御寒,而自己冻毙。
  曹玉莲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大同时,魏忠贤又伪造圣旨,差人来拿李德正进京问斩,正在此时,假圣旨被看破,于是大家兴兵进京讨贼。最终,魏忠贤被杀,曹天官之冤大白,曹玉莲也被封为女状元。
  这出秦腔传统剧目很有历史,甘肃兰州的秦腔博物馆中就收藏有该剧目的清代木刻印刷剧本。李宝智介绍说,这出秦腔剧目的原型,其实就在曹家塬村。
  故事中“曹天官”的名字有许多版本,有的叫曹模,有的叫曹振帮,有的叫曹正邦。而在曹家塬村流传的故事中,曹天官名叫曹振邦。李宝智介绍说,曹家塬村附近有条山沟,过去曹家塬村的村民就居住在这里,因为都是曹姓人,所以这条山沟也被称为曹家沟。
  曹家塬村的故事中,曹振邦出生在曹家沟,后来去京城做官,因其官位颇高,且为官清廉,被群众尊称为曹天官。后来,曹振邦被魏忠贤所害,蒙受不白之冤。在贬官途中,曹振邦不堪受辱,与妻一同自杀,而女儿曹玉莲被忠仆曹福所救,连夜出逃。逃亡前,曹玉莲生怕连累父老乡亲,遣人先一步回到曹家塬村,通知乡亲们尽快避祸。
  收到消息后,曹家塬村的村民收拾行李,逃往他乡,纷纷舍弃原来的曹姓,改姓张、王、赵、李等。后来,随着魏忠贤被杀,事件逐渐平息,才返回故里,但由于时间过长,姓氏便没有再改回去。
  李宝智说,中原古庵中的那间娘娘庙,供奉的其实就是曹玉莲,这是曹氏后人为了答谢曹玉莲逃亡途中通风报信的恩德,才集资修建的。后来随着时间侵蚀,娘娘庙随古庵一同消失了。现在新修起的小庙中,已经没了曹玉莲的雕像。
  “裴太爷”与苜蓿的故事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曹家塬村都有“草帽会”,这个“草帽会”远近闻名,从古到今,每次都能吸引不少人前来游玩。人多了,故事就多,比如“裴太爷”一家人在曹家塬村“草帽会”上的故事,就在千阳民间流传了一百多年。
  在清光绪年间,山西五台县人裴作则到千阳出任知县。在其任上,为千阳办了不少好事,也审理了不少案子,百姓都很尊敬他,于是尊称他为“裴太爷”。
  这个故事是说,裴太爷在千阳当了几年官以后,就想把母亲从山西接过来游玩,但因公务繁忙,无法亲自去接,便在一年冬天,派了两名公差去山西。到了山西,裴老太太也很高兴,就想招待两名公差吃个饭,可是冬天也没啥新鲜蔬菜,就将晒干的苜蓿泡软了端上来,请公差吃。两人一见,都有点不高兴,一个人悄悄说:“在千阳,驴才吃苜蓿。”裴老太太听见了,很不高兴。
  到了千阳后,裴老太太就将此事讲给裴太爷听,裴太爷听了却笑了,说您有所不知,千阳虽小,但物产丰富、田地肥沃,苜蓿到处都有,所以大家都不稀罕。裴老太太却不信,觉得是儿子不愿责罚下属,为他们打掩护。
  到了农历三月二十,裴太爷带着一家人来到曹家塬村,在“草帽会”上游玩。刚上了塬,就见到处都长满了鲜美的苜蓿,紫色的苜蓿花上还有蝴蝶。裴老太太看到一个老汉用镰刀割了两大捆苜蓿,便上前问他,这么多苜蓿,家里人吃得完不?谁知老汉一下子生气了,经过旁人解释,裴老太太才真的相信了,原来公差不是故意说她,而是千阳真的是一块宝地,苜蓿遍地都是,所以千阳人才不稀罕。
  现在,苜蓿作为一种绿色野菜,早已出现在大多数食客的健康食谱上。这则有趣的小故事,仍在曹家塬村流传。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