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副刊•连载
标题导航
|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从梁家河汲取追赶超越的强大动力
从梁家河体悟为民情怀
品牌建设效果好民营企业贡献大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从梁家河体悟为民情怀
——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系列评论之三
本报评论员
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他时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克难攻坚、矢志不渝,在黄土高坡上挥洒奋斗的汗水,实现一个共产党人的根本追求。
为民情怀体现在把自己融入百姓之中。初到梁家河时,习近平是从北京来的一名青年学生,干不来农活,说不了当地方言,群众也把知青当作客人,见面客气、背后称奇。为了改变老百姓对自己的看法,习近平吃苦在先,带头参加田间劳动,以此磨砺自己的意志;几年下来,他成了干农活的行家里手,手掌也磨出了厚厚的茧。他的努力,老百姓看在眼里,从此不再认为他是城里的学生,而是把他当作村里的好后生。正是用情、用心、用汗水的付出,让习近平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很快融入百姓中间。如果每位党员干部都能时刻把自己当成人民的一分子,将根深深扎在人民中间,近距离了解百姓疾苦,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盼,就能在大地上矗立起一座扎根人民、热爱人民、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丰碑。
为民情怀也体现在把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尽管习近平在梁家河只待了七年,但这七年中,他为了改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面貌,敢为天下先,敢吃非常苦。他带领群众打淤地坝提高粮食产量,四处取经建起全省首座沼气池,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成立了缝纫社、磨房、铁业社,使世代贫瘠的土地变了模样,群众摆脱了千百年来吃不饱饭的现状。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只有一心想着为人民谋福利,才能把一件件事关群众利益的小事,当成天大的事情去对待,才能用一腔热情,逐渐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也才能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拥护。
为民情怀更是把高贵的精神根植于大地之中。习近平在梁家河期间,不仅使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精神至今带动和影响着当地人。他教育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从注重公平到思考怎样让碗里有“水”;他激励当年的小伙伴要做行动上的巨人,靠实干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辜负生命的意义;他引导群众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坚信“人来到这世上,就要办好事”;他还教育当地干部“身上要留住泥土味”,才能扎根群众,活得充实。这些亲切的百姓语言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也为当地培养出一大批基层干部,成为带动发展的中流砥柱。
为民情怀是一面镜子,更是一杆标尺。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与习近平的梁家河岁月对照自查,体悟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应该怎样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只有扎根泥土不失本色,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