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文怀沙宝学的创始人
■本报记者张琼张家旗
      文怀沙先生

    文怀沙先生在作品︽中华根与本︾中首提﹃宝学﹄

    1997年,文怀沙先生在法门寺参观。

    文怀沙先生参加任步武书法巨作《绘图金莲传》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首发式。

    1987年,文怀沙先生在炎帝祠门前合影留念。

    1997年,文怀沙先生在宝鸡参加活动时签字留念。

    文怀沙先生与宝鸡书法家宋志贤合影。

  6月23日,文怀沙先生于日本东京去世,享年108岁。
  文怀沙祖籍湖南,生于北京,斋名燕堂,号燕叟,是楚辞专家、国学大师,同时在红学、书画、金石、中医等方面都颇有研究。他更被宝鸡人所熟知的是“宝学”创始人的身份。自上世纪80年代文怀沙先生与宝鸡结缘以来,他就极推崇宝鸡周秦文化,提出宝鸡是中华文化根与本,并被授予宝鸡荣誉市民。
  6月23日,本报记者联系了文怀沙在宝的弟子与友人,听他们讲述文怀沙与宝鸡的动人故事。
  任步武:“文老先生仙逝了,我很悲痛”
  “文老先生仙逝了,我很悲痛……我很荣幸,是(成为)文老先生的弟子。”刚提起文怀沙,任步武便流下了悲伤的泪水。他哽咽着说起1987年初见文怀沙时的情景。
  1987年,市上筹备举办“九成宫杯全国书法大赛”,当时,主办方希望文怀沙能为大赛题名。12月19日,担负着求字任务的任步武,带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忐忑不安地敲开了文怀沙在北京住所的门。
  文怀沙先生不仅认真看了任步武的小楷作品,还对任步武的楷书赞不绝口,当任步武道出题字请求后,文怀沙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叮嘱他过几天来家里吃饭。
  几天后的中午,任步武再次来到文怀沙的家门前,因听旁人说北京人午餐的用餐时间比陕西人要晚,得到下午1点左右,任步武便等了近一个小时,才敲响了文怀沙家的门。
  谁知,文怀沙打开房门便发了火:“任先生,你是个失信之人,我们讲好的中午,你怎么现在才来?害得我们全家人都没有吃饭。”任步武内疚地低下头去,正在这时,却听到文怀沙缓声问他吃饭了没?还邀请他进屋去坐,之前的火气好似只是玩笑一般。午饭过后,文怀沙哈哈笑着将写好的“九成宫杯全国书法大赛”题字交到了任步武的手中。
  在几次聊天中,文怀沙从诗词书法聊到艺术历史,让任步武深深佩服。自此,他拜文怀沙为师,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
  “先生对于宝鸡,有特殊的感情。”任步武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前几年,文怀沙曾多次亲临宝鸡,拜谒法门寺,寻根炎帝陵。文怀沙曾说,“宝鸡的山山水水,比我的故乡还亲!”后来,他还写出《中华根与本》,并首提“宝学”。
  说着,任步武还翻出许多文怀沙在宝鸡留下的照片。每一张照片,任步武都能说出拍摄时间和当时的情景以及细节。
  杨青峰:“怀念文老就是要宣传好宝鸡文化”
  “怀念文老最好的方式,就是研究、传承、宣传好宝鸡文化,如此,才能不负文老对宝鸡的款款深情……”6月23日下午,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市社科联原主席杨青峰说。
  杨青峰与文怀沙曾会面十余次,经常在一起谈论宝鸡的历史文化,文怀沙一到宝鸡,也时常主动联系这位好友。得知文怀沙辞世的消息,杨青峰几度哽咽,尤其在谈到文怀沙在“宝学”的提出和研究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时,杨青峰说:“文老给我们留下了‘宝学’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宝鸡人带来了研究地域文化的信心与底气!”
  1992年10月底,82岁的文怀沙来宝鸡开展文化讲座,台下座无虚席。当时,文怀沙穿着一身黑色中山装,轻抚美髯,从炎帝到周公,娓娓讲来,言辞精妙,滔滔不绝……“整整3个小时,文老不喝水、不坐凳、不歇气,激情满怀地讲述宝鸡文化。在座的宝鸡听众无不被文老的风采和魅力所折服!”谈及第一次见文怀沙的情景,杨青峰至今记忆犹新,用“儒雅潇洒”来形容其风采。
  那次讲座,杨青峰留意到一个细节,当时文老已80余岁,即使有人给他拿凳子,他也不坐。后来,杨青峰与文老会面十几次,发现文怀沙来宝鸡祭奠炎帝时,非常虔诚而恭敬,时常讲自己是炎帝子孙,为炎帝守陵是自己的愿望。原来,文老是出于对炎帝故里的敬意而保持站立姿势讲述宝鸡文化,可谓文人风骨铮铮。
  当时,杨青峰与同事王宏波将文怀沙此次演讲内容进行了录音和整理,形成文稿《宝学悬解》,交给西北大学张岂之先生。张岂之看后觉得文怀沙讲得很好,将《宝学悬解》在西北大学学术刊物《华夏文化》上刊出。
  1993年5月,文怀沙再次来到宝鸡,看到《宝学悬解》后很高兴。不久,此文在权威期刊《新华文摘》刊出,文怀沙又让弟子专门到宝鸡收集文物遗存、历史故事等方面的信息。在多次了解、研究宝鸡历史文化后,文怀沙提出了“宝学”概念,认为宝鸡文化、历史非常重要,它是华夏文明根系中重大的一脉、渊源中宏大的一支。基于对宝鸡文化的重视和认识,文怀沙满怀深情写就《中华根与本》一书,内容涉及炎帝文化、周秦文化等宝鸡精髓文化。其中,文怀沙对宝鸡的周文化评价很高,他认为,周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调。此后,这本书再版,颇受宝鸡文化研究者的喜爱。
  文怀沙对宝鸡文化有发自肺腑的热爱之情,他的“宝学”研究成果,给后来人研究宝鸡历史文化绘就了蓝图,尤其为宝鸡炎帝文化、周秦文化研究开拓了道路。他曾向杨青峰等宝鸡文化工作者说,宝鸡是一块宝地,位于中华雄鸡的心脏,并留下一句预言——“余敢预言,自21世纪,凡治文史者,若不谙宝学,绝非饱学之士。”
  由于对宝鸡的喜爱,文怀沙在宝鸡留下许多墨迹,既有《中华根与本》等学术著作,也有《炎帝之歌》等文学作品,还有法门寺对联等楹联作品……杨青峰说:“《中华根与本》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宝鸡文化,文老是提出‘宝学’概念的第一人,他在研究宝鸡历史文化方面,达到了别人不可企及的高度和准确度,构建起‘宝学’大厦,功不可没。”
  相关链接 
    ●什么是宝学?
  宝学(StudyofBaoji)即宝鸡之学,是中华文明重要支脉之一。上承炎黄之学、周秦之学、关学延续至今,包含姜炎文化、太公文化、周公文化、诸葛文化、燕伋文化、张载文化等,具有特殊的文化、历史的双重意义。
  ●宝学的渊源何在?
  宝鸡在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它是华夏文明根系中重大的一脉、渊源中宏大的一支。“宝学”是中华文化中宝贵的一个分支。
  黄帝、炎帝生长于陕西,周秦汉唐的文化丰碑也在这里耸立。宝鸡不唯得天独厚,亦得史独厚。
  ●“宝学”由两部分组成:
  以北首岭为代表的“炎帝祖先学”;以炎帝、姜炎文化闻名的“炎帝学”。
  炎黄文化是联系华夏子孙的精神纽带。炎帝的诞生地就在宝鸡。这里有充分确凿的史料、考古发现及丰富的民间传说证明,中华民族的根就在这个地方。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海外的寻根热,实质上是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姜炎文化”发扬光大,应该有“小子安敢让也”的使命感。
  姜炎文化孕育了生长于斯的周文化和秦文化,宝鸡是周秦文化的滥觞之地。
  扶风、岐山历史上称为周原,是周人弃豳迁岐后的活动中心,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在历史上周原便以大量出土青铜器而享有“青铜器之乡”的美称。
  周公制礼作乐开启周代文化之盛,后经儒家的大力提倡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周分封诸侯,周文化走向全国。
  这里有最早记录秦人活动的石鼓和秦都雍城。秦文化开启了汉文化,是汉文化的“帽子”、序曲。
  (本报记者张家旗整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