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阴藏冰夏时取
古代没有空调,也没有电,遇到大热天,仅靠手里的扇子,显然不顶多大用。大诗人白居易面对这种情况,都只能“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那么,古人真的就只能这样硬挨吗?并不是,他们有冰块。1973年,在凤翔县姚家岗秦国雍城宫殿群遗址中发现春秋时期的藏冰库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代藏冰库遗址。该遗址最外侧是一圈土墙,墙内有一口东西长10米、南北宽11.4米的长方形窖穴。在沟通窖内外的通道底部,还铺设有排水道。据推算,这处藏冰库可以堆下190立方米的冰块。有这么多冰块,窖主的夏天一定很凉爽。
其实,早在三千多年的西周时,古人就已经开始用冰块解暑了。而这些冰块,便来自于“凌阴”,凌阴就是藏冰库。那会儿,专门有掌管凌阴的官职。《周礼·天官·凌人》中就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意思就是说,冬天里,把冰留下来,以夏天预计要用冰块数量的3倍存入凌阴。这样的凌阴,一般都是建在地下,四周都用砖瓦陶片封起来。待到夏日,这些冰块就成为天然空调,让古人能舒舒服服地过完整个夏天。
除了当作降温的空调外,凌阴里出产的冰块还能吃。唐章怀太子墓中的“仕女图”中有6位侍女,其中两位手中捧着一种状如小山一样的食物,这就是“酥山”。据史料记载,“酥”是从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传入的一种乳制品,类似于奶油。“酥山”就是将这种“酥”盖在冰块上,再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点缀,远远看起来像一座小山,所以被称为“酥山”。这样看来,“酥山”其实就是冰激凌。想象一下,冬天时,古人将一块块冰藏入凌阴,等夏天时取出来一块,放在床榻边上或是客厅一角,再用勺子美美挖一口“酥山”送入口中,那种感觉就一个字——“爽”。
另外,从唐时人们利用硝石制冰,凌阴藏冰的成本也开始逐渐降低。于是,除了王公贵族外,越来越多的百姓可以在夏天享受到冰块带来的舒爽,各种口味的冰镇小吃也就逐渐多了起来。南宋时期成书的《东京梦华录》里就记载有“砂糖冰雪冷元子”“砂糖绿豆”“水晶皂儿”等夏日冰镇小吃。《东京梦华录》中还提到,“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通夕而罢。”这里的“雪槛冰盘”,就是指冰镇小吃和各种冷饮、冰激凌。
楼阁亭台皆避暑
除了冰块以外,古人会选择不同的地方避暑,还纷纷发挥智慧,搞各种小发明来驱走燥热,甚至会在建筑上下功夫,利用建筑的精巧构造来遮阴降温。
麟游地处渭北高原的丘陵沟壑之间,自古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宜人。隋朝时,隋文帝便在此建起仁寿宫,用以避暑。到了唐朝时这里被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后来曾一度改名为“万年宫”,但最终又恢复原名。这里至今仍有不少遗迹,可以从中看到古人是怎么避暑的。
比如距九成宫不远的唐井遗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千年古井,井口还有图案精美的雕刻,像这样的井,在古时也可以用来解暑。具体来说,便是将瓮或篮子,用绳子吊入井中,利用地下水温度较低的原理冷藏水果和食物,一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会利用井水或者河水冰镇西瓜。夏天时,喝一口冰凉的井水,咬一口被井水“冰镇”过的水果,古人应该会“沁心凉”的吧。
相较于这种利用自然的降温方式,古人还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对建筑进行改造,使之可以发挥出避暑降温的作用。比如从门窗结构和建筑格局下手,使建筑的通风效果达到最佳;又比如将建筑建在水边,利用水气解暑;或者是将青石打磨成床榻,人们夏日依偎在上面。不过最“强大”的还要数“含凉殿”。这是唐代宫廷中的一种建筑,据史料记载,含凉殿内外四周都有利用水力转动的风扇,还有管子把水引上屋檐,风扇把引上屋檐的水吹进殿内,变成水雾,这样,整个殿内就会很凉快了。
到了后来,王公贵族也仿照含凉殿,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凉屋,还有人干脆建起水亭,让水流从亭子的四面八方流下,自己坐在亭内下棋听曲,岂不快哉?
丝帛轻纱披于身
这几天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穿着清凉的人,古人在夏天又该怎么穿呢?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四楼展厅的《陶语诉春秋——古代陶瓷与文化生活展》中,有几个唐代陶俑,其中一个仕女双手并拢,面露微笑,右脚微微向外侧抬起,从裙下露出一点红红的靴头,看起来还有些俏皮;另一个男性陶俑则大咧咧站着,身上衣衫领口大开。这两个陶俑的共同特点是衣衫轻薄,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古人在夏天的穿衣风格。
又轮到大诗人白居易出场了。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诗中所说的“葛衣”,是用葛布制作的衣服,古人多在夏季穿这种衣服,其中粗布葛衣叫“绤”,细布葛衣称“纟希”,这种衣服的好处是比较透气吸汗,轻纱丝帛就更不用说了。
在法门寺地宫中,考古人员发现一个腐朽的白藤箱,箱内堆积的丝绸衣物就有23厘米厚、780多层,估计展开后面积可达400多平方米。考古人员研究发现,其中最细的金线仅有0.06毫米,这样的工艺是如今的手工无法达到的。在地宫中出土的一件土红色缭绫,每平方厘米经线74根、纬线28根,仅厚0.05毫米。这样轻薄的衣物,穿上怎能不凉快?
夏天喝酒有讲究
宝鸡曾出土过众多的青铜酒器,如伯各卣、父辛爵、折觥等,可见古人从很早时候就重视饮酒了。那么,夏日饮酒,古人习惯怎么喝呢?
古时虽没有冰镇啤酒,但那时酒也是很普遍的解渴饮品,还有一种更加清凉解渴的饮酒方法——“碧筒饮”。这种饮酒方法,就是把荷叶拢起来,倒酒进去,再刺破叶心,跟叶柄相通,通过叶柄断口吸食酒液。古人这样描述:“暑月,命客泛舟莲荡中,先以酒入荷叶束之,又包鱼鲊它叶内。俟舟回,风薰日炽,酒香鱼熟,各取酒及酢。真佳适也。”
试想,一个夏日,穿一身葛衣,躺在树下,用荷叶拢一盏酒,扔两颗凌阴里取出来的冰块,躺在水亭中,浅酌一口,那是怎样的冰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