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母亲口中的“礼”
◎李芝田

  在我的家庭中,我所受的教育几乎都来自母亲。
  父亲从事地质工作,常年在野外,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听说我小时候见到父亲总会躲得远远的,像陌生人一样,家里的一切大事小事都落在母亲身上。母亲虽然个头不高,却担负着全家的生活重担。母亲今年80岁高龄,出身于关中一个地主家庭,我的外公曾当过警察局长。母亲小学是在省城西安读的,1949年后随外公回到农村老家,外公很开明,继续供母亲读书,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在农村依然盛行,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母亲讲过,全村只有她和另一个女孩去上学,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小学毕业后母亲未再上学,但她很喜欢读书,各种能拿到的文本都成为她的读本,诗歌、小说、戏曲、歇后语、成语、谚语、笑话、民间故事等无所不包,我们兄妹四人及子侄们爱读书的因子早早便种下了。
  我们几乎是在母亲的故事中成长起来的。忙完地里,收拾完家里,天已经黑了,在别人忙着打牌的时候,母亲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给我们讲故事。讲《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等等,故事中的忠义与爱国、正义与善良,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成为最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滋养着我们的灵魂。母亲也能唱几句秦腔,《三滴血》《三娘教子》《周仁回府》等也是我们常听的内容。这些故事文史类偏多,我后来上大学报考历史专业与此不无关系,连我的侄子考研读博也选了历史专业。
  那时“六尺巷”的故事鲜有人知,我也是从母亲的口中知道的。在农村,村民常常为抢占庄基地与人争执,甚至打架。母亲就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康熙年间,张姓宰相收到弟弟从老家的来信,说他们家的空地被邻居占了,双方发生纠纷并告到了官衙,闹得不可开交,弟弟想让哥哥为其撑腰,宰相看完书信后批诗四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弟弟接到信后很羞愧,便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邻家被他们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所感动,也让出三尺地基,便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这个故事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让我明白理解与宽容的为人之道。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经。我们李家是村子里的第一大姓,家族庞大,关系复杂,除了婆媳关系,还有妯娌关系、叔侄关系等,母亲常说,将心比心,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用真心待别人,别人一定会对你好的。正是这样,我们家族一直很和睦,兄嫂们发生矛盾时,母亲一定是先训斥三个哥哥,给媳妇们撑腰是母亲惯用的做法;我这个做女儿的,如若去向母亲诉怨,母亲也是先训斥我,向着她女婿说话。母亲经常教育我们要看人的长处,不要看人的短处。
  母亲常说,应人事小、误人事大,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能失信于人;母亲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母亲常说,宁愿当面挨顿骂,不在背后说瞎话,活人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耳濡目染,我们学会了多少为人处世之道,多少中华文化的精粹从母亲口中娓娓道来。母亲最常说的是人要讲理,实际上就是礼,自从三千多年前周公制礼,作为规范社会的礼仪制度,中华文明之根,从一代一代母亲口中传承,也将被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常感叹,我何其有幸!我的家族何其有幸!遇到这样一位母亲,使我的家族安定和睦,不论大家族还是小家庭,都和和美美,个个身心健康,子孙学有所成,幸福满满!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