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本期发布:
名师是这样炼成的
——宝鸡高新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纪实



张家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三尺讲台,关乎未来。成才路上,学校的作用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样的学校才能算是好学校?是校园环境优美?是学习气氛浓厚?还是师资力量雄厚?在宝鸡高新中学校长刘军良心中,首选答案显然是“好教师”。
  近年来,高新中学办学思路清晰,管理规范科学,教学研究成绩有目共睹。这所成立不足十年的学校,已经成为高新区乃至全市的品牌学校。刘军良校长深有感触地说,是好教师成就了好学校、好学生。在不久前举行的市级教学能手赛教中,该校派出5名青年教师参赛,4人获奖,其中3名教师获得各自学科的第一名,一度成为美谈。那么,高新中学是如何打造出这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呢?近日,笔者走进高新中学,进行实地采访。
  名师出高徒
  和高新中学的校龄一样,高新中学的教师队伍整体也十分年轻。据该校副校长苏坤介绍,该校目前有141名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6岁。但不要小瞧这支年轻的队伍,从学校初创至今,已有14名教师成为陕西省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32名教师成为宝鸡市学科名师、教学能手和课改标兵。在这些名师的带动下,高新中学的成绩一年比一年高,在社会上的口碑也一年比一年好。“这都缘于从建校开始到现在一直保持的好制度。”校长刘军良说。
  2009年,高新中学成立,一群来自“五湖四海”、心怀远大理想的教师聚集在一起,决心凭自己的双手打造一所全新的名校。这些满怀热情的教师中,有三分之一都是“80”后,“经验欠缺”便成了摆在学校管理层面前的难题。为了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学水平,高新中学决心以“内外兼顾”的方式,为教师量身打造一条快捷、平坦的成长之路。
  从内来说,高新中学让全校35岁以下的教师与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实施责任捆绑。今年获得市赛教初中英语组第一名的青年教师田晓回忆说,自己刚加盟高新中学时,学校就为她介绍了一位“师傅”,并且将她的课程安排在“师傅”之后,这样,自己每次上课之前,都可以去听“师傅”的课,自己上课时“师傅”必听,听完后也要进行一次现场点评。这种“一课三上,给自己加一年校龄”的做法让青年教师受益匪浅,而“师傅”也从不藏私,总是将自己的心得倾囊相授。在“师傅”的帮扶下,青年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
  对于省教学能手等成熟教师,学校也并未停止激励的步伐,而是为他们量身打造了“七个一”专项考核,这“七个一”是指:引领一门学科教学、阅读一本教育专著、开展一项课题研究、培养一个发展对象、帮扶一名潜能学生、上一节示范课、写一篇教学论文;并将其照片和承诺贴在公布栏中,接受全校监督。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挥成熟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健康向上发展。
  从外来说,该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不断介绍名家名著,邀请外校名师来校开展讲座、授课活动,并分批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让教师不拘于一方天地,而是擦亮眼睛看世界,不断学习先进理念,为自己加压充电。近年来,已有陕师大教授、中国教师报、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团队、市教研室专家和学科名师等数十名教育权威走进高新中学,为教师队伍吹新风、上新课。
  这种内外结合的修炼方式,不但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成熟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了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
  研磨出精品
  在历次的赛教活动中,高新中学的青年教师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自信大方,而且授课方式生动活泼,总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也正因如此,该校教师在各级赛教活动中每每都能获得好名次。
  今年在市级教学能手赛教中获音乐组第一名的青年教师邓久乐说,这都是因为高新中学的“研磨课”制度,才让他们的台风和课堂变得清新成熟。
  “研磨课”是高新中学保持多年的一项传统。该校以年级组为单位,每周由一名教师上公开课,年级组其他教师观摩,课后每人提出意见,是为“研磨”,又称“洗课”。“研磨课”并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过家家”,而是严格按照“虚心不虚伪、栽花也栽刺”的评课原则进行。每个人发表意见时,不能只讲优点,必须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才能让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断提升。而且这种以年级组为单位的“研磨课”活动,保证了每位教师都能有多次“研磨”机会,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邓久乐告诉笔者,5月份他获得了区上的赛教活动中学组第一名,当时他还有些沾沾自喜,认为凭借这个课堂,参加市级比赛应该没问题了。回到学校后,学校成立专家组,按照市级赛教的标准进行了一次次的“研磨”。课后,有老师对他提意见说:“你每次评价学生都是‘给力’,感觉并没有感情,这就是‘无脑评价’!”这句毫不客气的评语让邓久乐清醒过来,他开
  始反思自己在课堂上
  的表现,并很
  快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改进。在随后进行的市级赛教活动中,邓久乐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七年级语文教师尚宁芳至今还记得自己的第一堂“研磨课”,那节课,他教的是名篇《乡愁》。当时因为年轻没有经验,备课也不充分,效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刘军良是宝鸡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他和宝鸡市学科带头人以及苏坤也参加了尚宁芳的那次“研磨课”。课后,两位校长都对尚宁芳的表现作出点评,诚恳提出改进建议。这让尚宁芳深受感动,并将建议牢记在心。在之后的课堂上,尚宁芳不断聆听其他老师的建议,并加以改进,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青年教师。在不久前举行的市级赛教活动中,尚宁芳不负众望,获得该学科全市第一名。
  大脑联网、资源共享才能凝聚集体智慧,在百舸争流中乘风破浪,这是高新中学所有老师的共识。上课前的办公室、课间相遇的走廊,甚至是餐厅、宿舍,都是同事们教学研讨的地方。“我认为这节课可以这样设计”“刚上课时这个点出了问题,大家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调整”……随时随地、真挚坦诚的交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沟通,让教研的氛围无比浓厚,让教师的成长无处不在。
  这样的“研磨课”和教学研讨让高新中学的课堂始终在向好的方向变化,教师也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也因此越来越高。近几年,高新中学还彻底将课堂面向家长、外校乃至外地教师开放,并且不挑教师、不调课表,有家长或外地市教师来交流学习时,任何时间、任何课堂都能随时旁听。这正是高新中学的教师团队自信的表现。在“研磨”之下,他们不惧任何挑战。
  课题结硕果
  校本研修是“源于学校、立于学校、利于学校”的教师成长工程,是教师生存状态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新常态的重要体现。在去年召开的宝鸡市校本研修工作推进会上,高新中学“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研训一体”的工作经验受到与会专家和教育同行的一致好评。
  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具体问题是高新中学校本研修的主要任务,坚持“教学研”一体化,充分发挥科研课题在校本研修中的聚合效应,也是学校一直以来不懈努力的方向和重点。近年来,学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立体架构,从“问题-课题-行动”三个环节一条龙实施课题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5年来,学校在市教育局、市教研室和有关专家带动下,先后承担了4项省级课题:“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带动战略课题”——《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的有效教学研究》;“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重大招标课题”——《陕西省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践与对策研究》《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研究》《陕西省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活动实践研究》子课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研究》等。以上课题均切合学校建设发展实际,基本上做到了全员参与,有效解决了现代学校管理、现代教学模式构建、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等突出问题和难点,为学校所急需,为教师所实用、适用。在此基础上,学校研制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的“智慧思辨课堂”教学模式,并在西北地区首届课博会上成功推出,赢得行内盛誉。
  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一站四学带”示范引领机制,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专题研究团队:省级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站长、学科带头人张亚丽主持开展了《基于数字美术漫画创作教学研究》和《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美术教学实践研究》;省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田玲主持开展了《初中散文教学内容选定的策略研究》;省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田菲主持开展了《宝鸡市中小学大课间活动开展有效性实践研究》;省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刘娟主持开展了《基于思辨数学课堂培养初中生归纳推理能力的研究》;省级教学能手王琳主持开展了《智慧思辨课堂下的英语课堂导入》等,以上研究课题立足校内主体,面向全市招募研究成员,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辐射带动,推动了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让问题转化为课题、让研究成为一种常态、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已经成为高新中学团队专业成长的不二法门。
  共建新名校
  学校是一方净土,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都是在学校形成的。因此,良好的学风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良好学风的形成,来源于良好的教风。近年来,高新中学在不断优化外部环境的同时,还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师队伍建设中,既给予教师广阔自由的天地,又帮助他们排除外界不必要的干扰,使得教师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校长刘军良介绍说,学校不仅提倡“让学生能才是真的能”的学生至上理念,还不断强调“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也就是“和合共赢”的传统思想。具体来说,学校每年都会定期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不定期组织春秋健身游;每个月,学校还会为当月过生日的教师过一次集体生日。学校还创新性地变个人考核为捆绑考核,重团队绩效而不重个人考评,淡化了个人间的无序竞争,让人人都能在良好的团队氛围中工作。
  同时,学校还对所有科目的教师一视同仁,并尽可能地给予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这一点,该校美术教师张亚丽深有体会。她说,自从自己来到高新中学后,第一个感觉是公平。这里不分中考科目和非中考科目,学校对所有教师都一视同仁,每年的赛教、外出学习培训等,学校都会鼓励体音美等非中考科目的教师参加;第二个感觉是自由。学校提倡教师“疯”起来,在正常教研工作之外,教师可以参加多种活动,学校从不阻拦;第三个感觉就是信任。张亚丽说,自己除了本职工作外,还在市美协、省漫画学会及市漫画学会中担任具体职务,社会活动较多。但只要不干扰自己的正常教学,学校每次总是痛快放行,还会询问她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面对这份信任,张亚丽感动之余,也决心在教学上下苦功钻研,用优异的教学成绩回报学校。现
  在,张亚丽已是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省学科
  带头人,前阵子,她还受邀参与省教育厅重大
  课题《陕西省初中毕业生艺术考试研究》项
  目和陕西省名师资源库建设项目,被省教育
  厅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授予“张
  亚丽教学工作坊”。被破格选入陕西省名师
  资源库,成为高新入围专家库的第一人。
  去年10月,八鱼中学的5名教职人员
  来到高新中学交流任职,交流期结束时,带队
  副校长赵秀平感触良多。他说,高新中学的教职团队有活力、有理想,执行力高且注重细节;自己的爱人也是一名中学教师,孩子也在高新中学上学,在参加过高新中学的“一日体验”活动后,也情不自禁对高新中学的老师竖起大拇指。赵秀平说,高新中学为教师成长提供着肥沃的土壤,而教师们也扎根校园,争先恐后成长起来,不论是成熟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毫无保留地展现着自己的热情,而这份热情,体现在课堂越来越好的氛围中、学生越来越好的成绩中,以及家长间越来越高的口碑中。
  青年教师张妮、付淑琴骨折后,架着双拐坐着轮椅坚持上班,坚持与学生谈心,让外来考察的校长班学员深为感动;
  青年教师王小敏、覃春玲、李文莉临产前坚持上课到最后时刻,被大家公推为“感动校园人物”;
  青年教师李慧敏在带领学生前往北京研修的火车上,仍不忘备课;
  青年教师雷芳无论多晚,都能第一时间在微信上检阅学生作业,并与家长交流;
  青年教师赵文利为教育感化问题学生,兑现承诺剪掉了自己的长发,被家长传为“佳话”;
  青年教师梁婧多才多艺,活力四射,她建立的戏曲社团在“美育星光”展演中拔得头筹;
  骨干教师牛应军、米朝霞等学科引领人物任劳任怨,甘为人梯,是青年教师崇拜的偶像;
  ……
  太多的感动与荣誉,都被家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