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前行近的不选挑远的
“再苦再难,也要让娃娃进城。”说这句话的是陈仓区西山老人王秀清,她带着孙子聪聪从西部山区到金台区新福园片区一所小学读书已经两年了。
王秀清的老家在陈仓区坪头镇,一家人生活比较贫困,但为了能让聪聪到城里读书,一家人认为再“烧钱”也值得。聪聪一家租住的房屋位于福潭大桥北桥头附近,记者来到聪聪一家租住的房屋内,聪聪的父母并不在家,家中的陈设是十几年前的家具。王秀清老人告诉记者,聪聪的父亲学历不高,但会开大货车,前几天被朋友叫去开车送货了;聪聪的母亲同样没什么文化,目前在三迪附近打工,算算收入,两口子一个月起早贪黑能挣下4000多元。
然而,每月的支出却让聪聪一家不堪重负。王秀清老人算了一笔经济账:“房租每月700元,水电物业费用每个月大约100元,孩子父母经常不在家,只能把孩子放在学校周边的托管班中,每月托管费600元,一家人吃喝用度,即使再节省,每月最少也得2000元。进城两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钱不够花。”
农村孩子进城求学是一方面,城里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自己认为的好学校,也选择舍近求远。
欣欣家住我市高新区,前几年,却在我市西街幼儿园上了学。说到送孩子上学这件事,欣欣的母亲张薇笑着直言:“那简直是一场比赛。”幼儿园每天8点入园,她和孩子6点半就得起床洗漱,7点20分准时出门,一路途经高新区、渭滨区、金台区,如果不堵车,刚好将孩子送到。有时候遭遇堵车,她只好给老师发微信,请老师给孩子留些早饭。去年秋季,欣欣已经进入高新一小读书。张薇说,自己之所以舍近求远,为的就是让孩子从小就在大家公认的名校读书。
聪聪和欣欣家境不同,但家长不约而同地让孩子择校读书。
攀比成风不进名校就是“没面子”
记者从我市教育部门获悉,无论我市农村还是城区,舍近求远读书的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拿我市金台区和高新区来说,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地户籍的学生甚至接近一半。
舍近求远的生源实际上分成两类:一类是在中小学阶段进城读书的农村户籍生源,另一类是城市孩子“跨区”求学。
为何农村户籍生源要“挤”进城市求学?这种现象实际上与现行教育入学的“低门槛”政策有关。市教育局一名干部告诉记者,按照政策规定,尽管户口并没有在城区落地,但只要孩子父母满足进城务工、开店、租房居住等相关条件,城区学校就必须接收子女入校就读。这种政策是宝鸡城镇化进程中的必要措施,让农村家庭的子女进城求学变得很容易。
记者在我市一些农村地区进行了走访。如今已是6月,再过不到3个月,秋季入学即将开始,一些农村家庭也将孩子进城求学的事情提上了日程。记者在眉县横渠镇采访时,一农户正在为6岁的儿子浩浩进城求学做准备。
“现在进城门槛很低,我也要想办法把孩子送进城里去读书。家族里与浩浩差不多年纪的孩子有6个,4个都在城里上学,若是我儿子不进城,别人会笑话我没本事。”浩浩的父亲告诉记者,他已经想好了这件事情该怎样做。他说,自己有布面顶棚安装的手艺,这些年,每年有大半年不在家,在北京、辽宁、新疆等地干活,每个月也能挣下三四千元。孩子的母亲准备下个月就在宝鸡城区租一套单元房,主要负责带孩子上学,省吃俭用也能撑得下去。
记者了解到,一些城市家庭同样认为上名校是一件事关“面子”的事情,一些家长想尽办法,也要让孩子进名校读书,这也在客观上加大了很多学校的生源负荷。以我市高新二小为例,由于学生多,一些班级甚至有70人以上。
在很多人眼里,如果不能把孩子送进城里或名校读书,似乎就意味着“低人一等”;甚至一些经济条件不佳的家庭,也选择了“打肿脸充胖子”,让孩子舍近求远去读书。以进城求学为例,陈仓区县功镇一名基层教师
告诉记者,
她所在的学校5年前还有270多名孩子,而现在只剩下120余人了,大量的孩子已经进城。
权衡轻重适合自己才是正理
“如果只是为了攀比和面子而让孩子硬‘挤’进城里或一些学校读书,这是不可取的。”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相关负责人认为,近年来,我市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孩子舍近求远求学加剧了“大额班”“择校热”等现象出现。
以进城求学来说,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为城乡教育均衡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大量优质教育资源正在向乡村一级倾斜,全市所辖的12个县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验收,在陕西省率先实现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全覆盖。同时,在2016年成立了城乡教育联盟,以城市及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为中心,通过示范引领、帮扶渗透,打破城乡教育相对封闭的发展格局,推进城乡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差异共融。可以说,目前宝鸡农村校园的环境正在变得整洁优美,教学条件也越来越好,教育教学质量都在稳步提升。然而,现实情况是,舍近求远的现象依然愈演愈烈。以我市陈仓区为例,该区目前中小学共有适龄学生约5万人,目前进城求学的孩子达到了3万人以上。
同样,城里孩子舍近求远上学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些家庭宁可借款或背上贷款,也要在名校周边租房买房,让孩子达到入学条件。这种做法与一些家长“攀比和跟风”心态有很大关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按照《宝鸡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点规划(2016-2020)》,至2020年,我市将规划中心城区中小学共计167所,其中新建中小学54所,改扩建中小学113所,之所以下大力气规划建设这些学校,一方面是城镇化进程的刚性需要;另一方面,也与攀比式舍近求远求学态势息息相关。
声音
舍近求远家长要三思
孙海涛
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也是时下很多城乡中小学生家长攒着劲、咬着牙送孩子舍近求远读书的初衷。尽管这种初衷很朴素,但是,笔者还是要在这里提醒一句,要让孩子舍近求远读书,家长在付诸行动之前有三个问题应该想清楚:其一,孩子就近上学是否意味着难成才?其二,对于家庭来说,是否量力而行?其三,这种做法是否有竞赛式攀比之嫌?这三个问题如果没有搞清楚,那在孩子人生的起步和成长阶段硬让孩子舍近求远读书,这既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也是对家庭的不负责。
笔者在采访中,看到了一些家长因没有三思而导致的家庭之“痛”。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舍近求远求学,环境、习惯、生活节奏等都需要改变,要孩子在短时间内适应并不容易,这直接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有家长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孩子本来成绩还好,怎么换了好学校反而大幅退步?实际上孩子依旧很努力,怪只怪家长忽视了“软环境”的巨变。再从家庭角度来讲,舍近求远意味着家庭更多的花销。莫小看一个娃娃,其花费往往占据家庭开支的“大头”。舍近求远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迫使很多家庭负重前行,甚至不得不勒紧裤腰带。
越来越多的舍近求远现象,也使得一些家长产生了跟风和攀比心态。一些家长抱着“某某家条件还没我家好,咋就把孩子送进好学校了”“别家孩子进城了,咱家孩子不去多没面子”的心态,让舍近求远这件事多了别样的竞争含义。从本质上说,这种心态与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一样,都是扭曲的心理在作怪,副作用却大得多。摆阔绰席面只事关金钱,但舍近求远送孩子读书,不只事关金钱,更是在拿孩子当争脸面的砝码,影响的将是孩子一生。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笔者也在这里提醒诸位家长,在送孩子舍近求远读书前,一定要慎重思考前文提出的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