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一个好点子变成一个大产业
——“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李晓宏带领乡亲脱贫的故事
    李晓宏(右)查看香菇长势

  日前,记者来到陇县温水镇枣林村,只见一座座排列整齐的大棚连成了一片。走进8号大棚,贫困户邢虎林正和妻子采摘香菇。邢虎林说:“多亏李晓宏建的大棚,去年8月,我和妻子承包了两座大棚,当年就收入1.8万元。随后,我动员在浙江打工的弟弟回家种香菇,今年,一起承包了9座大棚,仅8天时间就销售香菇3600多公斤。预计今年收入10多万元不成问题。”如今,在陇县,和邢虎林一样,借助李晓宏的大棚进行香菇种植而脱贫的贫困户就有1414户。
将香菇种植越做越大  
  今年44岁的李晓宏,出生在陇县天成镇八龙潭村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山大沟深,父辈们为了摆脱贫困,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仍然未能如愿。李晓宏长大后,为了改变贫困的生活面貌,在外省建筑工地打过工,虽然努力工作,却收入平平。2003年,李晓宏从朋友那里得知,种植食用菌有市场、销路好,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从亲戚家借来4000元,在陇县县城租了4间平房,进行香菇种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探索,李晓宏依靠种植食用菌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这也成了李晓宏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2012年,当地政府部门看到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市场前景,优先给李晓宏流转土地500多亩,希望他继续发展食用菌产业。李晓宏想尽办法,在温水镇坪头村一次性投资4000多万元,建起了100多座香菇种植大棚,并从河南省灵宝市高薪聘请了3名技术员。
  “借袋还菇”模式显成效
  2016年,在陇县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李晓宏致富不忘穷乡亲,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采取“公司+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方式,扩规模、上档次、创品牌,鼓励贫困户加入到他创办的宏盛农牧有限责任公司中来,一起种植香菇,增加收入。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入股分红;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借袋还菇”扶贫模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
  李晓宏“借袋还菇”模式,实行“三免一借两保障”。即公司免费提供大棚、免费用水用电、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先借给贫困户每棚香菇菌袋8000个;香菇上市后,以保底价进行回收,保障每季每棚不低于8000元;如市场价低于保底价,由公司补齐差价。只要贫困户进入公司种植香菇,不掏一分钱、不愁技术、不管市场有无风险,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2017年,加入公司的第一批22户贫困户种植的香菇销售后,一算账,户均收入8000元以上;第二批93户贫困户积极入园,种植两季香菇后,收入超过1.6万元。随后,要求入园种植香菇的贫困户越来越多。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李晓宏先后在温水镇、新集川镇、固关镇新建大棚500多座,目前投入运行的就有300多座,吸收贫困户1414户。截至目前,李晓宏先后拿出20多万元,对缺乏技术的贫困户予以补贴。
  千余户群众因此脱贫  
  枣林村一组贫困户杨建平,全家有6口人,杨建平的母亲患有多种疾病,需要常年吃药,大女儿患有先天性脑瘫,另外两个女儿年龄还小,而杨建平在东莞市一家塑胶厂打工,家里全靠妻子刘书霞照管,生活负担很重。2017年,当刘书霞打电话告诉杨建平,家乡现在发展“借袋还菇”产业,杨建平立即辞掉了工作,回家和妻子一起经营了3座大棚,一季香菇出售后,就收入了2万多元。
  47岁的枣林村六组贫困户绳怀顺,其母亲和妻子都患有疾病,女儿还在上学。绳怀顺没有技术,常年靠低保维持生活,听说有“借袋还菇”的模式后,他积极报名入园学技术,并承包了2座大棚。今年初,香菇刚上市,不到10天时间,就采收1000多公斤,收入7000多元。绳怀顺高兴地逢人就说:“我做梦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钱,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太好了,家里再也不过苦日子了。”
  在李晓宏的香菇产业园区,像这样因承包大棚而脱贫的群众就有1400多户。实行“借袋还菇”一年多时间,就有200多户贫困户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实现总收入2300多万元。由于贡献突出,李晓宏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宝鸡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殊荣。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