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从《梁家河》看如何读书
郑晔
  纪实文学《梁家河》,更多的人从中读到的是青年习近平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群众路线的心路历程。读完此书,笔者却被习近平知青岁月的读书经历所深深感染。
  关于读书,习近平有许多趣事。1969年1月,15岁的习近平带着两个箱子,翻山越岭来到梁家河。给知青搬行李时,村里一个“精明”的后生挑了一个看起来较小的棕箱,结果越背越重,落在了后面。最后他才发现,看起来最小的箱子其实是最重的,因为习近平带的箱子里全装满了书。后来,那个后生“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笑话被知青们传了很久。习近平在劳动之余,如饥似渴地学习。因为不通电,天黑以后,劳累了一天的梁家河村民和知青都早早睡了,只有习近平的窑洞里透出灯光。因为点着煤油灯看书,习近平的脸都被熏黑了,被大家戏称为“黑包公”。“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习近平就是凭着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求知若渴的理想信念,支撑起他丰富的精神世界,使他忘记了物质生活的贫瘠,在书本的世界里甘之如饴。
  年轻人应该读哪些书?从《梁家河》里不难看出,在读书方面,青年习近平涉猎颇广,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只要看到,就手不释卷。听说另一个知青点的同学有一本《浮士德》,习近平步行30里山路,上门借书;在中央党校帮装车师傅搬书,他一有空就捧着书看,《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里的很多警句到现在都能背出来。2013年、2014年,习近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当年在窑洞里读过的书籍内容仍能脱口而出,让很多外国记者惊诧于中国领导人的知识储备。对习近平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因为读书,让他成为一个受梁家河人民喜欢的人,大家都喜欢和他聊天,听他谈古论今,讲历史,讲外面的新鲜事。相比较,我们现在的读书环境比习近平当年的环境不知要好多少倍,因此,一定要通过阅读经典和名著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在大量的阅读之后,才能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从而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
  想读书没有时间怎么办?《梁家河》一书中给出了习近平的答案。尽管当时年仅15岁的习近平每天要参加繁重的劳动,但他却总是想方设法挤出时间看书。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吃饭时看书,上山放羊时看书,晚上的时间他更是视若珍宝,每晚坚持看到深夜。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正是因为大量的阅读,让习近平一方面进行自己的农民化实践,另一方面从书本中汲取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很多人被手机“绑架”,尽管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碎片信息,却挤占了读书的时间,许多人感慨没有时间,很难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写几句读后感。《梁家河》告诉我们,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只要热爱,就一定能找出时间。
  从《梁家河》看读书,感触良多,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灯塔般的“梁家河”,照亮阅读的每一寸时光。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