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县志》中的石鼓图文 乾隆二十九年版的《宝鸡县志》 画中博古架上挂着无腿眼镜 杨耀翻阅清代古书 南明忠臣的后代在这里生活
杨畏知是宝鸡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忠臣。他是金台区北庵堡人,明崇祯年间的进士,后来去了云南做官。在云南期间,逢当地土司叛乱,在与叛军的战斗中,杨畏知立下汗马功劳。之后清军入关,崇祯皇帝在北京自缢,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了南明,杨畏知在南明第二任君主朱聿键时任右佥都御史,巡抚云南。后来张献忠余部在孙可望等人带领下,退踞云南,围攻楚雄,杨畏知率军民奋力坚守,可惜最终兵败。
打了败仗,杨畏知悲愤之下意图投水自尽,这时孙可望连忙劝他,说要“联明抗清”,希望杨畏知能合作。杨畏知要孙可望答应三件事“不用献忠年号,仍尊明朝;不杀百姓;不掳妇女”,而后才同意合作。
后来,孙可望因南明未能满足自己封王的要求,率兵进攻广州、桂林,逼着永历帝逃往南宁,还杀害了阻碍自己封王的大臣。杨畏知得知后痛哭失声,大骂孙可望。孙可望得知后,将杨畏知骗到贵阳,当面责骂他。杨畏知毫不畏惧,还将头上的冠摘下来,击打孙可望。羞恼之下,孙可望将杨畏知残忍杀害。杨畏知遇害后,被追封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据记载,杨畏知的遗体后来被运回家乡,葬在北坡上。
杨畏知的后代,现在就生活在茹家庄村。村民杨耀介绍说,在村里有近百户杨氏后人,他们至今珍藏着一幅记载杨氏先贤的祖案,上面写着“杨畏知”的名字。杨耀以前听长辈讲故事,说他们杨氏一族以前居住在北坡上,明朝灭亡后,杨畏知的家人担心遇到危险,便四散逃开,有的甚至远逃至甘肃。杨耀这一族逃到渭滨区神农镇一带,后来清朝统治者复用明朝官员,为杨畏知正名,并将他的遗体运回故里,杨氏族人才抛头露面,并在茹家庄村定居下来。“每年大年初一,我们杨家人都要去北坡杨畏知墓前祭奠,哪怕后来墓被毁,也坚持在原址附近祭奠,一直到1951年才停止。”杨耀说,现在,茹家庄村的杨氏后人,见面都互相行礼致意。
清代县志至今保存完好
杨畏知在云南为官时,名声极好,加上当时坚守楚雄,保护了许多百姓,所以在他遇害后,楚雄百姓立祠以祀。杨耀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光绪年间,茹家庄村杨氏后人中有一名叫杨璟瑢的举人进京赶考,未中;但在拜会朝中官员时,两位云南籍官员却温言安慰,并分别送给他几幅字画。这两位云南籍的官员说,此举是为了感谢杨璟瑢的祖上对云南百姓的恩情。
在62岁的村民杨家祥家中,记者见到了这几幅字画。首先是一幅或者说大半幅画,之所以说是大半幅,是因为这幅画的上半部分已损坏,但仍能看出画上的内容。这是一幅梅花图,树干和树枝已经被白雪覆盖,但仍有数十朵梅花在树枝上尽情舒展着身姿。树下有一石,一只小鸟站在石上仰头望天,仿佛正在鸣叫,看起来极为生动。除了这幅画,还有一副半对联。其中一副对联保存较为完整,署名为“南涧李志和”;剩下的半副对联,署名为“刘崐”。如果杨耀讲述的故事没错,这个刘崐应该就是清同治皇帝的老师、出生于云南的著名书法家刘崐。
除字画外,杨璟瑢还传下来一套清代的《宝鸡县志》。杨家祥小心翼翼地从里屋将这套古志拿出来。只见包裹在外的书套已经被严重磨损,但打开书套后,里面的四本古书却保存得极为完整。这套县志一共四册,第一册里写有“凤翔府宝鸡县知县许起凤重修”的字样,许起凤是浙江昌化县的进士,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宝鸡知县,这套县志应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版的《宝鸡县志》。
书页很薄,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者轻轻翻开书页,只见书页完整、字迹清晰。尤为珍贵的是,此书中还有石鼓以及石鼓文的临摹图,并列出古文、今文以资对照。
杨家祥说,这些字画和古书,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十多岁时,在家中老房的房梁和墙台上发现的。当时土墙因被老鼠打洞,掉下来的土渣将古书埋了半截。但他那时年少,并未在意。直到上世纪90年代拆除老房盖新房时,他才将字画和古书拿出来。关于老房他只记得,自家的老房比村里其他人家的房子要高出不少,房檐、门窗上都有精美的雕刻,这些都证明着自家过去的显赫。可惜父亲去世得早,也没能好好给他讲一讲老房、字画和古书的故事,现在想起来颇为遗憾。
宫廷御医留下巨幅画像
距杨家祥家不远的地方,是同为杨氏后人的64岁村民杨有德家。杨有德家收藏有50多本清代医书和一幅清代巨幅画像,在附近颇有名气。杨有德在杨耀的帮助下,将这幅画像徐徐展开。只见这幅画近3米高,画像正中,一男一女两位老人分左右而坐。男人身着清朝官服,眉毛胡须皆已花白,右手放于胸前,左手持一烟杆。女人坐在旁边,头戴首饰,双手拢于袖中,神态安详。
杨有德说,这幅画画的是自家先祖,但姓名已无可考。杨有德只听村里老人说,自家先祖是嘉庆年间的御医,为皇家服务多年,后来告老还乡时,宫中为其制像,便是记者面前这幅画。这幅画并没有落款,所以无从辨别成画的年代。
画中人的官服补子被人物的右手遮去一部分,像是代表五品文官的白鹇,但杨有德和杨耀却坚持认为应是代表一品文官的仙鹤。记者查阅得知,清代御医有记录可考的最高品级是正五品,直到宣统年间才将太医院院使的品级调高至正四品,所以画中人的真实身份依旧是个谜团。只有头顶正上方匾额中“作宾王家”四个大字,坐实了画中人为皇家服务的身份。
有别于一般的画像,这幅画中,不仅人物描绘细致,就连人物周遭的建筑、景致和物品都有详细的描绘,甚至角落和地毯上的纹路,也被画师一笔一笔认真勾勒出来,简直就像是一张来自清朝的相片,仔细看能看到许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挂在博古架上的无腿眼镜。
与画像一同被传下来的,还有50多本清代古书。杨有德说,记忆中小时候,老房的阁楼上塞满了古书。后来,大部分古书在拆除老房的过程中被丢弃,只有先前借给当赤脚医生的姐夫,后又被其归还的50多本古书保留了下来。
记者看到,这50多本古书的成书年代从嘉庆到道光年间,大部分是医书,还有少部分记录的是风水、天文方面的知识。这些医书类别很全,分为妇科、儿科、外科、内科等数十大类,其中又细分为痘疹、头疼、寒热等数百小类,还有专门教人炮制药材、解毒乃至兽医方面的书籍。在一些书中,除了详细的药方、辨证理论,还画有详细的图示。记者注意到,除了部分印制书籍,还有一部分书籍是手抄本,字迹工整,重点部分还用红圈勾注,足见杨有德的这位医生先祖的勤奋和认真。
出了杨有德家的大门,不远处,一棵600年树龄的大槐树挺立在路旁,树枝延伸很远,护在几户村民家小院的上方,努力为村民遮风挡雨。前行不远,一块清代圣旨石碑立在道旁,诉说着光绪年间另一位杨氏后人杨浅浅的荣耀。杨浅浅的后人杨明鱼便是1974年震惊考古界的西周古
弓鱼国墓地的发现人,后来又数次保护文物,为我市的文化传承立下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