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牛司令脱贫记
  早晨六点:起床、喂牛、打扫牛圈;上午九点:割草;中午十二点:喂牛;下午三点:割草;下午四点:铡草;晚上七点:喂牛;晚上十点:上床休息。
  因为养牛,两年多来,老唐的每一天几乎都这样度过,周而复始,紧张而繁忙。
  “牛是张口货,一天要喂三遍,这些活儿少不了。”老唐一边给小翻斗车里装饲料,一边对笔者说。
  老唐名叫唐均明,今年51岁,是凤翔县南指挥镇白家凹村17组村民。他靠养牛,2017年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说起养牛,他满脸笑意,手里的铁锨挥舞得更欢实了。
  老唐养牛是个意外选择。他以前是瓦工,跟着村上的建筑队走南闯北,日子也还过得去,一家人其乐融融。然而,近几年的变故使他的生活跌入谷底。
  老唐的老伴精神方面有点问题已经多年了,需要经常服药。“吃了药看着和正常人一样,还能做饭,干点家务。一犯病啥也干不成,还要人伺候。”提起家里的事,老唐没有了刚才谈养牛时的喜悦。
  这还不是老唐最糟心的事情。五年前的一场车祸,使老唐的儿子受了重伤。“住了好长时间医院,外伤好了,但我发现儿子情绪方面有点问题,医生说是脑外伤引起的。”
  这对老唐来说不啻晴天霹雳。老伴已经那样了,如今儿子又成了这个状况,那段时间老唐觉得生活很不公。然而,他的霉运并没有完,打击接踵而来。三年前,他的女儿精神方面也出现了异常,老唐欲哭无泪。
  一家四口,三个病人,这对一个家庭而言是难以承受之痛。“老伴和女儿一个月吃药就要七百多元。”因为要照顾家人,老唐再也不能外出打工了,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差。那几年,老唐这个敦实的汉子,尝到了旁人无法体会的苦涩和心酸。
  脱贫攻坚开始后,老唐家成了首批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何帮助像老唐这样的贫困户尽快脱贫,列入了镇村重要议事日程。
  “针对老唐当时的情况,我们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精神抚慰,鼓励老唐从觉得活人没心劲的状态中先走出来,重树信心,撑起这个家;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帮助老唐选择产业,实现收入的可持续性。”白家凹村村委会主任王永良说。
  帮扶干部、村党支部副书记王金文三天两头往老唐家跑,开导老唐,慢慢地,老唐从心里也迈过了这道坎。“愁过,难受过,但不顶啥。这个家现在要靠我哩,我不能再这个样子,得想办法挣钱养家。”回忆起往事,老唐五味杂陈。
  思想工作做通了,人也有了精气神。但干点啥呀?镇村以及帮扶干部费了一番心思。
  发展短期种植产业相对而言,投资小,见效快,但老唐是个“光杆司令”,家里再无劳力,显然不太适合。养猪吧,价格波动太大。老唐和王金文商议再三,最后决定养牛。“黄牛的价格最近几年一直很稳定,而且国家也有补贴,风险相对小一些。”老唐说。
  想好了,老唐就干了起来,烦恼事也接二连三找上门。
  养牛要建牛圈,要买牛,要配备铡草的设备……前期花钱的地方太多。老唐心很热,奈何自有资金太少,他一时犯了难。
  镇村以及帮扶干部及时伸出了援手,帮助老唐贷了5万元,老唐在亲戚处还借了一些钱,这样牛圈就盖了起来。也是老唐运气好,他的一个亲戚是贩牛的,老唐又从他那里低价买来了7头牛。
  老唐的养牛事业就这样在众人的帮助下起步了。从那时起,老唐就住进了牛圈,精心侍弄着这群“宝贝疙瘩”。
  养牛既要有资金支持,还要懂技术。两年来在这些方面,镇村给予了养殖户大力支持。
  “这几年,我每年都可以享受到1万元的养牛补贴!”老唐一脸感激地说,“以前在生产队时见过饲养员养牛,多少懂一些。现在镇上和村上办过好几次养殖培训班,我都学会给牛打针了,一般的小毛病我也能看来了。”吃过不懂技术的亏,老唐现在特别上心,晚上躺在床上还要在手机上看一会儿养牛技术方面的文章。
  一晃两年多过去了,老唐的牛已经从7头变成了20头。老唐掰着手指头算了个账:16头大牛,每头约值1万元;4头牛犊,每头约值6000元,20头牛总价值18.4万元,加上国家补助的钱,现在资产过了20万元。虽然还有些贷款,但养牛事业已经步入了良性渠道。
  尝到养牛好处的老唐干劲更足了,他说今年下半年,他要筹措资金,再买些牛,“我建的牛圈,养到50头才合适。这样也就有了规模效益。”
  “规模效益”这四个字从老唐嘴里说出来,笔者略感到惊讶。当笔者一行提出看看他的牛时,老唐一口拒绝了,他说最近要防疫病,任何人不能进入牛圈,牛可是他的宝贝呢,不能有半点闪失。失望之余,觉得老唐这个“牛司令”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在行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