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西秦视点
第06版:人社专刊
第07版:体育周刊
第08版:传统文化特刊
第09版:教育周刊
第10版:社会•法制
第11版:综合
第12版:质量专刊
标题导航
|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关中前列
立根于群众最终是为了造福群众
5万份旅游优惠册赠市民
今日降雨持续 周二天气转晴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立根于群众最终是为了造福群众
——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系列评论之二
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不仅是党的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而且反映了总书记深厚的群众情怀。这种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思想底色,从青年时代就在习近平的心中牢牢扎根,成为他矢志不渝的追求。一部反映习近平青春足迹的纪实文学《梁家河》就昭示人们,共产党人只有深深地立足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时刻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能更好地为群众谋福祉。
只有立根于群众,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民情民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共产党人来自群众,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持党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广大党员作出了表率。在梁家河,北京知青习近平和乡亲们吃酸菜喝糁子,住窑洞睡土炕,挨过饿受过冻,手上磨出老茧,亲身经历着普通群众的艰苦生活。在梁家河的七年间,习近平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最终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只有对基层生活经历最真切的感知,只有对基层群众怀有难以割舍的浓浓乡情,才能始终把群众放在心头,与群众心贴心、心连心。
只有立根于群众,才能感受广大群众的所愿所盼,更好地为群众谋幸福。群众是党的基础,党员干部只有俯下身子,同群众面对面、心连心,才能把为群众谋福祉的艰巨任务落到实处。在梁家河插队虽然只有七年,但工作后的习近平时刻关心着这里,牵挂着乡亲们的饥寒冷暖,帮村里通了电、修了学校、架了桥,请吕侯生去福州治病,为灵娃捎过生活费。梁家河的青春岁月,把习近平同最基层的普通群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最了解群众需要什么盼望什么,铸就了他立志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信念,成为永久的精神支柱。只有夯实了最牢靠的群众思想,把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导向,做一切事情才能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更好地为群众谋幸福。
只有立根于群众,才能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激发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知青生活为习近平奠定了人生之根,更培养了他为人民做事的不变信念和勇敢担当。在梁家河的艰苦岁月中,年轻的习近平把群众遇到的问题看在眼里抓在手里,他带领乡亲们建沼气池、打水井、修磨房、开代销店、办铁业社和缝纫社,就是为了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体现了强烈的为民服务意识、锐意创新精神和带头实干作风,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习近平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种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论述,无不反映了总书记的拳拳爱民之意,也昭示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赤子之心。只有对人民群众饱含深情,心里装满群众的根本利益,共产党人才能更好地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焕发出无穷斗志和巨大力量,带领广大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