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本期发布:
闪耀红星两亭村
本报记者陈亮






  几十年前初夏的一个清晨,麟游县两亭镇两亭村外突然响起了枪声,“土匪来了!”5岁的马文才被娘叫醒,跟着一大堆姊妹迷迷糊糊地向村子后面的山上爬去,山上有不知道啥时候修的堡子,每次来土匪,乡亲们都爬到堡子上的窑洞里去躲。
  傍晚时分,马文才饿得肚子咕咕叫,姐姐们和娘抱成一团,谁也不敢说话。忽然窑门口一黑,是两个背枪的人。“老乡别怕,我们是好人,都回家吧。”大家将信将疑,但饿得实在撑不住了,而且,这两个人和以往的土匪不一样,穿着灰衣服,笑嘻嘻的,口音也不是本地的。乡亲们下山回到村子,看到村庄秋毫未损,村前的空地上搭着棚子,许多当兵的在里面蒸米饭,招呼村民去吃。村民不敢吃,当兵的就盛了饭端给小孩子。“我吃了一碗,可香了,那个味道我现在还记得。”如今已经75岁的马文才记忆犹新,“村上能记得这事的没几个人了。”
  关陇要隘的两亭
  两亭镇因两亭村得名,两亭村因两亭得名。两亭是啥意思?村主任王应祥说有两个来历,一是以前街道上有两个亭子。这个解释太表面了,在街道上早已被拆掉的两个亭子还没有建起来之前,这里就叫两亭。另一个解释是因为这里是甘肃灵台、陕西凤翔和麟游三点围成的三角形中心,而且各自距离都是40公里。这个解释似乎和两亭没关系,但实际上,这有可能是两亭真正的得名原因。
  秦汉时期,在城池之外会设亭,十里一亭。《送别》这首歌里所唱的“长亭外,古道边”,说的就是这个亭。亭的作用是负责城市警
  戒和迎来送往,古代送远客,一般都会送到十里长亭才告别。亭有可以住宿的客栈和饭馆,是官办的,来往旅客要在这里登记身份去向及所带货物等。亭的管理者叫亭长,刘邦起义之前就是亭长。亭长大多由退伍军人担任,负责一亭之内的警戒治安,缉拿盗匪,顺便调解民事纠纷。美国西部电影里西部小镇的警长,就像中国古代的亭长。两亭,顾名思义,就是有两个亭的一个地方,这两个亭扼守在穿越崇山峻岭的秦陇古道上,充满了武侠电影里如同龙门客栈一般的浪漫气息。直到近代,两亭的这种气质依旧存在。
  街市繁华的两亭
  过去两亭街上没什么大户人家,都是买卖商户,但不少买卖商铺是外地的大户在这里开的,其中凤翔的居多,甘肃的也有。在这里开店,却不在这里定居,也充分说明这是一个繁华而动荡的所在。
  马文才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几十年前两亭街道上每一间铺面的主人和经营的品种。
  两亭跨在山间的一条小河两岸,河不大,两岸缓坡上的树林,是村上自发的集市。集市的尽头是火星庙,从火星庙向北,是几十年前的老街。
  马文才描述的老街东边,是有两家面馆、杂货铺、客栈、绱鞋铺子、药铺、车马大店和粮食集的地方。街西面是两家药铺、饸饹铺、肉铺、缝纫铺、鞋铺和木匠铺。老街很短,砂石路,所有店铺都是上板儿的。但就在这短短的街上,两家旅店,其中一家还有大型停车场,两家绱鞋的,三家药铺,可见商旅繁忙。既然生意这么兴隆,为啥两亭没有发展成大镇呢?村书记胡东红指着村子四面的四座小山包说:“这里是经常打仗的地方,这些山包上还有战壕。过去这里能挣钱,却没人敢在这里住。”最后在这些山包上留下战壕的人,是1937年成立的抗日义勇游击队。
  星火燎原的两亭
  沿着山坡爬上一个台塬,眼前的景象瞬间带人进入游击战的场景,这简直就是一个天造地设的瞭望台,这个瞭望台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截断了山上的路。瞭望台的边沿是一圈半人深的战壕,中间还有交互相同的巷道。瞭望台最前端是一个人工堆起来的大土堆,作为岗哨临空俯视山下,山下的街道尽收眼底。瞭望台三面壁立,后接大山,易守难攻。两亭街道在四座瞭望台的监视下,一览无余。
  “当年在这些阵地上坚守的,是赵伯经领导的抗日义勇游击队。”两亭镇镇长张丽萍说,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活跃在麟游岐山一带的中国共产党西府游击队。
  1932年8月,在麟游县当教师的地下党员赵伯经,接到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在丰塬村郝家塬,与王乐天、许晓东、陈世业、刘章天等成立了30多人的游击队。中共陕西省委派崔廷儒来到麟游,指导游击队的斗争方向,确定了打土豪、分粮食,救济灾荒,发动群众,抗粮抗款,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任务。
  10个月后,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编为5个分队,形成了以丰塬、崔木为中心的游击区。后来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反扑,为了保存这支武装力量,1934年6月,根据上级党组织关于进行“合法斗争”的指示,通过进步人士刘民生、李子敖等人与县政府协商,在“不调换人员,不调换武器,不进城驻防”的条件下,麟游游击队改编为麟游县保卫团崔木区团,负责维持崔木的社会治安,赵伯经任区团长。同时,成立了中共崔木区团支部,王乐天任书记,受中共麟游总支部领导。
  抗战全面爆发后,两亭地区匪患猖獗,1937年11月,赵伯经在保卫团成立抗日义勇游击队,设立党支部,进驻两亭,在当地治安剿匪、发展经济、宣传抗日。
  游击队,是马文才记忆里给他米饭吃的那支队伍吗?显然不是,马文才5岁的时候是1948年,那时候,是哪支部队来到了两亭呢?
  红星照耀的两亭
  “是彭德怀领导的西北野战军。”两亭初中的历史教师姚萍,曾经认真地搜集整理过这一段历史。
  1948年4月,西北野战军总司令彭德怀率部挺进西府,消灭胡宗南以及马步芳、马鸿逵部队,解放了宝鸡。西府战役中,他们占领了国民党在宝鸡虢镇、蔡家坡地区的军需工厂和军火仓库,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物资;组织150多辆大车,从虢镇上凤翔,进入麟游两亭,向甘肃转运物资。
  马文才记忆当中的那支队伍,就是运输物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队伍驻扎在村边的空地上,物资就存放在村外一个叫作药王洞的庙里。这座庙是一排五孔窑洞,至今还在,村上没有人不知道这段红色传奇。
  “那天晚上枪响了一夜,第二天部队就走了。”马文才的回忆,把人们带回全中国彻底解放的前夜,西北野战军的辎重部队翻山越岭输送物资,一路打退国民党残部和土匪的侵扰,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这些鲜为人知的点滴细节,遗落在陕甘要道上的两亭,熠熠生辉。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