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科技创新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本市新闻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文学周刊
标题导航
|
陈仓沃土的文明传声筒
渭水波光映青铜
博物馆之行
讲不完的岐山故事
千湖湿地的美
关山草原
游古(弓鱼yu)公园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渭水波光映青铜
金陵中学八(5)班 郭梦菲
渭水从秦岭脚下流过时,总爱把阳光揉碎在粼粼波光里。作为土生土长的宝鸡人,我打小就爱听长辈讲述青铜器纹路背后的寓意,顺着这些故事了解家乡的历史。那些泛着青灰的鼎簋彝器,不是玻璃展柜里的“老古董”,而是讲述故事的“传家宝”。
何尊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每次路过,我都忍不住在展柜前驻足。讲解员说,何尊腹底铭文中“宅兹中国”四个字,是迄今为止“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何尊身上的饕餮纹呈“回”字形蜷伏着,凸起的纹路宛如凝固的波浪,一层叠着一层,仿佛三千多年前的匠人用刻刀在铜器上镌刻下永不退潮的涟漪。那些凹陷的缝隙里,藏着岁月打磨出的包浆,泛着温润的光泽,恰似冬雪落在瓦当上的痕迹,轻柔却又深刻。
墙盘上的凤鸟纹,是我最为钟爱的细节。圆盘边缘,鸟儿并排而立,翅膀卷成优美的弧线,尾羽如绽放的花瓣向上扬起,连爪子都刻得细细尖尖的,好似随时要啄食草叶上的露珠。凑近细看,某些羽毛的纹路里还残留着铜锈的斑点,宛如不小心滴在宣纸上的墨点,反倒给庄重的纹样增添了几分灵动。这些三千年前的小精灵,可比美术课上老师教的简笔画生动多了,仿佛下一秒就会从盘上振翅飞出,掠过玻璃展柜,停歇在博物院旁的梧桐树上。
陈仓老街的夜晚,最是鲜活热闹。当二十米高的“何以为尊”灯组亮起,青铜纹样间的“中国”一词化作细碎星光,顺着饕餮纹缓缓流淌。扎着羊角辫的小娃娃追着光点奔跑,卖擀面皮的大叔举着竹筷,笑着招呼:“来份擀面皮,尝尝宝鸡味道!”石凳上的奶奶轻摇蒲扇,眼角的皱纹盛着灯光,笑着说:“看,咱宝鸡这景致,多美!”
一次,路过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看见外墙的灯光将“中国”一词清晰地投射在马路上。旁边奶茶店的小姐姐正热情地跟客人介绍:“何尊,可是我们宝鸡的宝贝,‘中国’一词,最早就是出自‘何尊’腹底的铭文呢!”
这时,风中飘来老街油泼面的香味。我忽然觉得,宝鸡人过的日子,恰似青铜器上的花纹,看着古朴陈旧,内里却满是浓浓的烟火气。那些镌刻在铜器上的古老故事,早已幻化成碗中臊子面的醇香、塬上麦田的芬芳,还有宝鸡人见面时那句热乎又亲切的“走,咥饭去!”
这,便是我的家乡宝鸡——享誉世界的“青铜器之乡”。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