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32万宝鸡技工的“匠心答卷”
本报记者 胡红玲
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的机床研发中心

宝钛装备制造(宝鸡)有限公司生产的反应釜

宝鸡技师学院实训中心教师给学生讲解机械操控技术

宝钛装备制造(宝鸡)有限公司工人展示精湛的焊接技术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里,田浩荣和学员讨论技术难题。

大国工匠与青年职工、学生面对面交流活动在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青铜熔铸的火光,映照出华夏文明的晨曦。3000多年前,西周工匠以范铸之法,让滚烫的铜液凝结成“中国”二字最初的形貌;3000多年后,同样的匠心在宝鸡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从何尊的庄重纹饰,到法门寺蹙金绣品的璀璨光华,再到长乐塬工业遗址里那些沉默却坚韧的钢铁脊梁,技术的基因早已深深镌刻进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今天的宝鸡,正以“技工之城”的姿态,回应时代的叩问。当“加快建设副中心、全力打造先行区”的号角吹响,当13条重点产业链协同并进,这座城市对技术的追求,已不仅是传统的延续,更是对未来的塑造。十年间,宝鸡技能人才从13万人跃升至32万人,数字是政策破冰的胆识,是校企联动的智慧,更是无数工匠以双手写就的答案——他们用纯朴与诚信打磨品质,以专注与创新攀登技艺之巅,让“宝鸡技工”成为这座城市最闪亮的名片。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潮头,宝鸡的匠心故事如渭河般流淌不息。这里的技术能人,既是产业跃升的基石,也是时代命题的解题者。他们以实干为笔、以精进为墨,在制造业变革的画卷上,皴染出技艺与创新交融的崭新图景。这条路,通往的不只是个体的成长,更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当代诠释——因“师”而承、因“势”而动、因“实”而兴、因“市”而扩,终将抵达匠心独运的未来。

  因“师”而承——迭代出“企校双师”培训新模式
  拜师学艺是诸多行业从业者入行的主要途径。师傅在每一名徒弟成长的过程中,都承担着重要角色。符合技工发展、市场需要是“师带徒”模式是否需要更新迭代的关键。
  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教育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市场对全能型技工、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让大家不得不面对传统“师带徒”模式的痛点: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带来的结果就是,“就业难”与“用工荒”矛盾现象同时存在。
  “技能人才缺口不是简单的一组数字,而是产业升级发展的‘刹车片’。”业内人士道出了宝鸡这座城市的焦虑。
  迫切需要一个符合新时期、新变化、新要求的新型“师带徒”模式,能让中坚力量出色地担当起“师傅”的角色,又能引导新生一代成为合格的“徒弟”。具有宝鸡特色的“四位一体”新型学徒制模式应运而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实操课题与工作任务一体、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一体、学习者与工作者一体。
  把生产线搬进课堂,把课堂搬进生产线。这不是简单的空间与设备的转移,而是对授业老师能力的检验。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名师”是培训教育的前提。然而,从技工培养的理念、模式上来看,以各职业院校为代表的学院派和以各企业高等级技工为代表的实践派存在着明显差异,前者注重理论传承与系统性研究,后者强调实践创新与经验应用。怎样让两者共同发挥作用,实现优势互补?“企校双师”新模式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
  在宝鸡技师学院实训中心的智能制造一体化教学工作室里,机电工程系教师曹永智在给学生们上课。与以往有课桌、黑板、粉笔的教室不同,这里摆放的是电脑、机床、工业机器人。曹老师手里拿的不再是粉笔,而是机器操控器。2019年,学院开始尝试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作为学院首批“企校双师”教师之一的曹永智,深刻感受到“企校双师”对老师的新要求。
  从讲好专业理论知识到强化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衔接,曹永智的讲台从教室变到了生产线。他指着数控加工中心说:“别看这么一台不起眼的机器,要想让它运转起来,需要熟练地掌握机械、电气自动化、绘图、编程等技术和能力,多门专业知识融合在了一起。要想学生优秀,就必须自己了解更多、更全面。”老师不断完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也能带动学员严格要求自己。自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开展以来,曹永智参与培训了千余人,他带的学生先后在各类大赛中获奖,他自己也获得了全国智能制造技能大赛二等奖、全国教研成果一等奖等奖项,被我市评为“产业工匠”。
  而企业首席技师、技能大师、技术能手等实践派代表也纷纷走入职业、技工院校。
  2月2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国工匠与青年职工、学生面对面交流活动在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刘湘宾、彭建军、周红亮等大国工匠、行业劳模纷纷参加活动,现场的教职工、学生牢牢把握机会,把自己在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个个抛出来。“机床加工时工件在标准范围内,为什么取下来就超出标准范围?”“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如何提高机械加工水平?”……参加活动的技能大师毫不吝啬地将工作中总结出的精髓传授给大家,更在大家心中播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匠心种子。
  目前,我市先后选拔了1000余名优秀企业导师、院校教师加入新型学徒制授课队伍。集百家之长,用匠心联合打造了30余个常用工种培训教学方案,此举可谓是用心良苦。
  宝石机械钻机分公司机加车间数控组班长、车床技师张晶正是新型学徒制培训的受益者。他说:“公司技能专家手把手教我复杂零件的装夹和编程,帮我解决工作上遇到的难题;宝鸡技师学院的老师系统讲述公差配合、Auto CAD绘图等内容,帮我丰富理论知识。理论实践双管齐下,让我受益匪浅。”操作技能、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也让张晶从高级工成长为车工技师。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二版)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企业拍摄宣传视频

企业技术人员探讨生产工艺

宝宝面皮包装车间

宝钛装备制造(宝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张晶通过以心传技、以德育人的新型学徒制培训,已经成长为关键岗位的重要一员。而如今,与张晶成长之路相同,全市范围内有1万余人已经通过这种方式,迅速组建起“人才军团”。
  “老带新、师传徒”的匠心传承,犹如一场潜力无限的接力赛。接力棒的传递过程,不仅是传统工匠精神火种的延续,更铸就了新时代产业人才崛起的“宝鸡样本”。
  因“势”而动——新生产力新业态催生进阶之路
  当“智造强国”的号角吹响,当“新质生产力”的浪潮奔涌,助力产业发展的各类平台、机构纷纷挺立潮头,发展时势给予宝鸡技工前所未有的机遇。不容错过这一时机的宝鸡技工借智、借力、借平台,乘势而上。
  在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数控一车间里,有一间看着不起眼却大名鼎鼎的工作室,这就是201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田浩荣技能大师工作室”。
  一推开门,浓厚的钻研氛围扑面而来。田浩荣正和学员们热烈地讨论着新产品在运行时的精准定位问题。在这一片热闹场景的背后,是一整面摆着技术专利和团队获得荣誉证书的荣誉墙。
  从一名普通的装配钳工,成长为企业生产线上数控车床机械装配方面的关键人才,再到新时代“宝鸡技工”的标杆,30多年的职业生涯,田浩荣一步一步从学徒转变成师傅,他更清楚学徒成长最需要什么!“虽然我们常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个人的提升需要自己的努力,但如果有更好的学习平台、更优质的资源,那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宝鸡正聚力打造更具实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急需更多的技能人才。聚集了企业高技能领军人才,肩负技能攻关、带徒传技等重任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正是宝鸡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优质平台。
  2023年,当时还是初级工的王栋进入技能大师工作室学习。“要求严,是田师傅给我的第一印象。”机床床鞍丝杠断面精度要求是1丝,师傅的要求是0.5丝以下。从拜师开始,田师傅就一步一步手把手教,对操作关键处详细解说;王栋跟在师傅身后从头学到尾,再一步一步实际操作。王栋说:“在田师傅的严格要求下,我的装配钳工高级工考试一次就过了,现在我自己操作床鞍丝杠断面精度能达到0.2丝,下一步我要向技师进发。”
  田浩荣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有10余人在这里完成“华丽转身”,成为技师或高级技师,而这只是我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培育技能人才方面的一个缩影。全市依托大型企业、职业院校建成“国字号”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41个,中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8个。越来越多的高等级工作室,托举起了技能人才的成长之路。
  好马也需扬鞭。用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平台,更能激发技工的内生动力。我市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为广大技能人才搭建展示精湛技艺的舞台、切磋技艺的擂台,引导和推动更多劳动者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跃升。
  在宝钛装备制造(宝鸡)有限公司车间,随着“嗞嗞”声响起,弧光闪烁、焊花飞溅,一道细密整齐的鱼鳞纹焊缝在李雪岩的“巧手”下完美呈现。长着一张娃娃脸的李雪岩,看着年龄小,实际上从事焊接工作已经13年,多次代表公司征战技能大赛,参赛经验不少。
  谈起成长历程,李雪岩最大的感受就是比赛能最快把技术水平提起来。“从赛前、赛中、赛后的心态调整、水平发挥、经验总结等,真的是自己催着自己学。”2023年6月,李雪岩首战宝鸡市青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拿到了第6名的成绩。“当时太紧张了,满手都是汗,平时的水平都没有发挥出来。”这一战激起了他不服输的劲儿,在工作中一有空他就琢磨:固定焊接位置怎么防止焊缝变形?6G管对接怎么焊接?……时隔一年多,2024年8月,第三届“陕有色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李雪岩凭借精湛的技艺一举夺魁。通过技能大赛,也让他的身份从中级工晋升为高级工。
  实际上,像陕西省职业技能大赛、宝鸡市青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一样,能通过比赛获奖实现晋升高等级职业技能认定的大赛还有不少。把职务晋升、薪酬分配与技能大赛相关联,以赛促学、以赛促用,让技能人才有干头、有劲头、有奔头。
  据市总工会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我市将分别针对汽车、餐饮等行业举行职业技能大赛,还有专门为青年职工开设的职业技能暨创意创造作品大赛。完备的赛事体系,正在转化为助推技能人才快速成长的优势。
  因“实”而兴——为产业和院校搭起融合“鹊桥”
  技术工人是联结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的核心要素,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把“实在”刻进骨子里的宝鸡人,以全覆盖的实在政策、打基础的实在项目,夯实了宝鸡高质量发展的技能人才“家底”。
  “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补贴10万元,人才引育政策中自主培养人才奖励20万元……前前后后各个层面资金超过百万元。”田浩荣细数着工作室成立后获得的各项资金扶持。多项政策的交织,让工作室在创新和育才方面一路坦途。
  让我们来看看这张纵横交错、覆盖宝鸡技能人才培育的政策“经纬网”。以重点产业链为“经线”,市上出台《宝鸡市重点产业链重点项目千人技能培训实施方案》《宝鸡市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操作办法》等文件,让政策随着产业链延伸一插到底;以横跨各大型企业的技能人才培育为“纬线”,编制《宝鸡市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指南》,配套操作办法、工作流程,让政策覆盖企业人才成长横向到边。而这张“经纬网”上的交点,正是集产业链与技能人才需求的着力点。我市制定《“宝鸡工匠计划”实施办法》《关于加强技能人才建设工作,提升“宝鸡技工”品牌效应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鼓励、支持、引导新生劳动力向工匠进发。
  好政策让“工”变“匠”的进阶之路更加坚实。目前,我市通过自主培养,23人获得陕西省首席技师称号,193人分别获得宝鸡市首席技师、技术能手称号。
  这么多技能人才到底有多大能量?能带动产业发展到何种地步?谁也说不准、估不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谁掌握更多的技能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市区蟠龙塬上,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金台区职教中心项目更加佐证了这一点。该项目是继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宝鸡中北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后又一新生力量。走进项目建设工地,两栋教学楼拔地而起,楼体外装已完成,正在内部装修。项目工程师王雅康说:“我们已经把工人从100人增加到300多人,就是为了确保今年9月份能准时开学。”
  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负责人说:“新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最能直观展示产教融合的效果。企业有需求,学生有意愿,职业、技工院校正好是搭建两者之间桥梁的最佳平台。”我市出台《宝鸡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为全市35所职业院校和752户重点产业链企业之间搭起“鹊桥”,促进校企“联姻”,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开始探索“1(产业)+N(院校专业)+X(课程)”的专业设置模式,实现了技工培养与就业无缝衔接。
  今年2月26日,两所工匠学院正式授牌,为我市职业教育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与其他职业院校相比,依托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工匠学院,是我市由“工”变“匠”的“充电站”。工匠学院紧盯我市五大优势产业、五大新型产业,针对相关产业在岗职工,通过技能提升、技术创新、技术交流为技工“加油充电”,助力他们成为传统技艺传承、新兴技术攻关、工艺难题破解的生力军。
  细看《宝鸡市工匠学院建设2025—2026年实施方案》,两年时间里,我市要在中铁宝桥、宝钛集团、吉利汽车、西凤酒、秦川机床等龙头企业中,力争建成15所市级重点支持的工匠学院。每所工匠学院至少培育2个特色工种品牌,每年培训职工不少于400人次。
  从百万级资金扶持到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从首席技师梯队培育到工匠学院精准赋能,一系列扎实举措既破解了“一技难求”的困局,更筑牢了产业升级的根基。
  因“市”而扩——缩小招贤与求职之间的误差
  市场如海,技工似舟,唯有顺应市场潮流调整航向,方能在惊涛骇浪中把握“中国制造”的航向。随市场变而变、应市场扩而扩,把握市场“脉搏”,宝鸡开出服务“良方”来扩大技能人才“蓄水池”,为市场提供精准支撑。
  今年3月份,各县区纷纷组织企业开展“春招”,成千上万的岗位分门别类,却鲜见求职者人山人海的盛况。
  随着城市发展和13条重点产业链持续发力,那些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的配套服务产业,逐渐体会到了“用工荒”的慌。如何扩大技能人才的“蓄水池”,并实现活水不断?这是直面“用工荒”绕不开的问题。
  3月17日,一份《2025年3月宝鸡市技能提升补贴人员名单公示》出现在市人社局官网上。表格里涉及健康照护师、消防设施操作员、电工、汽车生产线操作工、焊工等20个工种,有131人拿到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还分别享受到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技能提升补贴。这已经是我市今年公布的第三批公示名单。
  你学技术,政府买单,这样的福利不容错过。凤县双石铺镇桥头庄村村民刘菊红就抓住了这个机会。
  近年来,凤县农业特色产业加速发展,苹果、花椒、食用菌等农产品轮番上市,相应的便于物流存储的仓库、冷库等设施,出现在各个村庄、企业。每到各类农产品收获季节,帮忙采摘、搬运、装卸的叉车成了抢手货,叉车工更成为“香饽饽”。用工需求多、群众有意愿,凤县就将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列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专业里。
  3月14日,2025年凤县第一期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免费技能培训班在桥头庄村开班。技能训练场上,32名参训学员开着叉车,正在进行倒库、半坡起步、直角转弯等实操练习。刘菊红说:“以前没啥技术,工作也不好找,只能干些没技术要求的活,等这次培训结束考上叉车证后,我准备在家门口找个工作。”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把刺绣、泥塑制作、汽车制造、钛材加工、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等一批特色工种、支柱产业工种及新业态新职业纳入技能培训补贴目录,同步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按就业率阶梯式补贴政策。
  去年,我市1.9万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补贴性培训,促进劳动力由传统的苦力型、短工型就业向技术型、稳定型就业转变,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技术饭”。
  劳动者技能含量提升,让宝鸡劳务品牌的就业招牌更亮;而优秀的劳务品牌要走得更远,需要一批技能人才来支撑。
  “宝宝面皮”联合开创人王毅,就是首批参与培训的“宝鸡擀面皮师傅”。走进宝鸡市香味氏族餐饮文化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王毅站在发酵桶前,详细地给公司新一代擀面皮师傅进行现场培训:“发酵是制作擀面皮最难把控的环节,跟天气冷暖、面浆多少、时间长短都有很大关系,主要是观察面浆上面发酵产生的泡沫……”
  20年前的一间8平方米小店,发展到现在有100多名员工的公司,王毅感慨地说:“2017年和2023年,市上和擀面皮产业发展促进会开展的两次培训,让我把点踏上了。”2017年关于发展电商的培训,让公司打开了擀面皮线上销售市场;2023年关于品牌营销的培训,让公司借助宝鸡擀面皮产业园建设,全面扩大生产规模。两次精准踏上擀面皮产业发展的“点”,现在“宝宝面皮”已经成长为集生产加工、食品研发、电商销售及出口于一体的企业,近200家门店遍布全国各地。
  以免费、补贴、奖励等方式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千阳绣娘”“西秦大姐”“西岐名吃”“凤县麝工”“宝鸡擀面皮师傅”“麟游矿工”等36个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劳务品牌有了强大的人才后盾。据悉,通过劳务品牌建设,已经带动37万余人创业就业。
  由此可见,技能人才培养在破解“用工荒”“就业难”并存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技能人才成长路上,仍然存在培训专业设备更新滞后、校企联合主动性不足、技工晋升通道少等具体问题,相关部门、院校、企业已针对这些短板靶向出击,正形成攻坚合力,积极克服解决。
  匠心聚,百业兴。当打好“八场硬仗”的号角响彻西府大地,深植于血脉的匠心、匠魂澎湃跃动,一条用技能托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通途正铺陈开来……
  (照片由赵志华拍摄)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