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今春扬尘天气为何频频来袭?
本报记者 宋文君
  今年春季以来,宝鸡多地频繁遭遇扬尘天气侵袭,给市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3月至4月间,最严重时能见度不足500米,市民出行时不得不佩戴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装备。不少读者询问,最近为何扬尘天气频发?4月22日,记者先后采访了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和市疾控中心,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
  自然因素 降水锐减加剧土壤沙化 大风成扬尘“推手”
  据市气象局数据显示,2025年春季,全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少3到6成,麟游、千阳等北部丘陵区降水量仅为历史同期的三分之一,降水锐减,土壤墒情告急,同期平均气温偏高3.2℃,长期干旱导致渭北旱塬土壤湿度跌破5%,松散表土在风力作用下极易起沙。尤其是缺乏灌溉条件的坡耕地,解冻后地表迅速失水,成为扬尘的“物质仓库”。 
  宝鸡地处秦岭腹地,秦岭山脉是南北自然生态屏障,宝鸡本应受山脉屏障保护。然而,今春大气环流异常打破了这一平衡,冷空气南下频繁,与暖湿气流碰撞,形成强对流天气,导致强对流和大风天气增多,为沙尘跨境远程输送提供了动力。
  据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监测中心溯源分析显示,今年春季影响宝鸡的沙尘中,约60%源自西北,西北风将沙尘输送至关中平原。沙尘与本地扬尘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大气污染。
  科学应对 构筑防沙屏障 注重生态修复
  市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面对自然界频繁挑战,我市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生态修复。2024年全年完成营造林22.5万亩,2025年一季度完成营造林13.16万亩,占全年目标任务的65.8%。
  全市累计栽植白皮松、油松、秦白杨、银杏等防风固沙苗木266万株,建成“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区,实施草原退化修复1.78万亩,可使沙尘过境停留时间缩短2小时。此外,我市还修复治理了没有灌溉条件、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通过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林固土增收,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从今年起,我市启用了“沙尘AI溯源预警平台”,整合气象、地面监测站及无人机数据,可提前48小时预测沙尘路径,指导企业错峰生产。这一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一季度,宝鸡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城市中排名140位、同比上升5位,在关中城市中排名第2位。
  防护指南 减少户外活动 做好个人防护
  面对扬尘天气,市民应如何做好防护呢?记者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扬尘天气时,市民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阻肺)或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因为空气中的颗粒物(如PM10、PM2.5)浓度升高,可能引发呼吸道不适、过敏反应或加重慢性疾病。
  如果必须外出,建议佩戴防尘口罩、防风镜等,减少灰尘入眼,减少皮肤接触。进门后要及时更换衣物、洗脸、漱口,清理鼻腔。在室内,可开启加湿器保持湿度(40%到60%),饮食方面多喝水保持呼吸道湿润,促进代谢,增强黏膜抵抗力。驾车出行时,应注意关闭车窗,切换内循环模式。保持车距,开启雾灯,注意扬尘导致的能见度降低。此外,市民还应关注环保部门发布的空气质量预警,提前做好防护;若出现持续咳嗽、呼吸困难、眼睛红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扬尘天气结束后,建议开窗通风并彻底清洁室内。
  专家呼吁,面对这一自然现象,我市通过生态修复与科技预警等措施,多方合力科学应对,空气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市民也应做好个人防护,通过低碳生活、参与植树等方式,为保卫蓝天贡献力量。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