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游客如织
触摸屏吸引了一名学生的目光
铜豆
微伯瘐铺
微伯瘐铺内底铸有2行10字铭文 “豆”作为一种古老器具,自商代晚期出现,于东周时期广泛流行,是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容器。
在宝鸡,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诸多造型精美的青铜豆。一组四件铜豆同形同纹、蟠螭纹带盖豆线条灵动,微伯瘐(yǔ)铺铸刻10字铭文、史父乙铜豆古朴厚重,每一件都是艺术珍品。近日,笔者踏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近距离观赏大小各异的青铜豆,探寻这些盛着珍馐美味灵魂的青铜器背后的故事,领略商周时期独特的饮食文化与礼仪制度。
同形同纹的四件铜豆
4月1日上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热闹非凡,游客如织,几辆来自宁夏的大巴车载着大批游客远道而来,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也为博物院增添了几分活力。在第一展厅“青铜器之乡”,一组四件铜豆散发出独特魅力,迅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这组铜豆1974年出土于宝鸡茹家庄一号乙墓,属西周中期偏早阶段,也叫镂空柄豆,出土时共四件。”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郑苗介绍,“这四件铜豆均为假腹豆,同形同纹,采用分铸法铸造,但尺寸各异。”笔者观察,只见铜豆盘口微敛,腹部微隆,底部近平,假腹突出,腹壁一周等距分布着八个镂空格菱形纹,其上点缀的圆乳钉模仿了漆木器上的蚌泡,尽显沉稳大气。
郑苗介绍道:“西周早期,受封于宝鸡西部的(弓鱼yu)国君,严格遵循周王朝礼仪制度进行祭祀与随葬。从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不难看出,(弓鱼yu)国青铜器有着明显的重食倾向。”
青铜豆作为盛放调味品的器具,不仅满足了日常饮食需求,更是祭祀等重要礼仪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礼器,见证了西周时期宝鸡地区对周王朝礼仪制度的尊崇,以及浓厚的重食传统。
据了解,为深入探究铜豆铸造工艺,考古人员借助X光探测器扫描,这一过程如同给铜豆做“体检”。结果显示,豆盘近口沿处,假腹与豆盘紧密相连。由此推断,豆盘与假腹、豆柄采用分铸法,即先铸豆盘,再连接假腹和豆柄。241号豆盘外底有类似缺口的条形凸起,外侧隐约可见分界线,应为补铸痕迹;242号豆盘底部几处残破,已完成现代修复。此外,铜豆上分布无规律的两三片芯撑痕迹,更为其铸造工艺增添了神秘色彩。
当天,来自宁夏的游客李军哲随旅行团参观后感慨道:“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品数量众多、器型硕大,不少器物铭文字数可观,令人惊叹。尤其是看完这组青铜豆,让我对古人重食、禁酒的传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如龙舞动的蟠螭纹带盖豆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一件散发着古朴光泽的蟠螭纹带盖豆前,不少游客正在驻足欣赏。除了之前见到的小巧铜豆,这件大件豆器凭借独特魅力,一下抓住了众人的目光。它也叫蟠虺纹蓋豆,口径17.3厘米、通高20厘米,容积2.1升,重1.712千克,稳重又不失灵动。
“这件蟠螭纹带盖豆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器物,当年考古人员从土层中发掘出它时,尽管盖沿有轻微残损,可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还是让在场所有人眼前一亮。”郑苗讲述道,这件豆口微微内敛,子口设计得极为巧妙,方唇线条刚劲有力。上腹壁口沿下方,一对圆环形耳对称分布,宛如古人精心镶嵌的饰品。
笔者仔细观察发现,器物腹部呈半球形,豆柄又矮又细,底部下折形成台状。盖顶面高高隆起,圈足状提手既方便拿取,又为器物增添了几分美感。器物上腹壁和盖面各装饰着两周蟠螭纹,这些纹饰线条行云流水,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无数小龙在器物上欢快舞动。盖顶捉手内底饰有涡纹,捉手内壁边沿有一周“S”形云纹,以云纹为衬底,内外侧各有雷纹界边,各种纹饰相互映衬,宛如一幅美轮美奂的画作。
郑苗说:“为了确定器物的年代,考古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研究与对比工作。通过与侯马上马村墓地、临猗程村墓地等出土的同类器物反复比对,发现它们要么器形相同,要么器形纹样一致。由此,考古学家初步确定这件蟠螭纹带盖豆的年代为春秋晚期。考虑到深腹短柄带盖豆在战国早期仍有出现,这件器物的年代也可能晚至战国早期。”
蟠螭纹源于西周晚期的交龙纹,它的盛行正是这一转变的有力证明。这件蟠螭纹带盖豆,不单单是一件实用的饮食器具,更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蓬勃繁荣。
铸刻铭文的微伯瘐铺
宝鸡出土的青铜豆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有的还藏着令人惊喜的铭文。
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微伯瘐铺,也是青铜豆的一种,只是叫法不同,外形与豆相似。铺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豆属的青铜器。
西周微伯瘐铺1976年出土于扶风县庄白一号窖藏。它通高14厘米、口径27.5厘米、盘深5.3厘米,重1.938千克,比起之前的四件铜豆、蟠螭纹带盖豆,体型更为庞大。
笔者凑近展柜,只见微伯瘐铺有着直口盘、窄窄的折沿、粗高的柄,圈足向外撇出,造型独特又庄重。工作人员指着器物介绍道:“看这盘壁,饰有单行连续式鳞纹,每一片都刻画得极为细致,就像一片片真实的鱼鳞。而高柄铸造成镂空波曲纹,线条流畅,充满动感,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是别具一格。”
微伯瘐铺不仅体型大,更让人惊喜的是,内底铸有2行10字铭文。尽管历经数千年岁月的侵蚀,这些铭文依然清晰可辨。
工作人员感慨道:“这些铭文,为研究这件器物的主人、用途,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考古学家们通过解读铭文,一点点还原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
茹家庄青铜豆见证了西周的饮食文化与礼仪制度,蟠螭纹带盖豆奏响了春秋战国文化变革的乐章,而微伯瘐铺则展现了西周中期的青铜工艺与文化底蕴。从商代晚期的萌芽,到东周时期的盛行,青铜豆在宝鸡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