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做好“乡村振兴”这套题
——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扫描
游客在陇县杨家庄村游玩

陈仓区北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便民服务生活驿站

村民在凤翔区马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劳动

凤翔区万禾鑫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

新栽种的蒜苗承载着陇县八渡镇村民的致富梦

村民在千阳县张家塬镇七村联建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分拣苹果

  本报记者 张家旗
  八百里秦川的沃野上,一场由泥土孕育的变革正激荡着宝鸡乡村振兴的脉搏。从昔日“空壳村”的窘迫到今日“明星村”的荣光,从两台拖拉机的蹒跚起步到千万元产业的振翅腾飞,宝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壮美画卷正以磅礴之势铺展——2024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益10万至50万元的村有866个,313个村迈入50万元门槛,99个“共富标杆”更以百万元纯收入闪耀西府大地。
  回眸过往,谁能想到,同是这张名单,有的村庄曾是连两元五角的水龙头都买不起的“空壳村”,有的曾因买不起打印纸无法打印文件……数易寒暑,这一切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这是一部镌刻着奋斗与智慧的史诗。文旅融合唤醒沉睡的乡愁,抱团发展凝聚散落的星光,农旅交织绘就三产融合的斑斓……当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号角再度吹响,宝鸡的田野已给出铿锵回应:集体经济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党支部领航的灯火、合作社托举的梦想、农民分红时眼角的笑纹。在这片周秦故地的热土上,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强村富民的路,正越走越宽,乡村振兴的壮美答卷,就写在时下、脚下的春天里。

  选择题 产业发展如何选择?
  4月的宝鸡,阳光明媚。陈仓区周原镇油坊村周边的千亩油菜花田里,金灿灿的花海在春风中摇曳着一层层“波浪”,看起来十分美丽。花海中,工人们正加紧搭建观景台。油坊村党总支书记霍新孝站在田边,默默规划着即将大批量进驻的小吃摊位如何摆放。今年是油坊村第二次举办油菜花赏花活动,组织规划工作一点都不能大意。
  “村上为这次赏花活动已经投入30多万元,但我们有信心全部收回来,而且要让大家都赏好花、赚到钱!”霍新孝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
  如果是五年前的霍新孝,他绝对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因为没有底气。那时的油坊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每年村委会办公场所的水电费只能靠镇上拨的一点经费,到了年尾,时常要靠村干部“刷脸欠费”。那时的油坊村,可以说是集体经济没有看头、产业发展没有奔头。在乡村振兴这张考卷上,迟迟无法落笔。
  村上要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带头搞起来。在霍新孝的提议下,村上干部连着开了三次会,探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出路。油坊村是以粮食种植为主的村,没有工业基础,所以目标必须是粮食种植。全村3200多亩土地,已给两个种植大户流转出2000多亩,还有1000亩左右的耕地由村民自己耕种。“要把村民的土地流转过来,发挥集体的力量,利用科技发展新型现代化种植!”在数次会议后,村干部形成了统一意见。
  决心是有了,但是村上没钱。抱着“不拖欠群众一分钱”的想法,霍新孝个人贷款20多万元,给村民足额发放了土地流转费,仅用了一个星期时间,村集体就从村民手中流转来430亩土地。很快,大家在这些地里种了玉米,并筹来了化肥,邀请农机手前来帮忙耕种。在全村上下的努力和期盼下,当年,这430亩玉米就迎来丰收,并卖出了高价。
  在喜人成果的激励下,村上一鼓作气,又从村民手中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并积极联系附近的面粉生产企业,开启订单式小麦种植。次年,油坊村的小麦迎来史上最高产量和最高单价。亩产超过600公斤,每公斤售价3.44元。仅这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60多万元。
  “感觉一下子就把腰杆直起来了。”霍新孝说,从“零收入”到平均年收入50万元以上,油坊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秘诀就在于“选对了路”,而“选对”的前提,就是深入调研,认真思考。
  在这之后,村上在保证小麦种植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又拿出部分土地,尝试了早熟大豆、油菜等多种作物的种植,都收到了良好效果。去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村上投入13万元,利用200亩油菜的资源,举办了陈仓区周原镇油坊村第一届赏花活动。没想到活动大获成功,每天平均客流量都在两万人以上。今年,村上坚定信心,联合周围几个村子,种了1000亩油菜,购入旅游小火车、请来马戏团、规划了三个功能区,举办第二届赏花活动。记者采访时,虽然花海还没有完全成型,但已经有不少游客前来赏花游玩。
  油坊村只是近年来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如果说每个村庄是一个考生,那么作为全国诸多“考点”之一的宝鸡,就要为考生提供好“考试大纲”和“解题思路”。
  考试大纲就是相应政策,解题思路就是发展规划。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抓手,聚焦优势主导产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同时因地制宜指导镇村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小众产业,突出“专、精、特、新”,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基本格局,全市村集体经济呈现质效同升、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
  在这些规划引领下,许多村庄纷纷选对了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答案”。千阳县水沟镇夹咀村成立了夹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搭建起区域农事服务中心,围绕粮食产业“耕、种、管、加、销”等环节,设置土地托管、粮食储销、粮油加工、秸秆利用、农资供应五个部门,从事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耕作、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业务,实现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到现在,公司累计托管土地12500亩,年收入700万元以上,带动1000户群众户均增收1200元。
  渭滨区神农镇太平庄村引入企业经营,将传统的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相结合,探索“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不但绿色环保、节约成本,还实现了增收,实现了全村首次分红。今年,村上还开发了拥有230多个车位的停车场,并投入资金,与企业合作开发鱼菜共生二期工程。
  陈仓区虢镇街道北堡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后,发展家庭农场、餐饮公司、物业服务、园林绿化、便民服务生活驿站等五大产业,让村集体经济“活”起来,村民坐享“红利”。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已探索总结出“文旅融合型、抱团发展型、全链开发型、服务创收型、村企合作型、资金入股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盘活型、产业带动型、农旅融合型”等十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全市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村已经全面清零。
  填空题 如何补全发展短板?
  面对乡村振兴的大考,每个村都要认真审题,发展的短板如同试卷上的空白横线,如何在土地、人才、技术的多重制约下,解出这道充满现实变量的方程式?记者在走访中欣喜地发现,许多村庄用创新思维,填写出令群众满意的“正确答案”。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二版)
 陈仓区油坊村千亩油菜花田    本报记者 谢克强摄

职业经理人与镇村干部探讨产业发展方向

麟游县曲家沟村的农林产品展馆

太白县龙窝村干部查看生猪养殖场二期工程

  记者来到太白县鹦鸽镇龙窝村时,航天五院西安分院派驻该村的工作队队员张华强正在村委会搭建的助农直播间里向网友介绍龙窝村种植的五味子以及其他农特产品。通过近两年的直播,网名“麻花”的张华强已经和龙窝村深度绑定,共同拥有了一批固定粉丝。
  “这里山美、水美、人也美,这几年我也参与了村上的各项工作,看着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确实很自豪。”张华强说。
  龙窝村地处太白深山,拥有极富特色的山水美景,但前些年,“四沟五梁八面坡”的地形,也制约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甩掉穷帽子、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龙窝村长久以来的夙愿。村党总支书记廉志银告诉记者,在市、县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多次调研论证下,村上在几年前确定了发展思路。一方面利用高海拔、原生态的优势种植五味子和金银花等中药材,一方面积极和企业合作,在东龙窝山的山顶建起一座现代化生猪养殖场。经过几年的发展,龙窝村的金银花和五味子在市场上闯出了名头,生猪养殖场也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存栏已有1800头,年出栏量可达3500头。种植、养殖双管齐下,双向发力,让龙窝村的村集体收入连年翻番,迅速突破百万元大关。在村集体的带动下,村民收入也水涨船高,人均纯收入近两万元。龙窝村未来的发展也是看点满满。村上生猪养殖场的二期工程即将在今年年中投用,中药材的深加工和冷链运输计划也提上日程。采访结束时,廉志银透露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我们还在谈一个‘大项目’,投资是以‘亿’算的。距离成功签约,已经很近了。”
  南山里喜讯频频,隔河相望的北山也不甘人后。这几年,陇县八渡镇杨家庄村已经成为有名的网红打卡地,除了吸引宝鸡市民外,还吸引了西安、天水、平凉等周边地市的大量游客前来休闲游玩。从一个较为落后的小山村,到拥有“陕西省生态村”“宝鸡市十大美丽休闲乡村”等诸多荣誉称号的富民村,杨家庄村的“考生”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们发挥合作优势,让村集体经济和所有合作对象都实现了双赢。”八渡镇和杨家庄村的干部们异口同声地说。他们联合周围村庄,以“村村联建”的方式发展民宿体验休闲游;联合本地龙头企业,以“村企联建”的方式发展文化课研学游;引导周边村民,以“村户联建”的方式发展生态观光美食游,还借力苏陕协作,以“四方联建”的方式,引进徐州特产,发展现代农业采摘游。同时,他们还聘请有丰富运营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让村集体和当地群众发展产业没有后顾之忧。2024年,杨家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 108 万元,带动群众增收120万元。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千阳县张家塬镇整合七个村的资金,引进龙头企业,联合建设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凤翔区城关镇马村引进外地技术和资金,成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市抓多元发展、促提质增效,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重点,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多元化发展模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鼓励县区打破产业同质化、碎片化和村域界限的同时,积极建立健全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2024年,全市新增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53个,有力增强了广大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正有越来越多的村庄,用改革创新的巨笔,写满一个又一个“填空题”。
  判断题 效率是否最高?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绝不是“一拍脑袋”“灵光一闪”,而是要认真研判、科学决策。每个决策者都要面对“选择”和“判断”。比如“账面利润”与“生态成本”的判断,比如闲置资产能否重新开发的判断,又比如保证粮食生产是否必要的判断……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中,早已不是单纯X轴与Y轴,而是扩展到生态、社会、民生等多维尺度。面对复杂的发展态势,我们的农村集体经济带头人,慎重而坚决地填下了答案。
  蓝天白云下,凤翔区彪角镇三岔村的现代化冷链仓储物流基地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工人正加紧完成主体框架的搭建。这里过去曾是村上的砖厂,但在上世纪末已经废弃,闲置数年。像这样的闲置用地,三岔村曾有很多。该村党总支书记陈凤军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三岔村曾兴办了不少企业,当时也红红火火。但随着时代发展,许多村办企业因为各种原因逐渐停办,后来,一部分厂房以低廉的价格租给个体户或小企业,一部分厂房则闲置、荒废。这些低价和闲置的资产,如同一根根鱼刺,扎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咽喉要害,让有志之士“不吐不快”。“闲置资产能否利用”这道判断题,在陈凤军看来,答案显而易见。
  好政策的春风很快吹拂到了陈仓大地。2023年,省上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三岔村成为首批试点村。陈凤军等一批村干部抢抓机遇,结合当地实际,开始对村上荒废的集体建设用地整合重组,结合农村“三变改革”“三资管理”等工作,清理各类合同150余份,整合土地近66亩,引进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村上利用废弃砖厂,引进了红薯产业的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化冷链仓储物流基地,同时集中流转2000亩耕地建设红薯示范种植基地,两个基地合称为红薯智慧化冷链仓储物流生产加工基地项目。项目建成后,红薯的流通交易量预计可达3万吨,年交易额预计可达1.32亿元,年均利税在500万元以上。村上占地33亩的养牛场,因为各种原因空闲了近一半。这空闲出来的16亩地,也被陈凤军通过村企合作的方式打造成农产品集散基地,年收益比过去多了10倍。
  判断对了,发展就快了。2024年,三岔村村集体经济实现纯收入150万元。也就在这一年,村上首次实现给全体村民分红。
  陇县东风镇下凉泉村面对的判断题,则与粮食生产有关。该村以农业种植为主,在过去,村党总支书记葛建军总是听到这样一个问题:“种地能赚大钱吗?”
  “能!”葛建军每次都回答得格外坚定。这是他依据多年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的判断。
  在土地上做文章、在经营方式上出效益,这是下凉泉村交出的“答案”。
  葛建军向记者介绍,下凉泉村坚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主攻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探索出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土地流转、田块认领等发展模式,实现农民“流转土地有租金,入股有利金,务工有薪金”,极大增强了群众支持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稳住了人心,接下来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下凉泉村创新采用土地“统种统防推广”模式,对签订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合同的农户提供全程或多环节服务,通过发挥股份经济合作社资金、机械、管理和技术等优势,采取统一耕地、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的方式进行服务,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这种模式有效克服了小农经济的不足,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使得下凉泉村小麦种植由原来的亩产400公斤增加到如今的650公斤,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也突破百万元。
  前段时间,下凉泉村还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的优势,对村上200多亩因村民移民搬迁造成的撂荒地集中开荒,在和村民充分沟通、明确耕地的权益政策后,这些开垦出来的土地将由村上统一托管种植,初步估算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以上,还能为群众进行二次分红。土地资源“活”起来、村集体经济“富”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下凉泉村的判断题得到了“高分”。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立足粮食安全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势,在全省首家系统化推进粮食规模经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农业生产托管、土地经营权流转与新型经营主体联合合作等方式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形成了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和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的“双赢”局面。同时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全市累计整改合同51468份,收回土地面积45649.07亩。
  论述题 如何写出高分答案?
  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从村干部到村民,每一个人都对这篇文章有自己的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书写者。它并没有标准答案,但用心解题的村庄一定会拿“高分”。
  当记者沿着蜿蜒的山路,翻过一条又一条山沟,终于来到麟游县丈八镇曲家沟村时,真心感到“九沟十八岔”的描述果然名不虚传。过去,曲家沟村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散装村”,不到200户村民三三两两地“散落”在各个山沟中,打个电话还得从山沟爬到山顶才能找到信号。没有姑娘愿意嫁进来,小伙子要么去外村当上门女婿,要么只好待在家里打光棍。“那会儿村集体经济收入就是负数,村上连买个两块五的水龙头都得赊账。”回忆起当年的困苦,曲家沟村党总支书记田鹏喜连连摇头。
  2016年,喜讯像一阵风,传遍了曲家沟村的沟沟岔岔——“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大家都要搬出沟里了!”次年,曲家沟整村搬迁至新建的移民社区,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好政策是国家给的,但绝不能等、靠、要。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田鹏喜深知,搬出大山才是考验真正的开始。他根据多年在部队养成的习惯,逐渐在摸索和实践中形成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一整套思路,田鹏喜将其总结为“12345”。“1”就是紧紧围绕村集体经济收入上百万元的总体目标;“2”就是主攻“现代特色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两个发展方向;“3”就是打造“合作社发展有机农场”“扩大烤烟、增加食用菌生产资源”“生态养殖”这三驾马车;“4”就是加快“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区”“传统农耕体验示范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美丽宜居民宿休闲示范区”建设;“5”则是通过五年奋斗,实现五好乡村。
  口号谁都能喊两句,但将口号落实到实践中,才是干部能力的真正体现。在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的带动下,曲家沟全村种植烟草超过200亩,烟农人均年增收1.2万元;建成了食用菌生产加工厂,形成了集食用菌菌棒加工、种植、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出产的土蜂蜜、种出的中药材卖到了大江南北……如此亮眼的成绩,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也是必然的。“我们发展有底气、有信心!”田鹏喜对记者说。
  村集体发展的底气和信心,来源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心服务。截至目前,市上已连续7年实施中央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共计向524个村注入资金3.12亿元;制定了宝鸡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及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粮食生产、特色种植养殖和进行农业品牌建设。
  针对村集体产业基础薄弱、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不强、村级集体经济原始积累少、融资渠道有限、多数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加工链条短、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等具体问题,市相关部门也已拿出一一针对的具体措施,积极加以改进。
  放眼陈仓大地,春光正明媚。市级“谋富”、县级“促富”、镇级“抓富”、村级“领富”、集体“致富”的美丽景象,令人心潮澎湃。

  (本期照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张家旗拍摄)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