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镜头里的非遗技艺 之十三
醉心纸鸢的追风人
图/文 赵彬瑞 谢克强 李伟旗
周建民(右一)和女儿周玉娇放飞风筝

刚制作完成的螃蟹风筝栩栩如生

巨龙风筝翱翔天空

小小阳台成为周建民的工作室

制作风筝细致入微

组装风筝龙头一丝不苟

  他的双手布满岁月的沟壑,却灵动如指挥棒,在竹篾与绢布间穿梭,做出一只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风筝。他就是非遗项目“金台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年近八旬的周建民。
  周建民与风筝的缘分,始于幼年。那时,每逢春日,天空中便飞着形态各异的风筝,像一场盛大的空中舞会。年幼的他常常跟在做风筝的父亲身后,目不转睛地看着竹篾如何变成风筝的骨架、绢布怎样被赋予灵动的模样。父亲见他痴迷,便偶尔教他一些简单的制作技巧。从那时起,一颗热爱风筝制作的种子,就在周建民的心中悄然种下。
  制作风筝的第一步是绘制图纸。周建民绘图的工具十分简单,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把直尺便是他创作的“武器”。在绘制过程中,周建民会不断调整线条的弧度和角度,确保风筝结构合理、比例协调。为了让风筝更具观赏性和飞行稳定性,他还会在图纸上标注出各个部位的尺寸和细节。比如风筝骨架的粗细、竹条的弯曲程度、蒙面的材质和颜色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蕴含着周建民多年的经验和智慧。
  扎骨架是风筝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周建民凭借60多年的实践,早已练就了一手高超的扎骨架技艺。他按照图纸上的尺寸,将竹子切割成竹条;随后,架起小火炉,对竹条进行加热;当竹条在火焰上微微弯曲时,他迅速将其折成圆形或其他形状。加热过程中,竹条会散发出独特的清香,弥漫在整个房间里,仿佛在诉说着古老技艺的故事。
  骨架扎好后,接下来就是裱糊。周建民通常用绢布作为风筝的蒙面材料。裱糊之前,他先用铅笔在绢布上画出骨架的轮廓,然后将绢布在水里浸泡变软后裁剪成合适的大小,再小心翼翼地粘贴在骨架上。装饰风筝则是展现周建民艺术才华的重要一步。他拿起画笔,在风筝上绘制精美的图案,每一笔都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风筝制作完成后,他还要多次试飞,通过调整提线的位置和角度,让风筝能够稳定飞行。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机器制作的风筝随处可见,但周建民依然坚守着传统手工风筝制作技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