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镜头里的非遗技艺 之十二
千年漆艺韵悠长
图/文 谢克强 李伟旗
阴干房内挂满了漆器

色漆在胎体上打捻

漆器通体磨平揩清

用珍珠粉把漆器推光

以何尊为灵感创作漆器

杜西鹏给学生讲大漆髹饰技艺

潜心制作的佳品

  精雕细琢见真章,
  漆色如墨韵悠长。
  器形雅致藏深意,
  古韵今风共辉煌。
  3月24日,在渭滨区一个居民小区的一间5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漆艺师杜西鹏伏于案前,手持漆刷,专注地为一件漆器胎坯涂抹大漆。这位痴迷于传统漆艺的手艺人,十余年坚守大漆工艺,让千年漆艺在时光淬炼中焕发新生。
  今年54岁的杜西鹏是我市一所中学的老师,另一个身份让他更显特别——渭滨区非遗项目大漆髹饰技艺传承人。
  大漆髹饰技艺,是一种以天然生漆为基本饰料的传统非遗技艺。用漆漆物,谓之“髹”;“饰”是“纹饰”之意。精湛的大漆髹饰技艺背后是传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日复一日经验的积累、技艺的提升、艺道的坚守。
  “大漆‘咬人’。”杜西鹏说,大漆未干时漆酚会使人体过敏,引起皮肤红肿、痒痛,民间称为“咬人”,“我是做了一年后才有轻微的过敏反应,可以说和大漆有点缘分”。为了坚持使用纯天然的大漆,他遍访名山大川,把自己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用来购买优质原漆。“大漆能让器物历经百年仍温润如玉。”杜西鹏轻抚着一件漆器成品说道。
  做成一件漆器精品,每一步都容不得马虎。胎坯自然要选造型好的,待干透以后细细打磨,去掉表皮毛刺和凹凸颗粒,之后刷上底漆、面漆,每一道漆都须干透再刷。上漆后再打磨,然后打捻子,即用色漆点在胎体上,让胎体表面有凸起的肌理,一遍一遍刷漆、一遍一遍打磨,而每打磨一次,纹理都会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此时,漆体还是亚光状态,最后一道工序是揩清,干透后用珍珠粉和植物油推光,这时,漆体又润又亮,一件五彩斑斓的漂亮手工艺品便诞生了。
  “漆器是宝鸡民间工艺的活化石。”杜西鹏曾以何尊为灵感创作漆器,将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一词镌刻器身。这些作品通过展览走向全国,让观众触摸到宝鸡三千年文明脉搏。杜西鹏用多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匠心,从未被时光稀释。如今,他那些流淌着大漆光泽的器物,正带着宝鸡的文化古韵,走向未来。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