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宝鸡科技型企业巡礼
科技创新激发澎湃动力
——陕西北方动力有限责任公司高质量发展纪实
新建的数字化总装生产线

研发团队对相关产品进行讨论

陕西北方风力机电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


  本报记者 王玲
  开栏语
  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动能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型企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宝鸡这座工业重镇孕育了众多优秀的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中,无论是老牌国企,还是新兴民企,都在各自领域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锐意改革,为推动宝鸡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了展示宝鸡科技型企业风采,宣传企业的创新经验和发展成果,市科技局联合宝鸡市融媒体中心特推出“宝鸡科技型企业巡礼”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秦岭北麓、渭水之滨,聚集着众多国内工业企业的佼佼者,陕西北方动力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方动力”)就是其中一员。
  它是我国军用轻型装甲及轮式特种车辆油电混合动力研制生产骨干企业,是国内唯一的413F/513全系列风冷发动机研制生产企业,也是柴油机核心零部件重要研制基地。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北方动力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制造”向“智造强企”转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4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5.4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3.5%,专利申请受理量增长28.6%,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从技术跟跑到定义赛道
  “我们要打创新牌、走开放路、吃改革饭,让北方动力重振当年的辉煌!”这是北方动力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文利在2023年上半年经济分析会上的讲话,至今仍回响在参会人员耳畔。
  北方动力的前身是1941年在上海成立的野战自动车厂,1950年西迁至陕西虢镇。当时,这个代号为“国营第六一五厂”的企业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的“三个第一”(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辆水陆两用坦克;作为德国道依茨风冷机的第一底图厂进行发动机研发,填补了我国轻型装甲动力的空白;在同类型的企业中第一次开发出轻便摩托车),当年排队购买渭阳摩托车的场景不亚于现在排队买小米新能源车。
  与众多国企一样,北方动力也经历过国企改革的阵痛,但市场不相信眼泪。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北方动力紧盯国家产业政策与市场需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主动赢得先机。
  “你看,这是我们最新研制的重油发动机,它填补了国内在航空重油点燃式活塞发动机方面的空白。它的体积不大,一改传统柴油发动机又大又笨的形象,主要面向无人机行业。”在北方动力的展厅里,赵文利指着一款产品对记者说。
  风冷柴油机是北方动力的主要产品,但是随着各种新能源动力产品的出现,坚持单一市场便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北方动力及时调整产品方向,向新域新质领域发力,在提升传统风冷机性能的同时,加大智能动力单元的研发,特别是2024年,智能动力单元突破了油电混合动力性匹配设计等关键技术。如今,公司靠着技术创新已经在柴电混合动力、低空经济、无人机行业等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
  赵文利告诉记者:“我们科技创新的思路是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主要是立足于打造国家风冷柴油机原创技术‘策源地’的理念,不断提升它的性能,保持北方动力在这个领域处于第一梯队;研制一代主要指的是我们的水冷柴油机、重油发动机等,加快它们的研发速度,尽快促进产业化项目落地;储备一代主要根据我们对未来市场的预判,对一些先进技术进行预先研究,为以后的应用赢得先机。最终,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风冷机向‘风冷+水冷’转型,由单机向系统集成+动力能源装备转型,由地面动力向全域动力转型,由单一燃料向多燃料转型,由以军为主向军民融合转型。”
  为此,公司专门成立了科技管理部,主要负责公司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同时,公司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为基础,与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共建联合实验室,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成功突破高压共轨技术、双增压匹配设计和国产ECU低温试验优化标定等“卡脖子”技术。今年,公司将在西安建立人才飞地,借助西安人才优势,促进公司科研项目尽快实现成果转化。
  如今,北方动力已经成功跻身国内特种车辆混合动力系统第一梯队,与国内头部企业竞标不落下风。目前,公司正牵头起草编制国内首个军用混合动力系统标准,用自己的技术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人才与项目叠加的裂变效应
  记者见到谭建松时,他正和同事研究技术上的事。作为公司的技术总监,谭建松承担着公司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任务,有人笑称他为公司的“最强大脑”。
  今年56岁的谭建松是公司引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2022年来到北方动力。作为国内动力机械方面的专家,谭建松有着40多年的实践经验,曾经在北汽集团负责动力总成开发。如今,谭建松肩负着北方动力混合动力系统集成等一些核心技术的攻关。作为高技术人才,谭建松的薪酬待遇比肩公司主要领导。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近几年,北方动力以“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施“科技创新特区”政策,引进两名高层次领军人才,招聘科技人才69人。除了人才引进,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开办动力工程硕士班,通过学费补贴等方式加大自有人才培育,已经培养了两名工程硕士,目前有43人在读。
  “2021年之前,我们的技术人员只有十几名,现在我们的科研团队已经达到了100多人,最年轻的才28岁。”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说。
  在激励机制上,公司制定了《科研项目团队薪酬管理办法》,实行差异化、多元化的薪酬激励制度,持续开展科研项目团队薪酬激励及产业化提成奖励。从2021年到2024年,项目团队成员收入涨幅为52.29%,增长幅度远高于公司其他各类人员增长幅度。
  制度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根本。
  近年来,公司通过不断优化股权和改制,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活力,目前形成了国有股+核心骨干持股的新的混合所有制模式。通过融合国有资本的稳定性与员工持股的市场化激励,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在北方动力数字化总装生产线建设现场,记者看到,新建的厂房、崭新的设备都已经投用,目前正在做数字化平台建设。项目建成后,装配效率、生产效率、产品装配合格率将分别提高50%、60%和30%。这个总投资1.6亿元的项目就是在兵器集团的支持下,通过国防科工局立项的项目,主要补充风冷柴油机的生产能力,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项目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公司以项目为平台,集聚创新资源,支持有真正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组织科研攻关。2024年,公司科研项目立项40项,同比增长90%。此外,还成功申报省级科技发展计划工业领域一般项目2项、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项目2项。目前,公司在新能源动力系统、重油发动机等方面还有20多个新品项目正在加紧实施。
  “四链”融合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今年,市科技局专门发布《宝鸡市重点产业链创新图谱关键技术研发指引》,对24条重点产业链发布关键技术指引,同时还梳理出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企业培育、品牌建设及金融支持等方面支持政策,以及我国支持科技创新主要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全面助力企业科技创新。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北方动力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3.5%。在企业的“创新账本”里,来自中、省、市各级支持的科研经费占了相当的比例。北方动力坚持将研发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三级资金配置体系。通过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实行项目制预算管理,确保资金精准滴灌关键技术突破。为了最大限度享受国家政策红利,公司组建了专业政策研究小组,系统梳理高新技术企业、军民融合等税收优惠政策。仅去年,公司争取国家、集团公司和省、市关于科研、生产、人才保障等方面政策资金7405.7万元,新增银行信用额度1.51亿元。此外,公司围绕扩大规模、增加利润、提高效率和强化管理四个维度实施全价值链成本管控,仅去年就节约成本100多万元。
  但是,北方动力的技术创新不仅仅局限在企业本部,下属的陕西北方风力机电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渭阳动力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北动鼎晟科技有限公司同样受益。陕西北方风力机电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是当前国内产能最大的风力发电机轴生产企业,市场份额占全球10%。陕西渭阳动力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的发动机再制造企业。北京北动鼎晟科技有限公司是德国道依茨公司唯一授权的中国特种车辆及矿山行业的代理商。
  北方动力所在的园区陕西省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区、宝鸡市军民融合产业园区、陈仓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这个以北方动力为龙头的产业集群,汇聚了18家配套企业,形成了从精密铸造到智能控制的完整产业链,科技军民融合的“化学反应”在这里持续释放。
  科技创新让企业发展底气十足。现在的北方动力,从上到下充满了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氛围。
  赵文利到现在都记得2024年 5月9日凌晨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时间已经过了零点,公司的实验室内灯火通明,北方动力的管理层、研发团队和客户公司的考察人员挤满了实验室。零点四十八分,当北方动力研制的新型发动机点火成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欢呼起来。要知道,当时接到这个任务时,对方只给了三个月时间。这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北方动力硬是在客户要求的时间内拿出了样品。当晚,客户公司的负责人对赵文利说:“从你们身上,我看到拼搏的精神。你们这样的团队,没有什么事干不成。”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北方动力正以打造“国家风冷柴油机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中国兵器中小功率专业动力能源装备供应商”为目标加速前进。它70多年的发展轨迹再次印证: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绝非简单的设备更新或项目堆砌,而是一场涵盖战略重构、组织变革、技术革命、生态重塑、军民融合的系统工程。当科技创新基因融入企业血脉,当改革魄力转化为发展动力,老牌国企同样能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